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  2022年01期 4-11   出版日期:2022-01-25   ISSN:1003-2576   CN:51-1058/F
中国古代杰出思想家的粮食经济观(一)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粮食文化是重要篇章。从春秋战国的远古起始,我国农业粮食领域不断涌现 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仰望中国历史的天空 一位接一位的杰出思想家、战略家和理财家的名字熠熠闪光 诸如 管仲、 计然、 范蠡、 李悝、 商鞅 等。在那样遥远的古代,他们关于 农业粮食经济的深思和远虑、革故和鼎新、国强和民富,都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大智慧和大勇气,不仅在历史长河中 为中国农业粮食文化谱写出闪光的篇章,而且对后世也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在浩瀚繁杂的文献典籍中,选择并简述管仲等15位古代杰出思想家的粮食经济观 评述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经验, 以供探讨

  一、 管仲的 粮食五论

  管仲( 公元前7 2 3 —前645年),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阜阳颍上县)人 春秋 时期 齐国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 任齐国宰相达40年之久,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在齐国推行改革,辅佐齐桓公登上春秋第一霸主地位 被称为“春秋第一相”。 相传,由后人托管仲之名所撰写的 《管子》一书, 86 76 关于农业粮食经济的论述及其政策实践 主要内容, 其核心 思想 “高下之策”,即:物价理论和物价政策,包括价格理论、商品定价、非商品收费、按照季节运用价格政策,以及在诸侯国之间的贸易中 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削弱对方等。 管仲很注重利用价格手段促进经济发展,主张通过改革以“富国强兵”,尤其注重“农战”。他的 一些精辟论点,甚至成为传至后世的格言警句。这里着重阐述他 经济思想中的“粮食五论”。

  (一)“均地分力”论。 管仲农业粮食经济思想的先进之处在于, 关注并采取措施革新农业生产关系,重视农业的基本要素土地问题,以及保护和提高农民 收入 。当时的齐国实行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农民在公田上的耕作收获,全部为领主所占有 加之压在农民身上徭役繁重,致使他们的务农种粮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造成公田大片荒芜,使领主的收入大大减少。管仲针对这种情况制定了“均地分力”和“相地而衰征” 政策。前者是指把公田分配给农户个体耕种,不再由农民集体耕种;后者 是指,在实行“均地分力”的基础上,又实行“与之分货”的政策,就是依照土地的优劣确定粮食产量。农民只需要把收获物的一半交给领主,即所谓“什伍之谷”的实物地租形式 。农民在分得土地、增加收入的同时,又减轻了徭役负担, 使“民知时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其劳苦”。可见,农民生产积极性大为高涨 为齐国农业粮食生产的发展与“富国强国”注入了动力。

  (二)“流通轻重”论。 管仲在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促进农业粮食生产的同时,也很重视粮食交易流通,创立了富有独见性的“轻重”理论。 其中,《管子》对货币、物价和农产品交易流通的阐述最着力、最精辟:“少或不足则重,有余或多则轻” “守则重,不守则轻,章则重,不章则轻”。“轻重”论在粮食流通领域主要体现在 粮食是特殊商品的理念上。粮食不同于一般商品,而属于特殊商品 粮食是人类维系生活、生计必须的生活资料,不可或缺。早在远古的年代,管仲就认识到: 在(谷)粮食、(币)货币与(物)其他物品的三者关系中,粮食具有特殊属性,即所谓“五谷者,万物之主”, 粮食在所有商品中占据首位。

  (三)“国控流通”论。 管仲 观察到市场出现的规律现象, 粮价随供求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物多则贱,寡则贵” 在歉收年,粮食商品供应量少于需求量,粮价就会自然上涨,随之就会造成“岁适凶,则市籴,釡十镪,而道有饿民”的悲惨景况。于是,大商贾就不失时机利用“岁有凶穰,谷有贵贱,令有缓急,物有轻重”的市场行情,兴风作浪,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牟取暴利,严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国家 和农民利益。正是从这种情况出发,管仲明确主张:粮食必须由国家掌握,“富商大贾,不得如故”。他明确提出: “重农敛散术”之策,即 国家通过对粮食商品的“敛散”,在购销中运用价格规律来增加财政收入。

