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  2024年02期 42-47   出版日期:2024-03-31   ISSN:1003-2576   CN:51-1058/F
粮食仓储行业对农业全产业链稳健发展的影响



引言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2004年至今,党中央连续2 1 年印发中央一号文件指导 “三农”工作,表明了加强“三农”工作的鲜明态度,发出了强农、重农、兴农的强烈信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具备了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基本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战略部署,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保障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农业全产业链是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环节和主体紧密关联、有效衔接、耦合配套、协 同发展的有机整体 ,主要由产品链、价值链、创新链、资金链、信息链、组织链构成。其稳定情况直接影响粮食和重 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粮食仓储水平高低又与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直接相关。随着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提出,粮食仓储行业将成为农业全产业链稳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一、粮食仓储行业对农业全产业链稳健发展的作用

  (一)保障粮食稳定安全供给

  1.粮食储备体系健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经历了自由购销 —统购统销—“双轨制”—自由购销的发展历程 ,粮食储备体制机制也随之不断完善,储备基础和整体实力持续增强。以政府储备为例,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监督政府储备以及储备政策落实情况 。中储粮建立了 “权责清晰、管理科学、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三级架构垂直管理体系,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棉油的经营管理,同时接受国家委托执行粮棉油购销调存等调控任务。地方政府储备粮建立省、设区的市和县(市、区)三级政府粮食储备体系,实行分级储备、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储备宏观调控功能作用有效发挥,“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明显,为落实储备任务和粮食有效供给提供了体系保障。

  2.粮食储备稳定安全。 粮食储备体系构成包括政策性粮食、企业商品库存和农户储粮三类。其中,政策性粮食包括中央储备粮、地方储备粮、最低收购价粮、国家临时储备粮和国家一次性储备粮等 ,企业商业库存是企业保持经营需要建立的周转库存粮食,农户储粮是农户自己储存的粮食。政策性粮食主要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农民种粮收入和稳定粮食市场的功能,粮食仓储行业建立了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粮食在收购入库期间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检验检测,不符合相关要求的粮食无法作为储备粮入库,粮食静态储存期间做到质量管理全覆盖,有效确保了粮食仓储行业粮食质量安全。目前,我国储备粮宜存率从 60%提高到95%以上,粮食储备以管理制度的最大确定性抵御粮食安全的不确定性,每年节约粮食保管费用和减少陈化损失约40亿元,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升,“藏粮于技”效果显著

  (二)提升粮食物流网络运行能力

  1.仓储布局合理。 粮食生产实现 “十九连丰”,中国粮食储备供应总量充足,政府储备规模稳中有增。随着粮食物流项目的深入实施,全国范围内的粮食关键物流节点已基本布点完成,特别是重点运输线路上的节点不断升级,根据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数据,全国粮食有效仓容9.1亿吨,其中标准仓房仓容6.7亿吨,简易仓房仓容2.4亿吨 “十四五”期间,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优质粮食工程”政策,中储粮启动最大规模建仓工程,2021-2023年计划增加储备仓容3000万吨,各省、直辖市及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十四五”规划》预计净增仓容约3238万吨,绿色、低温等改造仓容约3793万吨,国家储备实力进一步增强,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日趋完善,形成了一种稳定性极高、缓冲性极强的储运网络,实现了既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又能促进粮食流通产业迈向现代化的粮食流通体制,“产购储加销”协同能力不断提升。

  2.物流运输顺畅。 八大粮食通道和八条粮食物流线路运输能力不断提升,以东北地区粮食流出通道即 “北粮南运”通道为例,辽宁锦州港、营口港、大连港、丹东港、葫芦岛港和盘锦港等6大港口已成为“北粮南运”重要的出海口,与南方的浙江、福建、广东的港口码头承接粮食运输任务,除散 粮铁海联运外,集装箱运输和散粮车等方式也快速发展,形成了以 “公路—铁路—水路多式联运”为纽带的现代粮食物流网络 ,粮食物流的 “四散化”能力不断增强,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快、用得上。此外,《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政府储备粮食仓储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的修订,进一步加强了粮食流通管理,确保粮食收购、储存、销售、加工各个环节平稳有序运行,经受住了俄乌冲突、新冠疫情、自然灾害等风险事件冲击,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严峻挑战,保障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不断档、不断链,保证了广大种粮农民卖得出、卖得好,国内粮食基本供应不脱销、不断档,市场粮价保持总体平稳,维护了国内粮食大局和宏观经济稳定运行。

