粮食问题研究  2022年06期 51-54   出版日期:2022-11-30   ISSN:1003-2576   CN:51-1058/F
技术社会视域下储粮减损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应对


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深入推进产运储加消全链条节粮减损” [1] 。虽然目前我国节粮减损工作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总体来看,受生产环境、技术条件、粮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粮食的损失与浪费在粮食产业链条各环节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具体到粮食储存环节,储 设备和储粮技术的落后 是造成储粮损耗低效的重要原因。 本文 从技术社会的视角,对我国现代技术在储粮减损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剖析,并由此提出进一步提升储粮技术 应用 的对策建议。

  一、技术社会是节粮减损的客观社会环境

  技术社会是后现代主义学者对后工业时代的一种描述和阐释。美国技术系统理论研究者雅克 ·埃吕尔指出,现代社会是一个处处渗透着现代技术且以技术为关键变量的社会,技术条件与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具有同等意义 [2] “技术在当今社会中是处于统摄地位的根本力量,就某种意义而言,技术决定着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走向,技术俨然构成了人类新的生存环境。” [3] 这意味着,现代技术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内在组成,并逐渐演化为人类生存无法割舍的一种特定环境。 “既然技术已成为新的环境,所有的社会现象就都置身其中,当今人类的观念、判断、信仰和神话都已经从根本上被其技术环境改造了。” [4] 在此语境下,人类社会与现代技术高度融合,技术的影响范围也不再受到限制,其影响力现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个领域、每个角落。更重要的是,人类也由此被置于 “技术网络”之中,技术的运作逻辑形塑了人类现代社会的逻辑基础。

在粮食减损领域,现代技术这一外源性要素的投入带来了粮食减损全链条各环节的整体性变迁,具体表现为:以高产低损的作物品种替代低产高损的传统品种,以环保高效的储粮设施取代 “地趴粮”仓储模式,以合理适度的加工标准替代过度追求“精米白面”的消费误区,等等。由此可见,现代技术在节粮减损各环节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具体到粮食储存环节也是如此。朱广飞等 基于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粮食收储的实地调研,指出选择适宜收储技术、制定收储技术标准是降低粮食收储损失率的优化方向 [5] 。高鸣也进一步指出,粮食储藏技术应用水平是推动粮食储存从 “储得下”向“储得好”转变的关键变量 [6]

  二、现代技术应用于储粮减损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技术应用与传统保守观念的冲突

  现代技术的推广应用为节粮减损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方法和手段,但传统的保守观念却阻碍了现代技术在粮食仓储环节的实际运用。首先,传统中国是以小农经济为社会经济基础的,这种个体经济衍生出了安故重迁、求稳怯变的思想观念。这种小农观念至今仍根植于粮食生产者、仓储者的内心深处,成为提升粮食仓储技术应用水平的思想障碍。现实中很多仓储者个体的工作习惯和思维方式趋于保守,不愿采纳甚至对现代化的仓储技术、仓储标准表示抗拒。

  其次, 很多粮食仓储者 由于 担心技术成本过高,无心改善粮食仓储的技术环境,认为现代技术要素的引入并不会带来实质性效益。 由于 很多仓储者并未 意识到 现代 技术背后 蕴藏的巨大潜力, 故而在现代技术推广过程中表现得十分被动,甚至引发了严重的 “搭便车”现象。

  最后, 很多粮食仓储者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这种强调依据直观经验处事的思维,与现代技术所秉持的 “算法式”数据分析思维完全相悖。人们遇到问题总会将其成因归结于经验不足,或者直接凭借经验习俗处理,很少有人能自觉运用技术的力量,借助数据和计量算法对仓储参数进行量化分析,从而找到问题缘由。

  (二)技能要求与人员知识素质的冲突

  现代技术对仓储减损的实际功效取决于粮食仓储者对现代技术的合理运用,但现实中粮食仓储者的知识素质结构与现代技术应用所提出的要求标准间尚有一定差距。因此,现代技术在粮食仓储减损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粮食储存者群体文化科学素质与科技应用能力的限制和约束。

  首先,农民群体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有限,这使得他们难以应对操作现代储粮设备所提出的相应要求,也难以理解更难以执行仓储技术标准。当下有相当一部分农户由于家境贫困、交通闭塞等原因,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学文化教育,很多只有中学及以下学历,或者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有限的科学文化知识直接制约了他们理解、学习、操作、应用现代仓储技术的实际水平。但在现实中,无论是现代化的技术设备,还是精密系统的仓储标准,毕竟都需要人来操作贯彻。

  其次,专业人才的匮乏直接影响到了现代技术在粮食存储环节的实际功效。专业人才匮乏是目前国内技术推广的重要约束因素,粮食仓储领域也不例外。国内高等高职教育中粮食物流仓储专业教育起步较晚,培养的专业人才总量不足固然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但是,市场化机制决定的薪酬标准对人才吸引力不足也是 技术推广队伍基础薄弱、稳定性差的一大诱因。这严重影响到了专业人才的职业进入和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的自我提升,最终影响到仓储减损技术的推广进程。

