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  2020年06期 24-30   出版日期:2020-11-30   ISSN:1003-2576   CN:51-1058/F
以南通市通州区为例浅析种粮大户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引言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全国各地 种粮大户发展突飞猛进,使我国 粮食生产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从宏观上看, 改变了一直以来粮食种植规模小、机械化作业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从业人员老化、经济效益差、种粮生产技术到位率低等严重制约粮食生产的疑难 ;从微观看, 解决了“谁来种粮”的现实问题,也较好地解决了“怎样种粮”的深层次难题,有力地促进了粮食 丰产丰收

  然而,随着种粮大户数量的持续增 和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诸多棘手问题也接踵而至,给当前粮食供给侧结构改革带来新的难题,如不能准确、及时处理,极有可能 对种粮大户规模经营带来冲击,甚至影响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对此,粮食部门该如何面对种粮大户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新趋势,更好地服务种粮大户,更高质量服务粮食宏观调控值得探索。

  一、种粮大户的作用

  当前种粮大户的不断涌现,无论对于我国土地利用率,还是粮食种植率,或者产出率,其作用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一)较好地稳定了粮食种植面积,有效地促进了 粮食 增产提质

  各地种粮大户的闪亮登场,使得粮食生产告别了以前各家各户“小打小敲”的种粮模式,由“小、散、杂”走上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之路,这对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多少年来,我国粮食种植面积之所以能保持一定 数量,并且还能实现连年增收,这与当前各地种粮大户的作用和贡献密不可分。而且在种植过程中,种粮大户通过改善生产条件、推广新技术、大规模选用新的优质品种,较好地改善了粮食品质,满足了消费者对粮食高品质的需求。

  (二)较好地增强了粮食生产能力,有效地延伸了粮食产业

  种粮大户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大部分都是 通过 农业机械来完成,包括耕田、插秧、施肥、防虫、防病、防灾、收割、运输、销售等,有的种粮大户本身就 拥有插秧机、收割机、喷雾机、无人机等众多农业机械 ,不仅自己种粮实现了机械化,而且还从事跨区喷药、收割业务,不仅增加了收入,还为全社会粮食种植的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作出了贡献 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部分头脑活络的种粮大户还开始将产业链延伸扩大,有的创办粮食加工企业,有的还向下游延伸,生产白酒、食品等粮食深加工产品,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模式。

  (三)较好地解决了谁来种粮难题,有效地统一了种植品种

  “50后”不能种地,“60后”不想种地,“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知种地,这是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许 文化水平较高的 农村青壮年 千方百计往城市奔,有的早在城市发展得风生水起,没有文化或者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纷纷进城打工,平时也难得有时间回家,结果留守老人和家庭妇女成了粮食种植主力军。由于这些留守人员一般只能维持种植少量粮食自食,最多再种植一些蔬菜瓜果,导致许多土地因无人种植而荒废,种粮大户出现后,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土地的抛荒现象,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和产出率,较好地解决了“谁来种地”“谁来种粮”的难题,而且由于连片种植,除了可以较好地提高粮食种植机械化水平和粮食总产量外,还实现了一定程度 的品种统一,较好地改变了过去粮食品种太杂、卖不到好价格等不足。

  二、种粮大户存在的问题

  尽管种粮大户的出现,给我国粮食生产带来了巨大变化,但是种粮大户毕竟出现时间不长(在通州区,长一点的8 12年,短的仅2 3年),期间许多不足逐渐显现,亟待正确引导和规范运作。

  (一)缺乏长远规划

  种粮大户一般都是通过流转农户土地来开展粮食种植,在与农户签订流转合同时,由于农民普遍持有需要耕地的传统观念,往往对土地流转心存顾虑,长期流转的意愿不强,一般流转时间都在5年左右,很少签订10年及以上的 流转合同 ,成为当前制约种粮大户长远发展的障碍;在土地投入上,也缺乏长远发展意识,种粮大户大多为了在合同期内取得高产量,获得高收益,很少考虑对土地的长期投入,一般都是通过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短期行为,不仅严重污染了土壤,还导致土地肥力减小,失去自我调节能力,影响今后土地的高产出和粮食的高品质。

  (二)缺乏契约精神

  因为缺乏对相关流程的了解,对有关法律法规的认识也比较模糊,部分种粮大户与农民在流转土地时只是停留在私下的口头协议上,有的即使有书面协议,对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各项内容和程序也没有明确规范,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常常在土地流转用途、粮食补贴、流转年限等实际问题上产生纠纷,致使许多问题解决起来比较棘手;有的种粮大户开始在流转土地时,都是信心满满,甚至信誓旦旦,而且好多在粮食取得丰收后,确实都能不折不扣地履行合约,然而,一旦在种植过程中 遭遇 自然 灾害、上级粮食补贴政策发生变化或者粮食价格大幅度下跌等情况,由于缺乏一定的契约精神,往往会“撂挑子”走路,直至毁约弃耕。

