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  2025年01期 27-31   出版日期:2025-01-30   ISSN:1003-2576   CN:51-1058/F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我国粮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研究



  引言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 产业 数字化 逐渐发展成为新一轮转型发展的推动力、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在数字经济的 “四化”框架中,产业数字化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显著 。然而整体来看,传统行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我国粮食产业的数字化程度仍然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技术应用深度不足、标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

  在此背景下, “新质生产力”这一理论被引入并逐渐受到关注。 粮食产业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其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数字化转型路径,既是解决当前粮食产业痛点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新质生产力理念的指导下 探索我国粮食产业数字化转型路径 不仅能够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 还能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在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国内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约束和市场波动的背景下,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应对这些挑战的关键手段,也是推动粮食产业向高质量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粮食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粮食产业的基本概况

  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粮食生产国,粮食产量多年保持在高位。 国家 统计局 数据 显示 202 4 全国 粮食总产量 1 41 30 亿 上年 增长 1. 6 % 粮食播种面积 单产 上年 保持 增长 基本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粮食主产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进一步凸显。 然而,粮食产业 仍面临着 生产效率较低、资源利用不充分、区域发展不平衡等 挑战

  具体来说,我国粮食生产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具备良好的自然条件和较高的机械化、信息化水平,而西南山区、华南地区和西北干旱区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粮食生产相对困难,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与此同时,传统的生产方式依赖劳动力 ,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不足, 生产效率提升有限。此外,粮食加工环节中,深加工比例较低,附加值产品不足,难以实现产业链的有效延伸。在粮食流通领域,虽然现代物流体系逐步建立,但整体流通效率仍然有待提升 。这些问题 对我国粮食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挑战,也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契机。

  (二)数字化技术在粮食产业中的应用潜力

  数字技术的运用使得原有产业效率更 风险更可控 ,规模经济的效应更加突出 从我国粮食产业来看,利用数字化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能够对农业生产和粮食产业的运作方式进行深刻改变。这些技术能够显著提升生产的精确度和效率,通过数据驱动的决策减少资源浪费,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数字化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应用,可以实现精准种植、智能灌溉、病虫害监测等,从而优化生产流程,减少自然灾害对产量的影响。在粮食加工和流通环节,数字化管理系统能够实时监控生产线、优化物流路径、减少损耗和浪费,确保粮食在整个产业链中的高效流通和品质稳定。

  尽管数字化技术应用潜力巨大, 但是 新技术的出现与应用需要其他生产要素的配合, 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目前在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和瓶颈。首先是技术普及度不够高,尤其是在中小型粮食生产企业和偏远地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次,数字化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地区的网络覆盖、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有限,难以支撑全面的数字化转型。此外,人才缺乏也是一大瓶颈,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具备信息技术和农业知识的专业人才,而目前这类复合型人才相对短缺,限制了数字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5] 。这些问题与挑战的存在进一步阻碍了我国粮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三)我国粮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进展

  数字化转型是产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路径,也是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的新动能 。目前,我国粮食产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已初见成效。大数据平台、智慧农业系统、智能仓储物流系统等技术已在部分粮食主产区得到应用,并在提升生产效率和减少损耗方面表现出积极作用。例如,基于物联网的精准农业技术在一些大型农场得到了推广,通过实时监测土壤和气候条件,精准施肥、灌溉,显著提高了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尽管如此,我国粮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深度不够,部分中小企业由于技术能力和资金限制,难以跟上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区域之间的数字化发展水平不平衡,部分偏远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数字化推进困难;数字技术有限集中于粮食生产加工、运输等部分产业链环节,尚未实现粮食产业链全覆盖

  二、新质生产力与粮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一项复杂且系统的长期工程,要求我们在实施过程中既要进行全局性的战略规划与协同推进,又需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论指导,以确保路径正确,避免偏离既定目标。这要求我们既要坚守实体经济,又不能忽视和放弃传统产业 。因此,利用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粮食产业数字化水平,需要理清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

  (一)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是在信息化、数字化浪潮的发展下提出的一种新型生产力概念, 以创新为主导,突破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新质生产力被列入 202 4 政府工作报告的十大任务之首,并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频繁提及的关键词。随着新质生产力成为政策制定和产业发展的重点,标志着我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正通过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寻求新的生产力增长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

  与传统生产力主要依赖于劳动、土地和资本等物质要素不同,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信息资源和技术进步。它强调通过数字化手段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并利用技术创新和知识积累,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它不仅是对现有生产力的延伸和优化,更是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实现生产过程、管理模式、商业模式的全面创新,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的整体优化。

  (二)新质生产力在粮食产业中的体现

  科技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粮食产业中的体现首先在于技术要素的引入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区块链技术的广泛应用,粮食产业实现了从生产到流通的全面升级。例如,精准农业技术通过实时监测土壤和作物状况,实现了精准施肥和灌溉,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智能化加工与 设备的使用,使得粮食加工和仓储更加高效和安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则提升了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保障了粮食质量和市场信任度。

  知识和数据驱动是新质生产力在粮食产业中另一重要体现。在生产环节,农民和农业企业通过农业大数据平台获取天气、土壤、水分等信息,并结合历史数据进行精细化管理。在加工和储运环节,数字化管理系统能够实时监控生产线和仓储条件,确保粮食品质的稳定性。在市场流通环节,智能供需匹配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实现粮食的精准分配和高效流通。
  
  新质生产力不仅改变了粮食产业的生产方式,也重构了生产关系。通过数字化平台,粮食生产者、加工者、分销商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增强了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生产关系更加扁平化,合作更加高效 ,使得粮食产业从传统的线性生产模式转向网络化、生态化的生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