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粮食产业一直是以解决温饱问题为发展目标。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粮食产量不仅满足了本国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还可以出口。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粮食问题不再是简单的够不够吃的问题,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如何参与市场竞争,尤其是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粮食经济竞争。[1]
所以,探析我国粮食产业和粮食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而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对于我国粮食经济、农业经济乃至整体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
我国粮食产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体制经历了的多次变革,粮食生产围绕着解决温饱、自给自足的主旋律开展工作,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依据近
70年的发展情况,可以从两个方面对我国的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归纳:第一,粮食生产解决了温饱问题,积累了初步粮食产业发展经验;第二,粮食经济融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初步形成了产业经济链条。
(一)
粮食生产解决了温饱问题,积累了粮食产业的初步发展经验
中国的粮食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的核心问题,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虽然中国幅员辽阔,但是可以耕作的土地面积占比并不高。另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多地少的矛盾给粮食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几十年来,中国的粮食生产就像是一项政治任务,是维护稳定、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石。我国政府和农业部门不断调整粮食政策,一方面鼓励耕种,一方面推进农业科技普及与发展,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自给自足。[2]
同时,粮食产业的发展也积累了初步经验,包括农业经济结构在总体经济结构中的合理占比、粮食产业在整体农业中的占比、粮食产业中各种资源的合理配比等等。
(二)
粮食经济融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初步形成了产业经济链条
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农业和粮食产业也融入其中。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粮食经济获得了较好的外部发展条件,例如市场竞争体制的形成、世界投资的增加、有序的粮食进口和出口等等。凡此种种,使得中国的粮食经济纳入到整个市场运营体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