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粮食安全是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历来被各国视
为战略博弈的重要筹码,中国更是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
20
2
4
年
全国
粮食
总
产量
1
4
1
30
亿
斤
,
在
连续
9
年
稳定
在
1
.
3
万
亿
斤
的
基础上
首次
迈上
1.
4
万
亿
斤
新台阶
,
人均粮食占有量远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确保了粮食的基本自给和口粮的绝对安全。但与此同时,我国人多地少水缺、农业资源禀赋脆弱性高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实现粮食安全的可持续性保障仍面临诸多挑战。在多重制约之下,仅仅依靠国内生产难以满足我国居民高增长、多样化的粮食消费需求。因此,积极利用国外资源与市场是补充我国生产供应与多层次需求的重要手段
。本文基于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途径,从历史发展视角出发,分析粮食进口变化,阐明粮食进口的现实困阻,以消解粮食进口的现实挑战为基本导向,分析提出优化路径选择。
一
、中国粮食进口战略的简要评价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粮食产量从总体来看已经实现基本自给,但考虑到人口数量庞大、农业发展不平衡等现实因素,解决
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单向依靠国内市场满足,适当合理利用粮食贸易以平衡国内供给不仅有助于保证粮食安全,同时也可以在应对风险挑战时赢得更多主动。因此,中国粮食进口需高度重视,必须坚持立足国内、适度进口的粮食安全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
,
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在战略层面,除了持续加强自身的粮食供给能力,粮食进口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当前,我国粮食进
口
战略的基本内涵为
“自给为主、进口为辅、适度进口、配额调控”,其中“自给为主和进口为辅”是我国粮食进口战略的主要立足点,主要回答“粮食进口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的问题,明确粮食进口的重要补充地位;“适度进口和配额调控”是粮食进口战略的平衡点与着力点,主要回答“在保障粮食安全中粮食进口多少量”和“依靠什么把控粮食进口风险”的问题,既明确粮食进口的基本目标,又明确我国粮食进口政策的重要保障。
(一)中国必须坚持自给为主、进口为辅的粮食安全战略
粮食安全是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基本前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立足基本国情的战略抉择。利用国际市场解决国内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是提高国内农业综合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保障手段。因此,中国必须坚持自给为主、进口为辅的粮食安全战略。
1.平衡供求结构
。
从供给角度来看,国内与国际粮食市场的接轨可以促使国家调整粮食价格政策,使其与国际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接轨,逐步形成符合市场化机制的国内粮食价格机制
。从需求结构来看,在国际粮价持续走低的情况下,适度进口可以从经济性上满足国内粮食消费需求,适度降低国内粮食消费成本。粮食进口可以在粮食消费品种和粮食产品质量上调节国内不同层次的粮食消费需求,平衡由于人们膳食结构改变而造成的粮食供给产品短缺
。
2.弥补供给能力
。
通过
进口粮食
一方面
能够从总量上弥补国内粮食供给能力,保障国内粮食产品消费需求,实现供需平衡。
另一方面
可以间接调节国内粮食种植结构,
例如
,
通过适度进口玉米、大豆等非口粮品种,调减国内非口粮品种种植面积,以充分保障口粮
自给。近年来,随着农业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流转成本增加,国内粮食生产成本也大幅上升,如果完全依靠国内的粮食生产来满足国内粮食需求,
将
会提升粮食生产安全保障成本
。在当前国际粮食市场部分农产品价格低于国内的背景下,适当
进口在
一定
程度上降低了粮食生产安全的保障成本,进而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3.节约水土资源
。
粮食进口贸易这种全球化的粮食流动不仅仅是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战略布局。通过适度进口,我们可以将国内有限的土地资源更多地用于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可持续发展,比如发展精品农业、改善农业结构等。从根本上看,粮食进口为缓解农业资源紧缺以及生态环境压力提供了最佳选择
。
二
、中国粮食进口的基本分析
(一)粮食进口结构性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粮食进口数量的增加,
粮食
品种结构性问题
凸显
,主要表现在粮食进口量逐年上升的同时不同粮食品种结构差异增加。
1.粮食进口总量明显增加
。
从历年的粮食进口数据来看,
