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  2018年02期 28-31   出版日期:2018-03-30   ISSN:1003-2576   CN:51-1058/F
全球背景下中国粮食贸易和安全问题探讨


  一、全球背景下中国粮食贸易现状

  (一)中国已经是玉米净进口国家。从2013年到2017年五年进出口情况看,中国玉米进口量年平均达到3.53百万吨,占全球进口总量的2.77%,而这五年的玉米出口量却非常的有限,2016年只出口了1万吨左右,与进口相比,出口数量确实差距很大,中国已成为净进口国家,对于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很弱。特别值得提到 的是,中国生产玉米的产量仅次于美国,位居 全球第二位,意味着国内玉米高库存是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而非国内产需缺口。[1]

  (二)中国已经是小麦净进口国家。从2013年到2017年五年进出口情况来看,中国小麦进口量年平均373万吨,占全球进口总量的2.28%,而近五年的时间里中国小麦出口量年平均80万吨,成为了小麦净进口国家,相对于全球其他出口量大的国家,中国的小麦国际竞争力非常小。

  (三)中国稻米的进出口情况。稻米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稻米栽培种植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7世纪的神农 时代就被《管子》《陆贾新语》所记载,在中国粮食产业出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6年,中国稻谷种植面积为30,215.74千公顷,占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6.6%,总产量达到20,822.52万吨,2015年中国稻谷产量达20,650.74万吨,从2011年到2017年,稻谷产量一直增加,但相比稻谷出口大国美国、越南、印度、泰国来说,中国稻谷的产量和出口竞争力还较低。

  二、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实施面临的问题

  (一)粮食产量增长受到现有政策、农业机械化的约束。粮食体制对安全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基于产、销地域差异的流通体系,影响市场对粮食安全的调解作用。而粮食主产区超储补贴与主销区存粮不补贴的反差从客观上阻碍粮食在产销区间流动,导致粮食在主产区长期滞留。根据数据结果显示,主销区库存临近售空、主产区库存增加会引起风险,这会引起粮食市场的不稳定现象。当粮食出现不稳定的局面时,容易造成粮食危机,很可能粮食的供需结构会处于次平衡的状态。所以,粮食体制状态的影响跟国家的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三种主粮玉米、小麦、稻米生产量在全球的排名还是很不错 的,但是出口数量却很少,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粮食的高库存是由于国家的政策所导致的,而非受到国内产需缺口的驱动。粮食产量的增长还受到农业机械化的影响。随着科技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每公顷粮食单产由1985年的2,481公斤增至2017年的5,299公斤,其中,科技对单产提高贡献率达87%。我国粮食主产区北方共7个,分布于东三省、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南方共6个,分布于安徽、江苏、湖南、四川、湖北等。[2] 13个粮食的主产区因为面积大,是集中生产粮食的优质地方,所以采用了规模化、机械化的战略,但是对于土地来说,长期使用农田作业机械化,大量的大中型动力机械和配套农具会对不同层次土壤造成影响,影响二次耕作。

  (二)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新的粮食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食物消费越来越注重于个性化与营养诉求。而中国的粮食结构却未能随着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改变而改变,社会需求粮食要求能够更多的多元化、安全化、绿色化、有机化,但是由于农业技术的有限,很多食品都未能够达成这样的目标。导致了我国的粮食结构滞后于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增长,人民有关于粮食的诉求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