  (三)缺乏市场意识

  许多种粮大户都是粮食种植的行家里手,种植的粮食产量高、品质好,但是对如何适应国家粮食政策缺乏足够认识,尤其缺乏如何应对市场的风险意识,导致粮食丰产不丰收。比如最近几年,针对我国托市收购政策导致粮食市场价格严重扭曲,我国先后降低了小麦、稻谷托市收购价格,积极引导各地实行市场化收购,在保护农民利益 前提下,实行“托底”收购,许多热衷于托市收购的种粮大户一时很难适应,有的甚至不知如何是好,有些大户没有 采取积极的应对举措,而是消极被动应对,有的减少了流转面积,有的 甚至 改行“洗手不干”了。

  三、影响种粮大户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虽然各地种粮大户发展速度之快、规模发展之大让人刮目相看,但是在发展的诸多环节里,由于面临各种发展瓶颈,加上部分种粮大户除了技术等软件没有及时跟上科学种粮的节奏以外,许多硬件设施也 严重缺乏,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其高质量发展。

  (一)种植成本不断攀升

  目前粮食种植成本都在不断增加,有的增长幅度较大,甚至让人预想不到、措手不及,而粮食价格与前几年相比,却在下跌。

  1. 流转成本高。 流转土地是粮食种植首先需要考虑的内容,土地的流转成本也是粮食种植过程中最重要的支出之一。在江苏省南通市, 七八 年前每年每亩土地的流转费还只有500元左右,经过多年的振荡,如今已上涨到了800元左右,有些地方连片土地的流转费已超过1000元,多的甚至高达1200元。2019年6月上旬,为规范农村土地有序流转,保障流转双方合法权益,通州区在综合考虑农业生产大宗农产品产量、价格、生产成本(包括人工成本) 的基础上 ,出台了关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价格的指导意见。其中,种植粮食的为每年每亩700元以上,种植露天蔬菜的每年每亩800元以上,设施农业为每年每亩900元以上,但是这只是土地流转的指导价格,具体土地流转价格还 由流转双方协商确定,目前一般连片的土地种植粮食,流转费还是比较高的,大多数在900元以上。

  2. 用工成本高。 流转土地较多的种粮大户,大多数是雇佣专业人员进行种植管理,但是其工资一般比较高,尽管近年有所下降,但是每年都 能保证 6万元以上,加上年底还要根据产值和效益,需要支付数万元不等的效益工资。另外,收种的关键时期,由于人员紧张,聘用临时人员的费用也在不断上涨,与3年前相比增加了20%左右。

  3. 农资成本高。 粮食种植离不开农资,然而近年来农资成本却都在不断上涨,无论是种子和农膜,还是化肥和农药,每年 上涨速度在5 % 10%之间,而且上涨势不可挡,农资在种植成本中的占比已达25%左右,而8年前还只占15%左右,并且还在不停地上涨。以市场上销售的尿素价格为例,目前每吨价格在2200元左右,而8年前还只有1500元左右。另外,农田灌溉水电费支出也比原来提高了20%以上。

  (二)收储成本不断上升

  收割费用也是不断上涨,目前每亩在70至80元之间,而3年前每亩只有50至60元之间;运输费用也占据不少成本,收割后,粮食平均运输费用折合成粮食价格,每吨至少在40元以上,大约有五分之一的种粮大户收割完后,直接忍痛在田头销售给粮食经纪人;烘干成本也是居高不下,目前每公斤粮食烘干成本在0.1元左右(而且因为烘干粮食太多,还得先来后到地进行排队等待),这还没有把机器的折旧、人工的支出等许多隐性成本算进去,如果烘干机不是一次满负荷运转,成本更高,每降低5个百分点的水分,每公斤烘干费起码要0.14 0.16元。

  (三)补贴资金少融资难

  目前,各级政府对粮食种植的各种类型的补贴确实不少,而且名目繁多,然而真正面对种粮大户的补贴却不是很多,绝大多数种粮补贴资金往往都是通过“一卡通” 直接发放给农户的,真正种植粮食的大户,只能“望卡兴叹”,一般情况下是难以享受 到的(除非事先另外协议商定);种粮大户大多觉得贷款手续比较繁琐,而且门槛普遍很高,一般情况下是很难贷到款的,有时即使能贷到,也要等待较长时间,等到资金到手时,已是明日黄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