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  2021年05期 4-11   出版日期:2021-09-30   ISSN:1003-2576   CN:51-1058/F
“两个大局”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大方略(二)



  四、建立国内粮食产需平衡体系,确保国内循环为主体

  构建粮食“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其主体在于 国内大循环 ,同时努力做到国内循环与国外循环相配合。这与上节所述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是一脉相承、完全一致的。 这一 新战略 就是要求把农业粮食产业发展的立足基点 放在国内粮食产需稳定平衡上,特别是作为口粮的稻谷、小麦,必须完全做到国内产需平衡。其精髓是 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构建粮食“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立足点 放在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的基点上。这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之举。为此,必须全面、客观、清晰认识我国国内区域粮食产需平衡的现实状况:既包括粮食品种结构,又包括粮食区域布局结构,还包括民众的食物消费结构。

  我国创造了农业粮食“十七连丰”的奇迹,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6.5亿吨以上。在农业粮食连年丰收的基础上,国家粮食储备充裕,市场供应丰满,价格基本稳定,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然而,越是形势大好,越要居安思危、清醒全面认准粮食产销形势,尤其是要正视存在的短板,决不可盲目乐观。尤其是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发生巨大变化的环境下,建立健全国内粮食产需稳定平衡体系,至关重要。它既包括粮食产销区域间 又包括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稳定平衡体系。这两种平衡互相支持,相辅相成。实施这一举措,必将为构建粮食“双循环”新格局打下牢固基础。

  (一)夯实国内区域粮食产需稳定平衡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粮食产需大体存在“三块版图” 这一概括大体可以表示出我国大陆31个省、 直辖 市、 自治 粮食产需的现状 第一版图:是余粮调出省、区。是有余粮调出的省、区,调出的数量趋于减少,目前只剩有6个 ,它们一直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柱石和基础 第二版图:是缺粮调入省、市,目前有7个。该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需求商品粮数量较多的地区,输入粮食的数量趋于增加,因而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重点地区 第三版图:其余的10多个省、区,属于粮食基本平衡区域,近年来粮食自给水平趋于降低,具有较大发展粮食生产的潜力。

  1、粮食产销的“三块版图”的短板明显。研究考察、综合分析我国粮食产业的“三块版图”,可清楚 认识到 各自的粮食短板 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总需求量将刚性增长,市场供求呈 紧平衡 态势,且结构性矛盾突出 这是农业粮食产业的一大短板。从粮食品种结构看:(1)玉米产需基本平衡,尚需适量进口。 2020年以来,玉米市场价格明显上涨,主因之一就是饲料消耗的玉米量大增。(2)大豆 产不足需 ,缺口量 大。我国大豆产业年总产量大体 1500-1600万吨,进口量高达八 九千万吨,主要用于榨油。 3)稻谷和小麦产需稳定平衡。这两个大品种谷物主要用作口粮,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最重要的品种。近年来小麦和稻谷的总产量都稍大于需求量,但优质专用品种不足,总体上优质粮食 产不足需

  从粮食区域分布结构看,粮食生产越来越向北方集中 。众所周知,农业粮食资源配置,理应遵循客观自然规律和符合气候、土壤条件。然而,我国 粮食生产格局出现了与生态 环境要求相悖的转变 。例如,南方一些农区雨水丰沛,气温较高,土壤肥沃,历史悠久,具有种植水稻的优势条件。但 大片耕地却被“非农化” “非粮化”,甚至出现耕地大片撂荒现象, 造成 土地 资源的严重浪费。 若不尽快补足农业粮食领域这些 短板,不仅 国家粮食安全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也不利于构建粮食 “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2、切实补足粮食领域存在的共性短板。当下,对我国三种不同粮食类型地区需要精准施策。但首先必须采取具有共性的现代治理措施。主要包括:(1)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土地“三权分置”改革,通过改革,既确立农民收益的财产权,又解决好农村大量闲置的土地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土地制度, 节约出 更多 的优质土地。(2)培育造就一批现代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素质,造就一批热爱农业农村农民、立志献身于“三农”事业、精通生产、熟悉市场、善于经营的现代农民, 解决“无人种田”问题。(3)坚持“双严格”方针,即严格节约耕地和严格保护耕地,确保基本农田和永久粮田的“红线”不可逾越,解决好“天下粮田”问题。(4)通过发展以新型农业合作制和家庭农场为主要形式、扩大适度规模经营,打 农业现代化与 小农 的桥梁,解决好 小农分散 问题。(5)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考核制,党政领导共抓粮食,解决好粮食 监管主体 问题。(6)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粮食产业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以“粮头食尾” “农头工尾”为抓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解决好粮食高质量发展问题 7)深化以农业粮食 供给侧 改革为主线、满足 需求侧 升级的 两端 发力的改革,解决好供给与需求相适应问题。

