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  2023年04期 4-9   出版日期:2023-07-30   ISSN:1003-2576   CN:51-1058/F
胸怀“国之大者”全面落实“大食物观”



  一、 “国之大者”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文论中的高频词

  “国之大者”自古以来 是我国 “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它的中心意义是指“国之大举”或“国之大事”。早在战国时期杰出思想家 荀子 阐述 道: “国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不可不善为择所而后错之,错险则危”(见 《荀子 ·王霸》) 。用现代白话表述就是,治国是极为重 大的事,一定要认真选择立国 之道和治国之人,来担当如此重任 。一旦这个大事上出了差错,国家 就有可能产生危险。由此可以深层理解,一个国 家选择正确的国策和由杰出人才来 掌管这个国家,便是 “国之大者”。这一理念,后来 政治家、思想家、理财家及先贤哲人所发扬,把关乎国家和民众利益的要事统称为 “国之大者”。由此可得出结论:凡关乎国家兴亡、民生祸福、民族命运的重大政务要事,就是“国之大者”,也就是治国理政的要务。

  深入学习和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著清楚可见, “国之大者”成为高频词出现 在他一系列讲话、批示和报告中: 2020年10月,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指出,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 国之大者 心中有数, ……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中,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2021年4月,在广西考察时说道 让人民生活幸福 “国之大者”; 2022年3月,在看望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农业界 社会福利 社会 保障 委员 强调 粮食安全是 “国之大者” 。习近平总书记上 重要谈话,都彰显 “国之大者”的意蕴,也洋溢着深厚真挚的人民情怀 保障人民生活幸福、改善生态环境和加强粮食安全。这些紧紧联系着 “人民”二字,关乎人民的切身利益与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 “国之大者”的理念时,紧密结合我国国情 粮情,殚精竭虑解决 14亿多人口“端牢饭碗”这 课题。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 ……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这次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还深思远虑地提出一个新命题,“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这一论断,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实践价值,把加强国家粮食安全和“大食物安全”提高到新高度和新境界,为加快构建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外 “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及农业和粮食产业高质量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致力解决革命与建设、治国与理政 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课题,不断取得创新性理论成果与实践成果。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加强粮食安全根基,以及实施 “大食物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视为头等大事,列为“重中之重”的战略任务,明确要求: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强调牢牢把握粮食主动权;提升粮食产能仍然是首要任务;健全农民种粮保障机制;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树立大食物观;务必把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扛在肩上;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

  二、 “国之大者”的时代内涵和粮食底蕴

  “国之大者” 内涵 是伴随着时间、地点和环境条件的 而相应变化的: “国”不同,“大者”也不同;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在 不同阶段、不同领域、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 内涵 底蕴 各不相同。这一客观规律提供了深刻启示: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全局和发展的视角观察、认识和把握 “国之大者”的时代内 涵和粮食底蕴。当今,我国 进入 新时代,但仍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是说,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即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必须通过不断改革、探索和创新发展,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等。在当前和今后一个历史时期,我国农业粮食产业必须完成的重大任务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确保粮食安全,推动高质量持续发展。 从我国所处的时代方位和面临的新战略任务出发,必须以胸怀 “国之大者”的时代情怀,砥砺奋进,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和 20 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所提出的 关于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和落实 “大食物观”的战略部署与要求

  (一) “大食物观”之目标远大

  树立 “大食物观” 终极目标在于 提高民众福祉。 “民”为国 基, “粮”为民命,“食”关 天下苍生 。党和国家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源泉也在人民。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决定,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社会经济科技愈发展,民众对更美好、更健康、更文明生活的向往就更热切。与此相契合,实施 “大食物观”的目标正在于,把“初心”变为“使命”担当,坚持人民主体和中心地位,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 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 “大食物观”,首要的使命就是确保端牢中国人的饭碗,让人民群众的饭碗装上更多元化、优质化、营养化、保健化的食物,满足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包括满足对食物品种、品质、品牌、品味、品级等方面要求,确保广大民众“舌尖上的安全” 。通过落实 “大食物观”,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各种农业粮食要素资源,促进提高“三大效应”:扩大粮食和“大食物”安全的广阔要素资源基础;改善粮食和“大食物”的供给结构;提高粮食和“大食物”供给质量,从而把大国粮食安全提升到更高水平,有效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二) “大食物观”之视野广大

  实现 “大食物观”需要有大视野的眼光 就是看得远 看得广,怀有开放、包容的心态,着眼开拓更广阔的未来。这正是落实 “大食物观”所必须的基本条件 是实施 “大食物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它包括面向整个国土面积、放眼全部食物资源,运用新理念的“金钥匙” 打开食物资源宝库的大门。首要 是充分合理利用 严格保护 18亿亩 永久基本农田 。与此同时 要把视野扩展到全部国土资源,致力于全方位、多途径、多形式综合开发利用全部要素资源 包括 草原、 山岭、 森林、 沙漠 海洋和 江河湖泊 。这就是说,要加大开发 “山水林田湖草沙”各种要素资源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注重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因地制宜、有声有色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建好“海洋牧场”,发展“林下经济”,扩大“绿色粮库”和“绿色油库”,收“一举多得”的效能:(1)增加优质多样化食物的有效供给。通过开发利用各种要素资源,可大幅度增产多样化、优质化、特色化和绿色化食物,有效增加食物供给, 充分满足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升级的需求。( 2)发挥稀有资源的替代作用。通过开发草原、山地、林地、丘陵 以及江河湖海的广袤水域,增产广大消费者青睐的特色食物。 3)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以辩证方法处理好开发利用资源与保护节约资源的关系,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中有效保护,实现资源开发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这样,在 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推进 “大食物观”的进程中,必然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三) “大食物观”之思路阔大

  树立 “大食 物观 ”就是树立和推进“大食物”的新观念和新思路。 粮食安全 “大食物安全”,体现出创新观念、创新思路 的新发展理念;也充分体现出 从传统 “小农业”向现代“大农业”转型升级的新发展思路。它的基本特征是建设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农业 ,致力于 实现农业粮食生产组织管理现代化,包括农业粮食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致力于探索创新 智慧模式 精细模式、生态模式、 信息模式等现代农业粮食新模式。这意味着,树立和 推进 “大食物观”,就是要 在建设农业粮食现代化与保护生态化之间 均衡 发展,要把二者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面向整个自然生态资源,全方位开发并获取数量庞大的粮食等多种食物资源,不仅确保 “中国饭碗装中国粮”,而且还可改变以往仅依靠耕地种植、草原畜牧养殖的传统生产与生存方式,推动食物来源多元化、食物品质优良化,促进广大民众食物结构不断提升,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以及促进生态环境更优美、绿水青山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