  (三)提高全产业链科技发展水平

  1.储粮技术全面突破。 “三低、三高”(低损耗、低污染、低成本;高质量、高营养、高效益)和“三化”(装备现代化、管理科学化、经营集约化)粮食储藏战略的指导下 ,在国家各类科研力量的不断努力下,粮食储藏技术在有害生物防治 、仓储工艺 、仪器设备 、信息化 等方面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甲基溴等高污染熏蒸药剂完全淘汰,硫酰氟、多杀菌素等储粮熏蒸剂和防护剂陆续投入使用,特别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到来,储粮技术得以飞速发展,从手掐、牙咬、脚踩,到 “四合一”储粮技术全面推广,再到内环流控温、氮气气调等绿色储粮技术成为行业主流技术,粮食行业基本形成了北方地区以内环流控温为主,南方地区以氮气气调和空调控温为主的技术应用体系。随着仓储基础设 施功能不断提高,全国储粮化学药剂使用量减少了 80%,有效延缓了粮食品质劣变,其中中央储备粮科技储粮覆盖率达到98%以上,综合损耗率控制在1%以内,在推进农业全链条节约减损和绿色发展方面提供了“粮食仓储力量”。

  2.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我国从 “十五”期间就已经开始了储粮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探索,特别是随着5G、大数据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技术守护“大国粮仓” “智慧粮库”建设成为了粮食仓储行业重点发展方向,粮食储备在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化管理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中储粮从 2014年开始全面推进智能化粮库建设,到2017年底,900多个直属库和分库实现智能化管理全覆盖,数万个监控探头和数百万个粮情传感器,构成了世界最大的一张粮食物联网, 实现了粮库数据追溯、在线可视化监管和异常情况干预,有效防范生产作业、购销经营等风险,能够更好地保障人安、粮安、库安 2019年全国首个基于云架构的省级粮食智慧云平台——“智慧苏粮”投入运行,并率先与国家级平台实施互联互通 2021年中储粮“惠三农”综合服务平台正式上线,为广大农户和粮食企业提供了售粮预约、提货预约、物流供需、信息资讯等一体化的一站式在线服务。粮食仓储行业为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优化产业价值链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粮食仓储行业存在的不足

  (一)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价值链条增值增效不足

  我国粮食仓储行业现有科技成果多以模块化的技术和工艺改进为主,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力度不够,距离储粮现代化发展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部分粮食仓储企业出入仓作业还依靠笨重且不具备自行走功能的输送机、清理筛等传统设备,缺少智能、清洁、高效的成套装备。部分粮食快速检测仪器正处于研发起步阶段,检测结果的重复性和准确性还未完全达到标准。 不同储粮生态区域、不同粮食品种、不同仓房类型和不同粮食质量定量化技术工艺研究不足,磷化氢等储粮熏蒸药剂还未实现绿色替代 同时, 高校和科研院所更注重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企业更注重实际应用和经济效益,研究机构和生产一线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程度脱节,特别是合作中的风险、成本和收益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学研的深入融合,使得很多合作仅停留解决技术问题环节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停留在以项目为纽带,对于行业底层基础研究、颠覆性技术等方面合作还不够深入,创新模式还未形成协作平台以及战略共同体,知识技能、仪器设备、实验场所共建共享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受所在行业影响,很多成本较高的技术成果仅依靠行业内部力量无法实现转化及推广应用,科技创新动能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 限制了农业全产业的 增值增效

  (二)标准化建设滞后,供应链条延伸受阻

  粮食仓储行业相关标准与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衔接不紧密,粮食经纪人或粮食储备企业收购过程中 可能 会将不同车辆、不同田块粮食混存, 难以 做到单一品种储存,影响了粮食全流程质量追溯。同时现有粮食储存品质指标的标准和下游加工企业不一致,导致储备粮品种品质不适用加工需求、优质专用原材料短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加工质量 ,与农业农村部提出的 “专种专收专储专加专用、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价”,精细化综合加工,建设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优质化原料基地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样,现有运输载具间标准不匹配,受农民收粮习惯影响,包装粮在物流中仍占据一定市场规模,粮食运输载具型号繁杂,散粮专用运输装备应用不广泛,特别是在“公路—铁路—水路多式联运”转运环节无法做到标准化无缝衔接 。输送设备、清理设备等设施设备型号标准不统一,粮食仓储企业不同采购批次设备间存在适配性不强的现象,给日常作业和维修养护带来一定困难。粮情测控系统等信息软件格式不统一,不同厂家软件彼此不兼容,信息互联互通不足,还存在 “信息孤岛”现象,标准化建设的滞后,一定程度影响了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制约了种植、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向全产业链外延伸。

  (三)资源投入不足,产业链条动能注入不够

  粮食仓储企业作为公益类企业,利润主要来源于保管补贴和轮换价差,受企业储存规模、储存品种和市场因素等主客观因素影响,盈利空间有限 。现有设备厂商更注重经济效益和投入产出比,且粮食仓储相关企业多为非高新技术企业,无法享受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大规模持续性进行研发投入难度较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经费来源于科研项目,由于粮食仓储行业相对单一,国家科技专项支持力度也相对较少,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参与程度不高,专项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同时, 粮食仓储企业基层科研人员受福利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因素影响,更倾向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工作,基层企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 。粮食仓储行业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少,无法吸收大量青年科技人才,具有粮食仓储专业和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跨学科背景的科技人才短缺,在人才储备和人员结构上还存在一定短缺, 导致农业产业链动能注入不够,产业链发展质量一定程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