  (四)“充裕储备”论。 管仲 认为建立粮食储备,既可以加强国力, 利于种粮的农民。他阐述说:“万室之都,必有万钟之藏,藏襁千万”,并指示各地都要建立粮食储备。在丰年市场粮价跌落时,国家利用巨大财力大量收购粮食储存进仓库。这样,通过市场的力量抑制粮价的过分跌落损害农民的利益。与此相对照,在歉年粮价上涨时,国家以较低价格抛售粮食, 抑制粮价下跌。 在提出建立粮食储备主张的同时,还设计出增加粮食储备的方法 在春夏之交的播种季节,国家对困难农户发放种子和贷款,待秋天收获后 再以粮食折价归还。这种从粮食生产入手 建立粮食储备的措施,既保障农民能够正常进行生产,又保障国家粮食储备拥有可靠粮源。

  (五) “强大武器”论。 在大国间激烈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一项重要谋略就是实行“农战”,把粮食视作强大武器。他利用粮食“贸易战”形式,大量购买周遭诸侯国的粮食。这样做,一方面充实了齐国的粮食储备,加强了国力;另 方面导致邻国粮仓空虚,民生缺粮维艰,劳动力纷纷流向齐国,周围国家走向衰落,不战自败。

  综合上述,管仲注重发展经济,把“农战”视为国策, 主张通过改革以富国强兵。他的名言成为后世格言:“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名著《管子》包含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之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 等均有论述,是研究我国先秦时期农业和粮食经济的珍贵历史资料 ,被誉为我国古代一部内容丰富的经济思想专著, 被誉为中国 古代第一部粮食经济著作 对中国漫长封建社会的农业粮食经济政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计然的 待乏原则

  计然 生卒年代不详 姓辛,字文子 又称为计倪、 计研 ,春秋末期蔡丘濮上人,早先是晋国流亡贵族。 他经常遨游山海湖泽,在南游到越国的时候,收范蠡为徒 授范蠡“七策”, 范蠡仅用其中的“五策”,就灭了强吴。范蠡感叹曰:“计然之策,十用其五而得意”。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计然依据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提出的“待乏原则”。

  (一) 待乏原则 ”强调预测市场需求。 计然 强调农业生产必须顺其自然 注重气候 变化 规律。 认为,根据木星在天空中 相对位置的逐年移动,农业生产大约12年一个周期 “六岁穰(丰年),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很难说,这一“周期论”具有科学根据,只是反映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但也是可贵的。计然依据农业粮食既有丰年、又有歉年的演变,得出粮食价格也会随之变化的看法,据此进一步 提出 “待乏”原则。 实质上是要求经营者具有预见性、提前以待商机,就像以“张网待鱼”而捕捉商机一样。

  对于粮食经济思想理论 方面的一 重要贡献在于, 计然 用他的 “待乏”原则 ,以农业粮食丰歉规律预测粮食流通的供求关系,以及必须保持粮食供求平衡、并把粮食价格保持在一定水平上。虽然那时的科学技术水平还很原始,但他运用“周期论” 提出“八谷”也是“一贱一贵”,极而复返的观点 还根据粮食生产丰收、歉收年景,以及带来粮食价格的变化和对粮价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平粜论” 即在丰年粮价过度下跌时,政府要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粮食,可缓和粮价过分低落,有利于生产者;在灾年粮价上涨过高时,政府要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抛售储存的粮食,以维持市场平衡和稳定。 在当时科技水平极低的条件下,计然就提出这样的粮食价格观和 平粜论 ,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二) “七策”体现流通规律。 计然曾授予他的学生范蠡“七策”,也可称“变革”的“七法”, 体现了他的商业经济流通理论,或者说是商业流通规律。有研究者用现代商业流通的语言 “计然七策”作出如下阐释和表述:需求决定经济周期论 价格控制论 实物价值论 贸易时机论 价值判断论 物极必反论 资金周转论。与此相应,还有“七条经商方法”:一是“ 务完物”。就是说货物必须 完好、完美、优质。质量是经营的基础,不要贪图便宜囤积劣质货物,不要以次充好坑蒙客户 二是“无息币”。就是说资金畅流无阻,不可 闲置,必须流动如水,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三是 有余不足”。就是说必须明察 货物余缺。明行情, 知贵贱 。根据市场货物的供应、需求变化行情判断市场价格走向 四是 物极必反 ”。意思是说,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价格上涨到最高位时即开始下跌,而下跌到最低位时即开始上涨。这要求经营者 掌握 价格波动的规律,在合适的价位上果断地把货物抛售出去 五是 预测需求”。就是说,要明察市场行情、需求趋势,了解信息, 准确预测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 记载价格,并 按需备货,建立库存,以满足社会需 六是“掌握行情”。 就是说,随时关注市场行情与气候的瞬息万变。要 据气候变化和市场行情, 运用好价格工具, 待价购销。即所谓“旱则资舟,水则资车”。意思是说,利用旱涝寒暑的机会, 运用好价格工具 低价时购进,价贵时售出,实现 升值可收大利 七是“不失商机”。就是说,择取良好商机及时把货物出手, 不可迟疑, 果断交易。例如,当价格涨到一定程度时,果断把货物卖出去;当价格跌到一定程度时,果断把货物购进来。

