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贵州省
玉米市场运行走势分析
(一)
玉米价格运行特点
根据玉米价格监测情况
,
2015年以来,贵州省玉米价格总体上行。2024年
12
月,贵州省玉米价格为
1.
35
元
/公斤,较2015年初上涨
12.1
%。分阶段来看,2015年初至2018年初,玉米价格呈现下降趋势。2018年初,贵州省玉米批发价格为1元/斤,较2015年初下跌了16.65%
;
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玉米价格震荡上行。2021年6月底,贵州省玉米批发价格为1.49元/斤,较2018年初同期上涨了49%。2021年下半年2023年9月,玉米价格保持高位波动态势
;
2023年
9月至今,玉米价格高位回落。2024年12
月,玉米价格较
2023年
9月价格高位下跌13.7%。
同时,贵州省玉米价格呈现季节性规律,特别是在国家对玉米实行市场化收购,玉米去库存基本结束后,玉米价格的季节性规律更加明显。每年新粮上市后,市场供应量增加,玉米价格承压下行,次年3月
-
4月以后,随着市场粮源的逐步消耗,玉米价格重心将有所抬升,每年7、8月份出现玉米价格高点。
(二)主要影响因素
一是产需形势转变。国家实施玉米临储政策后,国内玉米市场呈现增产和供应过剩并存的局面,同时消费需求增速放缓,玉米市场持续供大于求,
2016年国家取消玉米临时收储制度,转变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新机制,由于失去保护价托底,玉米价格
下滑。
2017年下半年以后,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以及玉米价格下跌造成农民种植积极性减退,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逐步减少,而需求端随着肉、蛋、奶等消费的增加,玉米供需形势发生转变,玉米去库存进程加快,价格开始止跌反弹。随着2020年
国内生猪产能大幅增加,临储玉米去库存结束,国内玉米出现产需缺口,
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上半年贵州省
玉米价格快速上涨。
二是替代品价格联动。小麦、大麦、稻谷等粮食作物也可以用作能量饲料,进而对玉米形成替代。
2020年以后,由于玉米价格大幅上涨,玉米和小麦价格发生倒挂,玉米价格一度高于小麦价格,饲料企业纷纷使用小麦替代玉米,2021年贵州省小麦饲用量增加86%,小麦饲用量大幅增加有效补充了饲料粮的市场供应。此后,随着小麦、超期存储稻谷等替代品使用的增多,玉米价格与小麦和稻谷的价格联动性增强,小麦等替代品成为玉米价格的“锚”,玉米上下波动空间受到限制。
三是国际因素影响。
2022年初,俄乌冲突爆发导致国际粮食供应链受到冲击,投机资本炒作热情高涨,玉米价格再次走出上涨行情,2022年末,贵州省玉米价格为1.55元/斤,较年初上涨了3.3%。地缘政治冲突仍在持续,国际粮食贸易面临不确定性,为增强进口供应链的稳定性,我国积极构建多元化进口格局,除美国和乌克兰外,增加从巴西、南非、阿根廷、缅甸等国进口玉米,进口玉米爆发式增长。2023年贵州省玉米进口量同比增加116.87%;
2024年1-11月份,贵州省玉米进口量同比增加34%。同时,
随着玉米进口量的增加,
贵州
省玉米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玉米市场的影响,
2023年以来,在美国、巴西等国玉米种植面积扩大,以及部分主产国单产水平提升的推动下,全球玉米产量大幅增加,世界玉米供需改善,玉米价格承压震荡走弱,受外部市场带动,省内玉米价格整体偏弱。
四是生猪存栏变动。由于居民对肉类的消费以猪肉为主,猪饲料的产量在各类饲料产量中占比也较大,
2023年我国成品饲料年度总产量30223.4万吨,其中猪料产量13597.5万吨,猪料占比为45%,贵州省这一比例达80%。同时,各类饲料中,猪饲料玉米含量占比最多,玉米含量占总量的60
%
-70%,因此生猪存栏变化同步会影响玉米市场价格趋势变化。2019年下半年,受非洲猪瘟影响,猪肉供应大幅下降,价格快速上涨,养殖户补栏积极性高涨,玉米消费受到提振,价格也随之上行,
2021年年末贵州省生猪存栏同比增加12.2%。
20
23
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生猪供应过剩、需求不足,贵州省猪肉价格连续
10个月下降
,养殖户利润收窄甚至发生亏损,生猪散养户空栏率增加,生猪存栏持续下降,
2024年
前三季度
,贵州省生猪存栏量同比减少
1.8%,生猪存栏量下降抑制饲料消费需求,进而对玉米价格形成压制。
五是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人工、燃料、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拉动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成本支撑下,玉米价格重心上移。由于人均纯收入增长以及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种粮劳动力普遍缺乏,贵州省劳动日工价由