  (二)对三类粮食区域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

  对上述三 农情和粮情各有特点、各不相同的区域,必须在推进 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有针对性地精准施策,促使各个地区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建立健全国内粮食产需稳定平衡体系。

  1、对于余粮调出区:加大扶持力度,扩大供给能力。多少年来,这些省份奉献担当,为国家粮食安全立了大功。但至今仍是比较贫穷 的地区。鉴于此,国家应该采取的对策是:加大扶持力度,扩大供给能力。其要义是,国家制定和实施多种有力度的扶持措施,并以多种形式有效激励“两个积极性”,稳定持续扩大粮食优质产能、提高粮食供给调出能力。

  2、对于缺粮调入区:提高农粮地位,产业协调发展 地区具有经济实力强、科技创新力高、财政比较 裕的优势,但农业粮食的地位因为比较效益低而 相对较 。这 地区要辩证处理好农业粮食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把农业粮食产业置于应有的重要地位,统筹各 业协同发展;运用和发挥本区域的多种优势,致力科技兴农、科技兴粮,提高农业粮食生产力和全要素生产率,扩大本区域的粮食产能,减少粮食调入量,力争基本解决本区域内原籍人口的口粮需求

  3、对于粮食平衡区:开发丰富资源,提升自给水平。 区域宜农宜粮宜林宜发展多种经营的资源丰富,但是山区多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制约积极发展,许多资源还在沉睡中。国家要采取积极支持政策措施,补足这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短板,特别要大力加强农业粮食生产、扩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备市场流通体系、仓储物流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粮食核心产区,提高农业粮食资源利用率和生产率,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在注重提高大宗粮食产能的同时,还要发挥本地区杂粮、薯类、豆类,以及木本粮油的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增产更多样、更丰富、更优质的农产品,不仅有效提升区域内粮食的自给水平,而且还可适量提供优质商品粮源。

  如是,三类地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落实“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坚持稳中求进 总基调,促进粮食产能再提高,民众消费再提升,物流系统再完备,建立起国内粮食产需局部稳定平衡体系,为国内粮食大循环打牢坚固基础。 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促进各类要素在不同地区之间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合理规划布局,提高农业粮食优势区域的产能,并进一步发挥优势区域的作用,带动更大范围、更宽领 域的经济成长。 这是构建粮食“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特别是“以国内大循 环为主体”的基础条件。

  (三)建立健全大宗粮食等农产品产需稳定平衡体系

  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是人民群众的生活 必需 品,更是稳定粮食市场和 价格的拳头商品。其中,特别要把建立国内三大谷物产需稳定平衡置于优先位置,把食用油和肉蛋奶产需基本平衡置于重点位置。目前,从种植面积和总产量衡量,玉米、稻谷和小麦依次居全国第一、第二和第三位。稻谷小麦主要用作居民的主食口粮,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核心和重心,必须保持绝对安全,自给率要保持 目前 100%上下的水平。玉米则主要用作畜牧业饲料和新工业原料,要保持其产需基本平衡,要保持在95%左右的水平。对居民日用生活品食用植物油,要通过广辟资源、包括增产大豆、油菜籽、花生、乃至木本油料,扩大食用油总产能和油源,提升食 油自给水平。这里特别强调,为开发利用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优质、营养、保健食物的日益增长的需要,要着力开发茶籽油、橄榄油、核桃油、牡丹籽和文冠果油,以及板栗、大枣、柿子等丰富多彩的木本粮油和 林下经济 产品。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林业草原局等十个部门联合发布文件提出的规划,到2025年,木本粮油和 林下经济 的产业布局和品种结构将进一步完善,产业规模化、特色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规划新增或改造木本粮油经济林5000万亩,总面积保持在3亿亩以上,年初级产品量达到2500万吨,木本食用油年产量达到250万吨, 林下经济 年产值达到1万多亿元。到2030年,木本粮油和 林下经 ”产品的生产、流通、加工体系 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