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处华东腹地,农业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地,长期以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为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安徽明确提出打造 “千亿斤江淮粮仓”目标,将做好“粮头食尾”大文章作为做大做强粮食产业链的重要抓手。
(一) 粮食产量连年丰收
通过深入实施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运用良田、良种、良法、良技、良制,近年安徽粮食生产呈现“总产增、面积增、单产增”的良好局面。2023年安徽粮食产量830.2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第四。粮食播种面积达1.1亿亩,比上年增加30.3万亩,粮食播种面积连续四年增加。其中,夏粮面积4294.9万亩,增长0.47%;秋粮面积6450万亩,增长0.16%。全省粮食亩产377.3公斤,粮食单产继续提升。其中,夏粮亩产405.3公斤,增长0.6%;秋粮亩产357.9公斤,增长1.23%。 在中央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总体规划下,安徽紧紧围绕 “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目标,不断推动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了重要力量。
(二) 粮食产业提质增效
作为粮食主产省份,安徽不断延伸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粮食产业发展成效日益显现。截至 2022年,安徽省纳入粮食产业经济统计范围的企业共有1766家?,其中粮食深加工企业39家。 2023年安徽省粮油加工业总产值为3243亿元?,同比增长5.6%,持续位居全国前列?。 拥有 157个“安徽好粮油”产品,40个“中国好粮油”产品,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位。 通过财政、税收、金融、贸易等多项措施不断支持产粮大县发展,培育县域粮食产业集群,引进了中裕集团、金沙河、益海嘉里等一批粮食深加工领域知名企业,进一步延伸了粮油产业链。 ???
(三) “藏粮于技”能力提升
安徽深刻聚焦主粮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在粮食生产中的科技创新实力大幅增强。 2023年,安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5%,高出全国3.3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 98%以上,水稻和小麦育种处于全国第一方阵。 不断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围绕江淮粮仓建设重点任务,对种源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在新品种方面,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种业企业实力不断壮大, 2023年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总数达12家;品种培育工作成效明显,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324个,其中国审品种95个,开发出的“皖垦麦22” “两优5078”等新品种在单产水平上表现优异。在新技术方面,推动“良种、良技、良田、良机”技术集成组装,推进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推广应用双季稻北缘地区早籼稻新品种选育、水稻丰产优质与绿色增效协同机械化栽培、水稻机插侧深施肥等13项核心技术,在安徽省陆续创造双季稻、单季稻、再生稻亩产1000公斤以上高产典型。
(四) 经营主体蓬勃发展
近年来,安徽通过加快 培育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持续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促进和支持粮食稳定发展。目前,安徽省家庭农场突破 32万个、居全国第1位,农民合作社11.5万个、居全国第4位, 为粮食生产提供新动能。 围绕粮油稳产保供中的全产业链技术或单项关键技术,对高素质农民分区域、分品种、分技术开展培训,不断提升粮食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发展能力。瞄准粮食生产中的规模经营难、服务提升难、农民增收难问题,安徽多地不断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探索形成多种形式的 “ 大托管 ” 服务模式,目前安徽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数达 5.5万个,年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超过2亿亩次,均位居全国前列。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下,粮食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农民收入稳步提升。
二、 安徽做好 “粮头食尾”增值大文章存在的问题
虽然安徽的粮食生产优势在近年得到有效发挥,但在构建健全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短板。准确把握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安徽做好 “粮头食尾”增值大文章的关键所在。
(一) 粮食加工业综合实力不强
传统粮食经过深加工后,附加值将得到大幅提升,因此,粮食加工业发展成为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的关键所在。但当前安徽粮食加工业发展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原材料品质难以满足加工需求。受土壤、气候等种植条件和农民种植习惯等因素影响,安徽在原粮品种上存在 “多、乱、杂”等问题,且品质不优。如小麦多为中筋或低筋小麦,缺少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混收混储现象仍然存在,不同批次的原粮品质存在差异,稳定性和一致性不足,难以满足粮食深加工企业发展需求。二是粮食加工业效益不高。目前安徽市场上的粮食加工业多为初级加工,精深加工发展不足,如糯米加工主要以生产糯米粉为主,而依托糯米为原材料生产粽子、年糕、糯米糕点等深加工食品发展有限,生产糯米淀粉、糯米蛋白等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产品则更少。加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在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市场认可度较低,品牌影响力有限。如2023年安徽有安徽正宇面粉有限公司等5家小麦加工企业入选全国小麦粉加工企业“50强”,但这5家企业的品牌知名度与河南新良集团、河北金沙河集团相比仍存在 一定的 差距。
(二) 粮食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安徽近年在粮食行业的科技研发力度不断加大,粮食产业技术创新取得明显进展。但与构建高层次的粮食生产体系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前沿生物育种技术发展缓慢。在种源等关键核心技术上,安徽与国内发达省份及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如在重要现状和关键基因的挖掘、分子机理机制解析等生物育种基础理论研究及基因编辑技术体系构建等育种手段上,与浙江、广东等发达省份差距显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安徽的转基因、基因编辑等前沿生物育种技术主要集中在初级研发,产业化发展进程缓慢,尚处于 “跟跑”阶段。二是粮食产后环节技术投入不足。在仓储环节,普通农户大多仍采用“地趴粮”方式,部分粮库容量较小、设施老旧,数字化储粮设施投入不足。在运输环节,仍主要采用传统的包粮运输方式,成本高、效率低、损耗高,缺少智能化、效率高的散粮运输系统。在加工环节,加工企业的技术设备有待更新,秸秆、稻壳、米糠等相关副产品综合利用不足,粮食加工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 粮食经营体系建设面临挑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在安徽粮食供给上的作用愈发突出,已成为安徽粮食稳产保供的主力军。但当前安徽的粮食经营体系建设距离建设现代化大产业的发展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单体规模较小,成长性欠佳。当前安徽市场上的粮食加工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多数重初级加工,轻科技研发,受原材料上涨、融资难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压力较大。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社近年来虽数量增长较快,但在专业化、组织化、为农民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且自身往往存在发展不规范等不足,带动农民、帮助农民增收作用有限。二是粮食劳动者素质有待提升。与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基本农情相似,安徽的粮食生产仍以普通小农户为主。当前,安徽的普通农户数量约为 1200万 户 ,其中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的小农户数量约 460万户。 可见,仍有一半以上的普通农户未参与到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大量年轻的农村劳动力选择进入工作、生活条件更为优越的城市就业,继续留在农村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面临突出的老龄化问题,此部分劳动力群体多依靠自身经验从事粮食种植,农业科技的引入缺乏主动性。而粮食从业者劳动生产率低、收入低的特点,又制约了高素质从业者的流入。安徽当前要在大规模低素质的普通劳动力基础上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极具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