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
“要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
大食物观的提出恰逢其时,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
面临的粮食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系统总结,并结合新的时代要求进行了全面规划,是我国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
“指南针”。
目前学术界围绕着大食物观
生成逻辑和基本内涵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本文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然而,在大食物观
路径实现上学术界仍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解读。
依笔者
来
看
,践行大食物观需要精准把握五个着力点,既要深入了解人民对食物多样性和高质量的新需求,通过创新农业生产技术和发展设施农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食品需求,耕好对接人民新需求的
“有形良田”。也要在推动全链条粮食减损方面持续发力,推广和普及节约粮食的理念,充分提高社会对于节粮惜粮的认识,耕好节粮节损的“无形良田”。
在
“产、购、储、
加
、
销
”五个方面精准发力,通过各个环节的优化和协同合作,充分发挥“五优联动”的协同优势,推动全链条粮食减损,切实增强
粮
食系统的韧性与活力,将大食物观真正落到实处,满足人民对于优质、安全、健康食物的新需求。
一、
“产”:增强食物可持续生产能力
粮食生产是
“五优联动”的中心环节
,
但从中长期来看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一是农户精量播种水平较低,机收减损技术普及程度不高,播种环节
种子浪费和收获环节的粮食损失仍然较大。
二是人民膳食结构的转变对粮食生产端提出了新的要求,使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供需关系出现不匹配的问题。三是由于过度开发水土资源和过多使用化学肥料,导致土地资源的约束问题持续加剧,进一步制约了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的提升。
在粮食生产中,大食物观要求将
“粮食安全”这一概念进一步拓宽为“食物安全”,
扩大
了
食物供给的来源,促进食物的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大食物观
路径
的
实现要紧扣人民日益增长的更高质量的食物需求这一锚点,逐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粮食浪费,增强食物可持续生产能力,推动粮食生产可持续,
满足人民对
食物
多元化
的
需求。
践行大食物观、保障新时期粮食安全既要注重
“增产”,也要做好“减损”,从食物供给的源头即食物生产端开展工作。首先,要加快农业技术及机械的推广和
普及。通过提高农民对现代化农具和机械的认知和运用能力,引导农民实施精量播种和机械化收割,
以提高收获率。通过优化播种方案、定期监测种子质量等措施,减少生产环节的种子浪费,提高种子利用率。其次,
食物生产
要
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
。
要在深入了解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加强生产领域的规划和调控,积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精准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以提高粮食生产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再次,
要
注重
对
农田生态环境
的
保护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通过推广有机耕作、生物防治、低毒农药等措施,保护生态平衡。
因此,为了提升粮食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性,需要加强农业技术和机械的推广普及,优化农业生产布局,适应人民膳食结构的转变,并注重农田的生态环境保护。只有通过综合措施,走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才能切实实现大食物观的各项要求。
二、
“购”:健全食物价格形成机制
为
践行大食物观的理念,应对市场经济的需求,进一步改革粮食收储制度至关重要。目前我国正处在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的关键阶段,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健全食物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从国内市场来看,粮食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
对国内食物生产冲击明显,进一步加剧了食物供需结构性矛盾。从国际市场
来看,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对食物价格产生了巨大影响,农产品市场波动明显加剧
。因此,现行的粮食收储制度
需要在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基础上稳步优化,以更好的满足高质量食物的需求。
首先,
借助
“量能分治”的方式,将粮食安全的重点放在农业结构和收储结构的调整上,
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优质的非粮食作物,在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
饮食
需求的基础上,使粮食收储制度不仅能够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还能
减轻粮食供需压力,为市场供应打下更为稳固的基础。其次,在改革中
落实
“稳中求进”的原则,
提高各类经营主体的市场参与度,推动食物生产企业
“走出去”,加快提升粮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政策的灵活性,确保粮食市场的稳定和繁荣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收储制度的市场化改革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塑,但并不意味着政府职能的
“退场”和“缺位”。相反,政府在优化市场调节中
所起的作用更加重要,应当继续加强对粮食质量和安全的监管,确保粮食收储的持续稳定和安全。
政府应充分发挥监管和指导作用,周期性的开展收储环节的审查与监督,严格把控市场准入,建立健全
完备成熟
的
质量检测体系,确保收储的粮食质量好、市场欢迎度高
。同时,政府应当在提升市场的透明度方面持续发力,及时为粮食收储参与者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促进粮食收储市场形成良性竞争。
三、
“储”:完善食物存储管理体制
当前我国粮食储备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储备粮品种结构不合理。现行的粮食收储制度
以保障产量为主要目标,对粮食收储的结构和质量关注不够。导致低效供应冗余,高质量供应不足,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饮食需求。
二是粮食储存环节存在
浪费
现象
。
受
储存设施条件不完善、管理不善和技术水平较低等
影响
,
使
粮食在储存环节
容易
出现损耗、变质、腐败等情况,
加剧了粮食
的
浪费。三是社会储粮较少。在当前的粮食储备体系中,国有粮食部门的收购占据主导地位,部分社会主体参与粮食储备的意愿较弱,导致社会储粮不足,对粮食市场的安全和稳定带来一定的风险。
为了减少粮食储存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需要积极推动粮食储存环节的减损工作。首先,应根据城乡居民饮食结构的变化,优化储备品种结构。通过市场调查和消费需求分析,了解人民群众对不同品种粮食的需求变化,合理安排储备品种,确保储备粮食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其次,应大力推动储存环节粮食减损,完善储备环节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强仓储环境和储粮质量管控能力,确保科学、规范的储存过程,减少粮食储存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引进先进的储粮技术和设备,加强对储粮
的周期性检查,确保储粮过程
科学化和规范化
。再次,要进一步规范粮食储备管理体制。明确粮食储备管理的主体责任和权责划分,建立健全
管理协调机制,加强社会监督,确保储备工作的高效运行。综上所述,通过优化储备品种结构、推动粮食减损和优化管理体制,能够使粮食收储更好地应对城乡居民饮食结构的变化,有助于确保储备粮食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有效粮食供应的稳定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粮食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