2020年的76元上涨到了2023年的106元。农业机械的使用离不开柴油作为燃料,而柴油价格的上涨也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2023年末贵州省柴油价格较2020年上涨了4
0
%。同时,
农户自有机械增多,固定资产折旧和燃料动力费也相应增加。
2023年末复合肥(氮磷钾≧45%
氮磷钾各
≧15%)平均零售价每吨为4173.33元,较2020年上涨38.14%;尿素(含氮量46%)平均零售价每吨为3284.38元,较2020年上涨63.85%。
二、
玉米市场保供稳价存在的风险和挑战
一是玉米增产潜力有限。贵州省耕地资源不足,喀斯特地貌面积大,坡耕地占比较高,玉米种植单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
24
年贵州省玉米单产为
332.2
公斤
/亩,较全国平均水平低
107.2
公斤
/亩。另外,旱灾、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对贵州省玉米产量影响较大,如
2011年发生严重旱灾,当年玉米产量减少至
243.71万吨,同比下降12.9%,单产减少至206公斤
/亩,
同比减少
13.3%。由于单产水平低,农资价格上涨速度快于玉米价格,气象灾害多发导致灌溉、人工费用增加,而种粮收益支持机制不健全,贵州省玉米播种面积增长缓慢,玉米产量难以大幅增长。
二是产需缺口不断扩大。
贵州是西南地区重要畜牧业省份,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肉
、
蛋
、
奶消费的增多,贵州省畜牧业实现快速发展,
饲料粮需求保持刚性增长。
2023年贵州省饲料用粮占粮食消费总量的45.37%,较2016年增加了6.27%,同时也明显高于35%的口粮消费占比和15.66%的工业消费占比。玉米是主要的饲料用粮,玉米饲料消费占饲料用粮的一半左右。2023年玉米消费量为441.58
万吨,
较
2016年增加了38.43%。贵州省肉蛋奶人均消费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贵州省肉、禽、水产、蛋奶类人均年消费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0.7、4.8、10、8.3和5.7公斤。贵州省食品消费结构仍将持续提升,饲料消费增加带动玉米产需缺口持续
扩大。
20
23
年玉米缺口达
122.58
万吨,较
2016年扩大
80.28
万吨,玉米自给率为
77.77
%,较
2010年下降了21.61
%。
二是价格波动风险提升。国际玉米的生产贸易国高度集中,消费进口国分散,价格容易受地缘政治冲突、极端天气等因素影响。玉米作为粮食类大宗商品,逐步被金融化、政治化、武器化、能源化,导致国际玉米价格脱离供需基本面剧烈波动。由于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资源不足,在饲料粮消费不断提升背景下,国内玉米产需呈现紧平衡态势,每年需要大量进口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2023年1-12月我国玉米累计进口量占全国玉米消费量的9.76%,国内玉米价格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也愈加明显。随着产需缺口的扩大,贵州省每年从省外
调入玉米满足消费需求,
2023年从省外购进玉米179.66万吨,进口玉米8.91万吨,玉米对外依存度达
35%
,因此国际玉米价格剧烈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对贵州省玉米价格造成影响。
三是产业发展水平较低。贵州省玉米的产业化进程发展缓慢
,
玉米加工以饲料加工业为主,据入统粮油企业数据
,
2023年玉米饲料加工用粮占玉米加工转化消费的99.83%,制酒用粮占加工转化消费的0.16%,食品加工等其他消费占比仅为0.01%。玉米产业链不完整,产业链初级产品多,深加工占比较少,产业发展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加上玉米种植成本不断上涨,不仅农民种植玉米利润微薄甚至出现亏损
,企业利润也被不断上升的生产成本抵消,
玉米生产增值的价值链欠缺,限制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物流运输仍有差距。随着玉米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贵州省玉米跨省运输不断增加。
2023年玉米省外购进量为179.66
万吨,较
2013年增加
97万吨
,主要从东三省、内蒙
古
、河南、山西等省份购进,其中
以
“铁运+汽运”方式
为主,
占比
达
85.6
0
%。
一方面,由于贵州省燃油费和高速公路收费偏高,贵州柴油价格为
7.97元
/L,相比
周边五省、市平均值为
7.92元/L。
而玉米运输多为跨省长距离运输,导致玉米采购成本攀升,抑制下游企业盈利能力,影响产业竞争力提升。另一方面,
贵州粮食物流节点较少,物流基础设施之间存在衔接配套不够问题,加之长距离运输以及包粮运输方式较落后,造成储运环节的高损耗以及运输成本的提高,运输和物流瓶颈增加了粮食价格区域性大幅波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