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滨州市粮食生产的现状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的最北部,横跨黄河南北,农作物水浇条件较好,地处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所在地,土地资源优良;位于北温带,四季分明,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是山东省重要的产粮基地。然而滨州市粮食生产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改革开放以前滨州市(惠民地区)农业生产的基础比较薄弱,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吹到了鲁北大地,人民粮食生产积极性大幅提高。随着科学重点法的推广,粮食生产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至1985年滨州市粮食产量达到了152.18万吨,比1978年增长60%以上。1990年滨州市(惠民地区)开始推广小麦、玉米等粮食新品种的区域化种植开发,在引进的133个小麦新品种中精挑细选了7个品种;在引进的86个玉米品种中,精挑细选了6个品种,在全市范围内大面积种植,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1991年至1994年滨州市(惠民地区)承担了省农业厅和财政厅联合开发的省级吨粮建设示范项目,滨城区里则镇、邹平县长山镇、博兴县闫坊乡、惠民县皂户李乡、无棣县信阳乡全部完成了吨粮目标。1996年鲁麦23号培育成功,被推广到大田种植。1998年农作物高产攻关取得新突破,邹平县轮作高产田亩产粮食达到1288公斤,玉米亩产达到801公斤,创出区内粮食高产记录。2000-2003年滨州市粮食生产实现夏秋两季双增长,2009年通过实施标准良田建设、粮食高产创建等措施夺得了全年粮食丰收丰产,2017年再获丰收。滨州市多年来一直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重要农产品保产稳供。2021年滨州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80万亩以上、总产370万吨以上,分别较上年提高0.28%、3%。2022年粮食丰产丰收,小麦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均创历史新高。三产工作已全面完成,超额完成大豆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省定任务,在山东省粮食稳定度考核中得到满分,列全省第一。
二、滨州市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
(一)土地盐渍化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也称盐碱化。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鲁西北平原东部,北部濒临渤海湾。属温带气候区,四季分明,大陆性较强。区内河流除黄河外,主要有两大水系,黄河以南为小清河流域,以北为海河流域。各河流在区内由近东西向逐渐变为西南东北向,呈放射状注入渤海。地形总的趋势是自南向北和自西南向东北微微倾斜。土地盐渍化是滨州一个比较突出的原生地质环境问题,在滨州市黄河以北的沾化区、无棣县、惠民县、阳信县表现的尤为突出,土壤盐渍化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产,加大了农业用水的消耗。
(二)水资源供需矛盾
随着滨州市城镇化、工业化步伐加快,城镇用水量日益加大,工业用水比重进一步提高,城镇用水、工业用水对农业用水形成了“双向挤压”。根据滨州市2025年有关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结合有关用水定额标准预测分析,滨州市2025年50%保证率总需水量16.80亿m?,95%保证率总需水量17.21亿m?。2020年滨州市用水总量指标16.265亿m?,至2025年50%保证率下基本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但95%保证率下将有近1亿m?的缺口。水资源供需失衡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此,对于用水较多的粮食生产,产生了不小冲击。
(三)耕地面积下降
近年来滨州市耕地面积存在下降的情况,2012年滨州市耕地面积为656.75万亩,2022年2月发布的第三次国土调查最新数据显示滨州市的耕地面积为586.08万亩,10年间耕地面积下降了10.8%。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重由2010年的46.32%,下降至2022年的41.33%。近年来由于滨州市根据市场的变化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各县市区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如沾化区的冬枣产业、阳信县的鸭梨产业、惠民县的苗木产业等,造成部分耕地流向了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更为可观的林地、园地等。
(四)粮食种植积极性降低
目前滨州市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程度较低,不能充分发挥在粮食生产中的规模效应,前期投入的成本不能被规模化的生产稀释。部分县区粮食生产还是采用传统的小农户分散经营模式,造成成本较高,综合收益较低。由于规模化程度较低造成了粮食生产过程中现代高效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的应用不足,降低了生产效率。尽管滨州市过去一段时间里在粮食高产品种的培育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粮食产量在2017-2021年未发生显著突破,优质良种的研发和推广方面还存在较大提升的空间。近年来在粮食生产集中的地区,务农人员流向城市的现象较为普遍,留下来的劳动力更愿意从事经济作物种植而不是粮食生产。
(五)地区自然灾害存在频发的问题
近年来滨州市遭受了大风、冰雹、强降雨、台风、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影响,2019年的“利奇马”、2021年的“烟花”台风先后影响滨州市,造成了局部的强降雨天气,对粮食生产造成了巨大影响。近年来滨州市遭遇的自然灾害表现出频次多、持续时间短、局部影响大等特点,对局部粮食生产产生的影响较大。
三、滨州市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编制粮食生产规划
强化组织领导,滨州市农业农村部门应继续实施班子成员带队包保县市区责任制,在春播、三夏、三秋等关键节点盯紧靠牢,落实好粮食播种面积任务和各项田间管理措施,实施好各类粮食生产项目,帮助协调解决制约粮食生产的瓶颈难题。滨州市各县市区要建立相应机制,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细。
扎实落实粮食政策,落实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实施好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耕地轮作休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等项目,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发挥好项目示范带动作用。丰富优化金融服务产品,加强与金融机构沟通协调,积极了解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贷款需求情况,不断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推动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扩大三大主粮作物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小麦和玉米保险保障水平,开展小麦、玉米、水稻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做好农资保障,及早搞好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调剂调运,确保市场供应,不误农时。开展农资打假行动,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单位,依法对各类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和农资产品进行全面检查,稳定农资价格,净化农资市场,确保农资质量,维护好农民利益。
(二)坚持实施“藏粮于地”,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严守耕地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重点向粮食生产功能区倾斜,进一步完善农田生产基础设施,提高旱涝保收农田比例。转变观念,引进、选育适应盐碱地的耐盐碱粮食作物品种,推广盐碱地水资源高效利用创新栽培技术,挖掘提升盐碱地粮食产能。组织实施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项目,统筹推进提升耕地质量和调节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监管,对已划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开展“回头看”,对粮食种植面积大但划定面积少的进行补划,对耕地性质发生改变、不符合划定标准的予以剔除并及时补划。
(三)坚持实施“藏粮于技”,稳步提升粮食生产水平
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坚持“保、育、测、繁、推”全产业链统筹推进,启动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做强优势,补上短板,突破卡点,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实施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着力在解决制约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发展瓶颈问题上下功夫,在种子、农机、农艺有机融合上作文章,积极探索、总结适应当地生产实际,适合大规模、区域性推广的粮食绿色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示范带动农户逐步转变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提高粮食产量。推动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发展服务规模为目标,推动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农资、农机、农技、人才、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组织化程度,做好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