  (三)技术推广与主体协作不畅的冲突

  政府在储粮技术推广过程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决策大都是由政府制定推行,而储粮农户、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则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如果单纯依靠政府一方的资源去应对技术推广问题,势必捉襟见肘,终究是需要多个主体的协同合作才能实现。特别是在粮食储存环节,应该引进哪几种技术、如何对这些技术加以应用、面对各项技术难题又应该如何克服,这些命题都不是政府一方可以独自解决的。另外,受政府科层体制的束缚,由于缺少其它主体的协作参与,技术推广体制也易于造成效率低下、成本过高、思想僵化等弊端。这些问题都在提醒我们,唯有协同合作才能充分发挥储粮技术的巨大潜力,需要引入储粮企业、储粮农户、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的参与。

  与此同时,政府主导体制下的各个主体之间也存在合作不畅的问题。 仓储企业、农户与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之间没有形成技术研发应用对接体系,各主体在 “本位 ”思想的支配下,各自为政,缺少全局性的技术研发协作。例如技术研发机构缺少仓储企业相关数据的采集反馈,技术研发的问题导向不够明确,直接造成了重点技术空缺、应用研究滞缓、科技成果转化周期偏长等诸多问题。这种不顺畅的技术研发应用链条增加了技术研发成本,削弱了现代技术对仓储减损的实际功效,阻碍了储粮环节技术水平的推广应用进程。

  (四)技术落地与体制机制创新的冲突

  由于现代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外源性,因此现代技术融入粮食储存环节后就需要相应配套的体制机制予以承接。但由于既有体制机制创新的滞后性,造成了现代技术应用落地后的诸多不适。技术的推广应用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每一阶段都需要有相应的制度设计来保驾护航,一旦其中某一项环节出现差池,之后的工作便难以推进。有研究发现,政府往往过度关注现代技术的传播接纳,而对其他配套机制,例如推广前的技术采纳意愿调查、推广后的技术应用效果评估等则不够重视。

  推广实践表明,相关部门在推广储粮技术时,对粮食储存技术与粮食生产技术、物流技术、加工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匹配衔接也未加关注,造成了粮食产业全链条技术升级的碎片化、无序化问题。这种制度缺失直接影响了现代技术实际效用的发挥。

  三、推动现代技术应用于储粮减损的策略分析

  (一) 转变传统文化观念

  转变农户僵化守旧的保守观念是 一项 很有 意义且系统性的工作,既关乎 农户对现代技术的认知接受程度,更 现代储粮技术推广应用的 整体进展。首先, 可以将粮食储存技术培训纳入到乡村科技宣传活动的重点配培训内容,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牵头编订实施宣讲培训计划,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构建 政商产学研 多方 融合 的教育培训 体系。 通过开设科技讲座、农民夜宵、专题培训班等途径,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粮食储存者及相关从业者进行培训,以此强化农户的技术思维和现代意识,推动其思想观念突破传统局限,进而形成技术推广所需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其次,通过 生产 实践应用 现代化的储粮 技术 设备,让农户切身感知到现代技术的强大功效。可通过举办技术产品博览会、宣讲会等形式,向农户宣讲推广一些先进的储粮技术知识,使其在耳濡目染之中感受到现代技术给粮食生产实践带来的诸多便利,进而激发农户主动学习应用技术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最后, 在技术推广实践中,可 通过个别 农户先行试点应用某些现代技术,由点带线,再由线带面,逐渐实现现代技术的推广扩散,将储粮技术推广至每家每户,使农户结合对现代技术的切身实践与应用转变僵化守旧的传统思维方式。

  (二) 提升 粮食储存者的 知识素质

  良好的 科学 文化 素质 粮食储存者 驾驭应用 现代化 技术的 基础性条件 ,因此 提升储粮 技术 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就需要提高 粮食储存者 科学文化素质 首先,储粮企业、村民组织可以与科研院校、技术研发企业、社会组织合作,组建专门的储粮技术推广应用培训机构,定期为农户、储粮企业员工普及宣传储粮技术知识和现代技术标准。这既有助于粮食储存者及时了解现代技术在粮食生产中蕴藏的巨大潜力,也有助于 提升储粮者理解和操作先进技术的能力。其次,相关企事业单位应成立新型技术人才培训学校,搭建技术操作实验室和人才孵化基地,组织实施粮食全产业链条科技应用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为储粮从业者提供学习现代技术的常态化平台。再次,政府部门需要在乡村持续普及科学教育,不仅要面向青年农户,还要将种粮大户、基层干部等重点群体都纳入普及对象,提升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从根本上提升粮食储藏者的技术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