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现状
巴彦淖尔市耕地保有量为
1360万亩,地处北纬40度黄金种植带,拥有亚洲最大的
一首
制自流引水灌溉系统,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时数
3100—3300小时,昼夜温差14—18℃,农牧业资源得天独厚。2023年全市粮食作物面积565.3万亩,
7个旗县区中“产粮大县”共6个(临河区、杭锦后旗、磴口县、五原县、
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是世界三大优质小麦产地之一、国家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
和
全国最大的有机原奶、葵花籽、脱水菜生产
基地
。
巴彦淖尔市立足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莅临考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突出保障粮食安全
。但是,随着近年
农业气象年景总体偏差、
农资价格持续上涨、种粮者收益减少等因素造成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农牧业工作中者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迫切需要全面提升粮食生产综合能力
。本文从
社会保障机制、地区战略定位、政府政策体系等方面,深入探讨巴彦淖尔市提高农民种粮和基层抓粮积极性面临的挑战和
相关对策建议,对改革完善当地粮食生产政策、转型升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筑牢
“塞北粮仓”根基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影响巴彦淖尔市农民种粮积极性因素
(一)种粮效益低,实际种粮者收益减少
1.粮食生产成本增加,农民种粮收益下滑。2023年上半年,国产二胺、大颗粒尿素(国产)、低价复合肥和地膜的平均零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7.24%、24.5%、36.6%和4.2%;小麦和玉米种子分别上涨20%和30%;农用柴油每升上涨 1.5元左右。农资价格上涨造成农民生产投入增加,每亩增加物质成本60元左右,农业生产投入增加直接影响农民种粮收入。
2.种植结构相对单一,
难以
满足市场需求。玉米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农民不断扩大玉米种植面积,
2022年,玉米、葵花占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的比重超过80%,小麦占比不足5%,较上年下降
2.3个百分点,种植结构优化调整难度较大。与此同时,小麦种植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以临河区为例,目前种植的小麦99%以上是中筋麦,优质强筋小麦和专用小麦品种很少,
难以
满足食品加工企业对小麦品种多样化的需求。
3.土地流转成本高,种粮效益难保障。
巴彦淖尔
市耕地流转普遍存在自发化、口头化、短期化、随意化问题,村民自发性耕地流转,土地承包金在
350元-500元,农业公司、合作社介入集中流转,耕地承包费用达到
800元-1400元,影响集中流转的规模和效益。
(二)自然因素牵制,粮食种植保障力度不足
1.耕地质量影响粮食生产。以五原县为例,五原县耕地面积230.4万亩,受盐碱危害的中低产田123.1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3.4%,包括轻度盐碱化耕地40.3万亩、中度盐碱化耕地43.6万亩、重度盐碱化耕地39.2万亩,总体耕地质量较差,粮食生产要求土壤条件较高,发展和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受限。
2.灌溉条件影响粮食种植。受黄河来水量减少因素影响,全市2023年秋浇引水指标为10.051亿立方米,较上年减少6亿立方米,各旗县区农业直口引黄水量为6.9068亿立方米,较上年减少4亿立方米,计划秋浇灌溉面积446万亩,亩均秋浇量148立方米,较往年减少100立方米以上,来年春播粮食土壤墒情难以保障。
3.旱区种植小麦存在自然风险。以乌拉特中旗为例,石哈河地区种植旱地小麦,可种出营养丰富的红皮小麦,若遇上干旱少雨的年份,会存在减产和绝收的风险。2023年因整体气温偏高,大风、沙尘天气频发,降水分布不均且降水量偏少,石哈河地区小麦亩均产量仅有40斤。
4.粮食种植保障力度不足。虽缴纳种植保险,但保障力度不高,对于自然灾害造成的减产赔偿较少,绝收每亩也仅赔偿500元左右,农民抵御风险能力较差。2023年
巴彦淖尔
市几次较大降雨,影响小麦长势与收获,如杭锦后旗红建村小麦收获期遭受连续暴雨,部分地块小麦受潮,出售价格仅
3元/公斤。
5.外地低价小麦冲击,影响本地小麦市场。河套地区小麦销售价格高于外地小麦,市场上未形成对河套小麦品牌的价格保护,降低了市场竞争力,外地小麦以低价挤入本地市场,客观上造成本地小麦种植面积减少。
(三)种粮农民老龄化严重,产业链经营受困
1.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偏大,产业化发展滞后。受传统种植业、养殖业效益低的影响,“留守在家”种地的多为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人员,且农户仍属于以户为单位的散户种植,对先进实用的新技术和新品种接受能力不强,农业转型升级步伐缓慢
。
2.农业全产业链不足,农业集中化程度低。农业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弱,没有完全形成产销衔接关系,农企利益关联度不高,特别是在收购环节上大部分不能体现优质优价
。民间资本参与粮食种植较多,企业参与到农业集中运作较少,缺乏农业技术公司参与前期播种、中期耕作养护、后期机械化收割的全流程产业链,尤其是籽种、化肥、农药等农资方面的本地区农业生产公司较少。
(四)政策延伸有限,影响地方抓粮积极性
1.种粮补贴资金有限,难以与种植经济作物收益相比。目前整合涉农项目兑现补贴仅限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生产者补贴等,各类项目补贴资金使用局限性大,加上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增加,补贴资金难以全部兑现,部分补贴资金无来源。小麦种植亩均投入650元-800元,玉米种植亩均投入750元-900元,二者亩均毛收入分别是1600元、2200元左右,每亩补贴100元-200元。同期选择种植经济作物,以葵花为例,亩均投入600元-800元,亩均毛收入2500元左右,在种植成本固定的前提下,粮食作物对耕地质量的要求远高于经济作物。加之近年粮食补贴较低,以小麦种植为例,亩均净利润与补贴相加仅能保证1000
元,难以抗衡经济作物亩均
1500元以上的净利润。
2.转移支
付不足,利益补偿机制有待完善。为保障国家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产粮大县”将大量的劳动力、水土资源投入农业生产,使得二三产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产粮大县”难以兼顾粮食安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国家对于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实施奖补政策资金总量、规模有限,
例如,
2022年,
自治区下达
巴彦淖尔市
市产粮(油)大县及商品粮大省奖励资金
29140万
元(其中,产粮大县
14866万元,产油大县8760万元,商品粮大省5514万元),这些资金尚
不足以弥补粮食种植地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付出的机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