  三、 范蠡的 “平粜齐物”论

  范蠡 (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市 淅川县 )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 经济理论家。 范蠡本是楚国人,出身贫贱,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交甚深。二人厌恶楚国的政治黑暗, 施展平生抱负,便“弃楚入越”,辅佐越王勾践。 范蠡运用他 老师计然的商业谋略辅佐越王勾践,使越国成为春秋时“五霸之一”。 在越国灭亡强吴之后,范蠡便 急流勇退 离开越国 多次 迁徙后定居宋国的陶丘 (今山东省菏泽市 定陶区 ), 在此安家治业。范蠡应用昔年所学的计然之学,根据时节、气候、风情、民俗等经营买卖贸易,没出几年,就积累起大量产业,成为当时当地的巨富。 善于经商盈利聚财,却不贪财、不吝财 ,广泛接济穷人,赢得人们对他的感恩和钦佩。

  (一)“平粜齐物”调节论。 范蠡早在遥远的年代,就意识到价格的调节作用。他在计然的“平粜”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建立了粮食平粜制度,明确提出“ 平粜 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的具有创新性的主张 平粜 齐物”论,是范蠡提出的一种价格调节理论。所谓“ 平粜 ”,是指以公正平等价格出售粮食 ;所谓 齐物 ”是指各种货物齐备。二者保持一种因果关系:通过前者的平抑调节保持物价平稳,促使市场货物齐全。范蠡 阐述道,国家在丰收年把余粮收购储藏起来,在 歉收年缺粮时以平价把粮食粜出去,这样发挥平定和协调粮食与其他商品价格的作用。这种调节方法被称作 “平粜齐物”, 这是他留给后世一份重要的粮食经济调节的遗产。到战国时期改革家李悝推行的“平粜法”,以及汉代耿寿昌设立的“ 常平仓 ”,都受到范蠡“ 平粜 齐物”价格调节论的重要影响。

  (二)“农末俱利”的辩证思想。 平粜 齐物”理论表明,范蠡把市场影响视为人们从事商品生产的重要因素和力量。由此进一步,范蠡提出“农末俱利”的理念 这是范蠡粮食经济思想中具有独见性的精髓。在范蠡经济思想里,既重视农业粮食生产,又重视商业流通;既重视农民,又不忽视商人。他提出“谷贱伤民、谷贵伤末”的观点。 他主张通过把商品价格 调整到一定幅度内而做到“农末俱利”,即农民 和工商业者都获得合理收益 。这样既可以促进农业粮食生产发展,又有利于工商业发展,使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协调发展。上述表明,范蠡十分重视价格的调节作用。他认为,商品价格对农业粮食生产与流通,尤其是妥善处理好粮食价格与其他商品价格的关系、对生产与流通都具有重要作用。他意图 运用经济手段而不是行政命令的方法,促进粮食生产和流通协调发展,是一个具有新意的上策。早在遥远 春秋末年的时代,范蠡就提出这样的经济理论观点,对现代农业粮食经济仍有重要 意义。

  (三)完整的经 之道 范蠡在提出有独见性的粮食流通思想理论观点的同时,也极为重视商业经营之道,即 粮食经营方法 。其内容包括:选择经商环境,把握有利商机;运用 市场规律 择商机而动,保得失均衡;必须有备而行,决不盲目而动;适时购销,“贵出贱取”;合理贮存商品,加速资金周转,保证货物质量;薄利多销,不求暴利,讲求诚信,以及实行“三八价格,农末俱利”,即主张由政府 把粮食价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浮动 。这样,市场粮食价格稳定了,农民生产者和工商业者都不受到挫伤,都可以获利。

在信息十分不发达的古代,范蠡的粮食经济思想理论和经商之道独开新篇,一直影响着后世 他不仅是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 而且也是一个成功的商业经营家。 “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 ,但又“三散千金” ,被赞为“商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