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强调: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首次提出
“新质生产力”这一开创性概念。随后,在多个重要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将其作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
粮食产业作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传统性产业,其高质量发展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全国粮食产量持续
“高位”增长,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占有量达到494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线
。
近年
受
极端
天气
、
地缘
政治
局势
等
因素
的
影响
,
全球
粮食
面临
风险
挑战
。在此背景下,探讨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
历史逻辑:技术进步驱动粮食产业发展
纵观人类农业发展史,粮食产业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基本阶段。这一演变过程主要围绕粮食作物生产技术的进步展开,体现在农具的演进和耕作制度的变革两个核心维度上。通过考察这两个维度的历史变迁,可以清晰地看到技术进步如何持续推动粮食产业发展,为理解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一)农具演进:从石器到智能化
农具的演进是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最直观的体现。我国农具材料经历了从石制、骨制、木制到铜制、铁制的演变过程,每一次材料的更新都带来农具种类的丰富和制作技术的创新,推动粮食耕作技术的发展与成熟
。在原始农业时期,农具以人力石器为主,经历了刀耕和锄耕两个阶段,运用石斧、石镰到石耒、石耜,逐步改善了耕作方式。传统农业时期见证了金属农具的兴起,从夏商西周的青铜农具到春秋战国的铁质农具,极大提高了粮食的生产效率。秦汉至明清期间,铁制农具种类不断丰富,耕作技术日趋成熟
。在化石能源主导的工业化农业阶段,农业机械的动力源以石油为主,同时化肥和农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粮食产量。这种依赖化石能源的农业生产方式,虽然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但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导致了土壤退化、重金属残留超标、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
。
?我国农业已到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可被定义为“新质生产力赋能”阶段。在这一阶段,农业机械动力系统正经历从传统化石能源向电力、网力和算力为核心的多元化能源结构转变
。同时,人对清洁能源和新材料的应用,以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共同构成了现代农业技术进步的新方向。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技术创新对粮食产业发展的持续推动作用,还彰显了粮食生产向更高效、更智能、更环保方向演进的趋势。
(二)耕作制度:多样化与精细化并进
耕作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人类对农业生产规律认识的深化和生产组织方式的优化。我国耕作制度经历了撂荒耕作制、轮荒耕作制、轮作复种制和多熟制等阶段,呈现出多样化与精细化并进的发展趋势
。在原始农业阶段,形成了南方种植水稻、北方种植粟黍为主的种植格局,耕作制从生荒耕作制逐步过渡到熟荒耕作制。传统农业阶段见证了耕作制度的快速发展,从夏商周时期的轮荒耕作制,到春秋战国时期土地轮种制的出现,再到汉代两年三熟制的实施,耕作方式不断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双季稻栽培和轮作技术的成熟,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农事经验。隋唐两宋时期,南方地区实现了稻麦两熟或双季稻种植,复种成为提升粮食产能的主要方式。元明清时期,多熟制和间作套种技术不断进步,粮食种类更加丰富
。进入现代农业阶段,通过探索多形式套种和复种技术,
并运用生物技术优化主要粮食作物品种
,粮食产量不断突破历史记录。
总之,历史经验表明,粮食产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源于新材料、新能源、新工具、新模式、新制度的应用。通过人对生产要素的革新和调整,培育新动能,提升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变革,最终实现粮食产业质的飞跃。
二、理论逻辑: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产业的内在机理
新质生产力作为传统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
。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结合现有研究,赋能粮食产业的新质生产力分解为新型劳动者队伍、新型劳动工具、新型劳动对象。一是粮食产业中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在内的各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生产经营主体,让其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同时也包含旋耕机器人、植保机器人、割草机器人、采摘机器人以及设施农业巡检机器人等各种农业机器人,用其可部分或完全替代、辅助人高效、便捷地完成特定的农业生产任务,实现农业机器人与人类劳动力的协调发展与优势互补。二是粮食产业中新型劳动工具。随着科技的进步,类脑智能、基因编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
5G、北斗定位、氢能等劳动工具逐渐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技术和材料技术,孵化出一大批智能、高效、低碳、安全的生产工具,将其与粮食生产、管理、营销等环境嵌入式发展,实现对粮食产业的生产决策和操作机械化、智能化,完成粮食生产作业的全过程、全空间、全天候的生产作业模式,推动粮食产业的生产力跃上新的台阶。三是粮食产业中新型劳动对象。作为劳动者自身劳动的作用客体,在传统农业时代,其主要的劳动对象是土地、水等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随着科技创新广度、深度、精度、速度的提升,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得到极大地拓展,粮食生产的空间和技术边界不断扩展,突破了土地等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约束。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成为重要的劳动对象,既直接创造社会价值,又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的融合,进一步放大价值创造效应。此外,合成生物学、干细胞育种等颠覆性技术所推动的细胞工厂、人造食品等,正在塑造未来食品形态,将重构粮食产业发展的新业态。
具体来说,新质生产力赋能粮
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可从多个方面进行阐释。首先,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效率变革。其次,推动产业链全面优化升级,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实现质量变革。同时,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通过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构建生态友好型产业体系。最后,推动智能化转型,在生产、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全面提升智能化水平。各部分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推动粮食产业实现效率变革、质量变革和动力变革,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三、实践逻辑:新质生产力赋能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一)新技术应用与传统粮食产业的融合存在障碍
新质生产力技术与传统粮食产业的融合存在多重系统性挑战。
主要
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
,农民对粮食的传统生产方式根深蒂固,加之教育水平和年龄结构等因素限制,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和应用能力普遍较低,导致新技术推广困难。
二是
,新技术应用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科技贡献率远高于西部,不利于技术的均衡推广。
三是
,农业信息化水平整体偏低,
小规模农户的信息化应用率不足,制约了新技术普及。
四
是
,智能农机装备的普及程度不足,
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五是
,农业科技投入虽逐年增加,但用于基层技术推广的资金占比偏低,且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影响了新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
(二)
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面临的
挑战
标准化与规模化生产在农业发展中面临多重挑战。首先,土地细碎化阻碍了规模化经营,影响机械化作业效率。其次,我国地域广阔,农业生产条件差异显著,难以制定全国统一标准。此外,
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需要大额前期投入,而农业生产的周期长、风险高,
小农户难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