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粮食安全是
“国之大者”,不仅关系到人民的生存问题,更关系到国家全局性、长期性的战略问题,是一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精神建设的基础保障,只有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才能更好地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宏伟目标提供更坚强有力的保障。
一、我国当前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以
从
4亿人吃不饱发展到
14亿多人吃得好的良好粮食安全局面,但是面对当前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粮食供求格局的巨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同时面临更多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耕地面临考验
我国以占世界
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20%的人口,但是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各类违法乱占耕地行为时有发生,
部分
地区
缺乏耕地保护意识,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精神不能很好地得到贯彻落实,
“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面临严峻考验。
(二)种粮队伍薄弱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纵深推进,以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进程,留下来种植粮食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
导致
我国种粮队伍缺失
。
此外,
由于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
选择
回乡创业
的较少
,
使农村地区
受教育程度偏低,对新事物的接受和学习能力
有限
,严重阻碍了粮食高产稳产的推进
。
“谁来种粮”“如何种好粮”等难题始终困扰着我们,时刻考验着我国粮食安全。
(三)增产不能增收
近年来农民粮食增产但依然没有增收现象还没有彻底改观,主要是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包括人工成本、土地成本
以及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成本,另外灌溉、收割、运输等服务费用增长较多,价格上升较快,使种粮利润空间不断压缩,种植粮食的亩均收益
下降甚至出现亏损,挫伤了粮农积极性。
(四)节粮亟需深入
据央视网
2022年11月报道,
我国
粮食全链条损失率达
8%,其中,生产和收获环节约占整体粮食损失和浪费的27%,储存和运输环节约占33%,加工和包装环节约占9%,消费环节约占31%。一年2000亿人民币的食物浪费量,能够满足2亿人一年的消费量。尤其随着淡水、耕地等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粮食增面积、提产量的空间越来越小、难度越来越大。
(五)进口风险加大
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
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为了进一步
调整我国粮食生产结构,丰富粮食品种,激发产、供、储、销等各环节主体的积极性
,以及满足不断增加的饲料用粮需求,我国每年仍进口大量的粮食。
受
极端天气
、
虫害
、疫情
以及
地区冲突等事件影响,全球粮食生产端和供应链
受
到严重威胁,给我国粮食进口造成较大影响。尤其是
2022年,我国大豆和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仍然比较低,大豆自给率不足17%,食用油自给率仅有30%左右,进口依赖程度较大,未来这些粮油进口存在一定的风险。
二、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路径
当前,我国粮食中长期供求仍呈紧平衡状态,仍然存在潜在的风险,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极具战略性和重要性,需要全国上下齐心协力,高质量去推进,以确保中国人的饭碗始终端在自己手中。
(一)树立粮安意识
首先要增强政治意识。粮食问题不能只算经济账,要算安全账,更要算政治账,必须从战略层面把握和研判,从政治高度考量和分析,把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发展的
“定海神针”来对待。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牢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解决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其次要增强大局意识。要学会从全局高度把握端稳饭碗这个度,既要学会立足全局,又要兼顾局部,把粮食安全同经济社会、民生实事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有机统一起来。再有要强化忧患意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决不能只看口袋里有多少钱,而要看清饭碗里有多少粮,是不是中国粮。虽然近年来我国全面加强了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能力建设,但是粮食安全风险和挑战仍在,“让别人卡住我们脖子”的隐患仍在。在粮食问题上我们决不能高枕无忧,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有效应对重大风险考验。
(二)加强政策激励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
、
命脉在水利
、
出路在科技
、
动力在政策。二十大报告提出:
“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强调:政府所有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只增不减,鼓励大家多种粮,确保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种粮成本高、收益低,是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原因,要不断完善综合奖励政策体系,加大奖励力度,不断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种粮、种好粮。主粮保险作为一种机制性安排,在稳定农户种粮收益、支持乡村振兴、服务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要进一步扩大主粮保险覆盖面,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保障;要不断完善稻谷和小麦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在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因素的同时,结合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
涨幅,在合理范围内动态调整和确定,逐步改变种粮净利润出现负增长的不利影响。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解决好产粮大县大多是财政穷县的现状,保障产粮大省、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不能让生产粮食越多者越吃亏。总之,各项涉粮优惠政策一直是我国粮食市场的风向标,只有把中央和地方各项种粮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到位,做到既防止
“谷贱伤农”,也避免“米贵伤民”,真正做到“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
(三)稳定播种面积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二十大报告提出
“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要全面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现象,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只有进一步筑好耕地这个粮食安全的大坝,谷物基本自给才不会落空,口粮绝对安全才有保障,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守住耕地这个百姓“米袋子”的基础、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时刻铭记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重要性。在坚守耕地数量红线的同时,还要坚守耕地质量红线,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积极探索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等地区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减少粮食种植对于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以高质量的土地做好藏粮于地这篇文章。
(四)推进种业振兴
种子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筹码和粮食高产的基础,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必须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要把科学育种摆上突出位置,坚持自立自强,像重视芯片一样重视育种,培育出我们自己的良种。要不断完善种业管理体系,加强种业市场管理,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加大良种补贴,深入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子库建设,坚决打赢种业翻身仗,解决部分粮食种源仍然依赖进口的现状,确保咱中国人的饭碗里装的是咱中国粮,中国粮用的是咱中国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