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  2018年04期 4-09   出版日期:2018-07-30   ISSN:1003-2576   CN:51-1058/F
确保“天下粮安”是国家重大战略


  编者按:翻阅古今中外治国理政史,一项居“八政之首”的国策就是保障粮食安全。“粮食安”就“民生安”;“粮食定”就“天下定”。在当前粮食产业进入改革和发展关键期的大背景下,面对国内外风雨跌宕的新形势新挑战,通古今之变,保“天下粮安”,关系整个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基于此,我国著名粮食经济学家丁声俊先生完成了“确保‘天下粮安’是国家重大战略”这一长篇宏论, 回顾了我国粮食丰欠经历,指出了粮食安全隐忧,阐述了粮食安全要义,原 2万余字, 现摘编如下, 以飨读者。

  一、一段往事引起的深思和深省

  金鸡年秋,翻检旧作《当代中国粮食发展战略研究》,书中收录了笔者 1984年发表的长篇论文《关于我国粮食发展的战略问题》,此文荣获1987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论文奖第一名。回忆这段往事,绝无炫耀个人之意,而是记录着一段有关粮食安全的、不可遗忘的历史故事。

  1984年前后,由于农村改革迸发出潜在的巨大能量和生产积极性,我国粮食生产实现跨越式增长,总产量突破8000亿斤大关。在当时传统指令性计划体制桎梏下,粮食价格倒挂、流通不畅、消费受抑、仓储不足,从而导致了“卖粮难”“储粮难”的问题。人们被国内空前的粮食丰收和前所未有的“储不下”现象所陶醉,响起粮食“过剩”的声音。由这种误判出发,在当时调整粮食种植结构中,简单地采取了“多砍少赶”的办法,从而导致粮田面积过快、过猛缩减。
 
  作为一个坚定认为 “粮食不过剩”的粮食人,笔者以文字与“过剩论者”进行商榷或者叫“辩论”,写出了那篇论文。文章以数据和经济规律阐明以下见解:(1)正确估量粮情是制定粮食发展战略的前提;(2)稳定增产是粮食生产务必长期坚持的方针;(3)灵活流通是实现粮食发展战略的关键;(4)适度转化、合理消费是促进粮食发展的动力。论文主题很明确:当时中国粮食不过剩,绝不可放松粮食生产;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量力而行,扎实而行;正确处理国内粮食生产和国外进口粮食的关系,必须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以国外进口为辅。无奈,人微言轻,一个年轻研究者的声音难得有人听见。结果,在农业粮食科技没有得到根本突破的条件下,在短时间内过快、过猛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导致粮食生产出现令人痛心的“马鞍形”。1978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80880.5万亩,到1994年缩减为164316.5万亩,净减少16564.5万亩,导致全国粮食供求关系紧张。

  这一历史教训不可遗忘。在我国,粮食安全是关系 13亿多人口基本民生的头等大事,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必须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二、粮食安全概念的提出及其意义

  粮食安全一词最早产生于 20世纪70年代中叶。1972—1974年,世界粮食形势风雨骤变,爆发了二战后30余年里最严重的粮食危机。面对世界粮食形势的风云突变,联合国粮农组织(以下简称FAO)等机构采取了紧急行动,于1974年召开世界粮食会议,敲响了粮食安全的警钟。这次会议取得了世界粮食史上的重大成果:一是提出了保障粮食安全的警示和警告,要求各国谷物库存量要达到各国粮食安全的最低水平;二是通过了《消除饥饿与营养不良世界宣言》,向各国宣告“消除饥饿是国际大家庭中每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和有援助能力的其他国家的共同目标”;三是FAO理事会通过了《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要求有关国家履行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责任。此后,FAO又不断采取措施,诸如:建立了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从资金和技术两个方面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粮食生产;设立粮食安全委员会,定期监测世界粮食形势,交流有关经验。世界粮食大会形成的文件,成为动员各国保证世界粮食安全的行动纲领。

  1974年世界粮食大会之后,FAO督促各国相应采取政策措施,加强各自的粮食安全。粮食安全的内涵不断延伸和充实:从国家层面延伸到家庭层面,乃至个人;从数量安全充实到质量安全,再到营养安全,乃至可持续安全。粮食安全内涵的每一次延伸和丰富,都意味着又一次向世界敲响粮食安全的警钟,又一次发出新的警示,让世界保持警醒和清醒。粮食安全内涵逐步丰富,外延相应扩展,体现了粮食安全的本质性特征:(1)整体性。这是粮食安全诸特性中最根本的特性。(2)人权性。不论是富国,还是穷国的每个家庭、每个居民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享受足以保障身体生理需要的粮食的权利,即生存权。(3)战略性。粮食安全是关系经济安全乃至国家整体安全战略的大事。尽管需要因势、因时、因情不同对粮食策略进行调整,然而不管环境和形势怎样变化,都必须坚定保持战略定力,战略主动。(4)动态性。粮食安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粮食生产、供给、流通和消费等条件的变迁而变化的,保障粮食安全的内容、方式等都必须、必然相应转变。(5)可持续性。即不仅保障当代人的粮食安全,还要保障后代人健康生活的能力,而且一代又一代传承、持续下去。

  粮食安全的概念延伸和内涵丰富的过程,是农业粮食生产发展的过程,也是满足人体生理营养需求的必然要求。它提供了保障粮食安全的导向,普及了粮食安全的意识,促进了农粮生产方式的变革,助力世界范围内的消除贫困行动。这给农业粮食生产、市场流通和膳食构成等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