2000年我国粮食进口规模尚在1000万吨左右,但到了2009年时进口总量已经突破5000万吨。自2017年我国在粮食进口政策中提出“适度进口”和“供给侧
结构性
改革
”后,两年内粮食年净进口量有所下降,但到了2023年,进口总量
上
升至
16196万吨,年增长率为10.28%,达到新高。从近十年来看,2013年我国进口粮食总量
为
8000万吨,2023年,国内进口粮食总量则达到16000万吨。
2.粮食进口品种结构差异增大
。
对粮食进口规模与品种差异等结构性分析与把握,是研究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保障影响的关键。
从我国近十年的粮食进口结构来看,
2013年我国进口稻谷总量为1458万吨,小麦进口总量553万吨,玉米进口326万吨,大豆进口6338万吨。而到了2023年,国内进口稻谷总量为267万吨;进口小麦1327万吨;进口玉米2714万吨;进口大豆9941万吨,同比增长
56.85%。
(二)粮食进口变化与政策调整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如果我们的粮食大量依赖进口,不能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这将使得我国粮食安全没有强有力的保护与后盾,极大地增加社会不稳定性,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因此,粮食安全是应对、战胜各种风险挑战
的坚实基础,粮食进口则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有力工具。我国的粮食进口历史由来已久,本文将粮食进口的政策变化分为三阶段进行简要分析与评价。其一是适度进口阶段,其二是快速增长阶段,其三是结构优化阶段。
1.适度进口阶段
。
实际上我国在
194
9
年
就存在粮食进出口贸易,但总量相对较小。那时中国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供求关系紧张,同时国内粮食供给政策不完善。
1953年,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大量人力、物力被投入到工业中,粮食
播种面积下降的同时粮食需求却大幅增加,
此时粮食产量低、人均占有量少,供需矛盾增加。为应对国内粮食供应不足的现实情况,
1961年,中共中央在广州会议上正式决定进口粮食500万吨,次年再进口350万至400万吨。
该时期我国粮食供应并不富裕,粮食供给主要任务是计划调节,补足所需。
2.快速增长阶段
。
1978年我国贸易政策进入了改革与探索时期。但这一时期,国内市场
以单种粮食为主,
1978年至1997年,我国小麦进口量达20013万吨,约占同期粮食进口总量的80%,而大米、玉米、大豆等其他粮食的进口占比不足20%。
农业结构性矛盾凸显,粮食进口的需求也相应增加,进而涉及
粮食进出口的相关政策也相应增多,其内容也不断丰富。
1994年,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通知》等文件,首次提出
“统筹利用国内外市场”,并在同年开始设立粮食风险基金。到了1998年,我国粮食流动体制的改革逐步得到深化,粮食风险管理
制度
也得到完善。在这期间,我国粮食的进出口量此消彼长,开始重视营造宽松的市场环境。
3.结构优化阶段
。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此时,我国正处于人口增长、城镇化提升和膳食结构转型升级的叠加阶段,全社会对收入弹性较高的食用植物油和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各省市相继进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探索,此时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政策进入系统建设与完善的阶段。其中
《国家粮食应急预案》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我国在粮食对外贸易领域有极大的
指导性意义
,此时,粮食流通体制的整体改革思路也逐渐成熟。
2017年,中央提出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8年,《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关于
“科技兴粮”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的印发,
将
粮食保供作为首要问题。
2019年《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提出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
2021年国家新修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2023年,我国对粮食进口实施了关税配额政策,?并进行了再分配管理。?202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
正式实施
,重点提出国家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统筹利用国内、国际的市场和资源,加强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发挥粮食国际贸易作用。由此可见,在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与挑战的大背景下,我国粮食进口政策的不断创新、改革与调整为不同时期的粮食安全与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