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  2023年01期 45-47   出版日期:2023-01-30   ISSN:1003-2576   CN:51-1058/F
推进粮食物流供应链体系优化创新策略的思考



  引言

  在商品资源要素流动更加频繁、物流设施更加完善、国内外流通网络和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流通业态模式更加丰富多元的今天,粮食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已从学术研究走向企业应用创新层面,国际 “ABCD”四大粮商(即美国ADM、美国邦吉Bunge、美国嘉吉Cargill和法国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通过核心企业整合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形成了 农场 -中转仓库-港口-出口 物流模式 [ 1 ] 即从源头到最终用户的一系列粮食物流功能网链结构,从而实现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成本有效控制,进而获取超额利润。我国 粮食物流供应链 主要围绕批发市场建立,原因是我国粮食流通主渠道是批发市场,通过加工企业、零售企业、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为核心的粮食物流供应链相对较少 [ 2 ] 2022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指出,到2025年,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建设,要显着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和绿色发展水平 [ 3 ] 。本文将从现状着手分析粮食物流供应链发展存在的环节多、方式落后、成本高、专业性低等问题,提出如何推进粮食物流链创新发展的相关措施。

  一、粮食物流供应链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一)粮食物流现状

  粮食收购在季节时间、种类上有差异 ,比如夏收有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以小麦为主,秋收粮食主要有中稻、晚稻、玉米、高粱。另外,粮食在产地、环境上是有地域性的,但是粮食加工和消费又是全域性、全时性的,粮食作为需求弹性极度缺乏的重要商品,生产受自然环境变化 影响 具有不稳定性,高温大旱易减产,必须在质保期内及时流通或者科学储存,才能确保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得以体现。粮食物流供应链主要是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随着国际间贸易不断加深,供应链环节也会不断加深,粮食物流供应链按照上下游关系又分为生产、加工企业、批发市场、零售四个核心粮食物流供应链。近年来,粮食物流主要依赖于铁路运输,其次采取铁路和水路联运模式,随着物流运输的各项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不仅具备完善的港口中转设备、散粮中转站,还有大量的散粮运输专用车。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是从物流形式上看,经过了四个环节,其中打造物流供应链成本往往过高,主要依赖国内铁路资源, 难以统筹协调降低成本。二是从信息共享上看,缺乏粮食信息有效采集汇总渠道和技术标准,对于关键节点还缺乏有效率的物流中转区,或者说缺少区域性粮食信息平台,无法覆盖从农田到餐桌 每个中间环节的物流节点,产地溯源、信息并网、资源共享还存在使用成本高的问题。三是从运营模式上看,粮食产业缺乏创新与运用的试点推行,商业模式局限于现有理性选择,面对粮食物流的复杂性、动态性、交叉 ,粮食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有效合作与创新不足,对于新型粮食物流供应链缺乏大胆尝试。四是从流通方式上看,借助塑料编织袋进行装卸和包装粮食再运输仍然是粮食物流的主要形式,流通的中转环节涉及到多次拆包和重新包装,存在大量依赖劳动力和一定损耗浪费 现象

  二、解决思路和对策建议

  粮食物流供应链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用最低成本将原粮通过供应链转化成半成品或者产 品,并且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物流运输。粮食供应链的经济目标应该是关注的重点,解决思路也应首先从成本着手,以调整运输结构为抓手,跟着国家大政方针走,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打造多式联运体系的集运中转枢纽和管理服务中心。为此,建议围绕 “内畅外联、互联互通”目标,紧紧抓住“规划、建设、管理”三个环节,妥善处理企业、消费者、政府三者关系,从体制保障、规划保障、建设保障、管理保障等方面入手,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统筹协调,创新规范组织架构

  建立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建议由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全面统筹监管,各个省垂管局具体监管,依托各个省级大型粮食企业、储备库为核心,建立 从上至下的粮食物流供应链联盟, 统一制定符合行业发展的标准, 激励供应链条上下游各个成员 通过创新形式,规范基础信息以便于 信息 采集 集成化物联网技术的粮食物流供应链系统,对物流供给信息进行精确预测分析,起到粮食安全预警作用;构建从农户到收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心的粮食物流网络体系,统一编制粮食跟踪溯源系统及设备,用于采集基础粮源信息,并入粮食物流供应链系统,从而实现数据共享和规范。

  (二)发展多式联运,增强信息技术创新

  从《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可以看出,我国将进一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去大力发展粮食物流 “四散化”(即散装、散卸、散存、散运)取得了较好成效 [ 4 ] ,通过大力推广物流装卸自动化,降低劳动力成本和运输损耗,散运运输使得粮食储存更加规范,粮食温度、湿度得到有效控制,减少物流环节、流通费用、缩短时间。 因此,建议:

  一是构建完善互联运输网络。在主要粮食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建成一批能够散装散卸的粮食物流节点,确保铁路、水路和公路运输通道能够有效衔接,跨省及省内长途、市外市内短途运输方式能够合理转换、平顺过度,从而提高粮食快速中转、物流分送的能力。

  二是积极落实国家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的政策 。建议地方政府根据《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关于开展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的通知》《关于促进多式联运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结合本地实际细化措施,提供大量政策支持,建立起以铁路物流中心为节点的一、二、三级多式联运,构建起新的物流通道,有效推进粮食物流供应链建设。

  三是扩大集装箱运输范围。 多种品、小批量 的粮食 采用集装箱运输,大宗粮食选择散粮运输方式 ,通过集装箱运输来减少粮食包装、人力装卸等成本 ,增强物联网、可视化管理,调配资源更加科学性、系统性。

  (三)强化信任约束,构建互联物流通道

  粮食物流中生产、加工、批发、零售市场等需要进一步考虑创新商业模式和社会行为因素。粮食关系国计民生,需要拓展引入信任因素进行研究 [ 5 ] 。粮食物流供应链可以积极与粮食核心企业、粮油协会、第三方物流企业等 合作,构建理性人假设来约束社会行为,凭借其专业性联通四个关键市场,实现无缝链接为整个供应链企业和社会带来效益。 因此,建议:

  一是积极整合上下游企业到粮食物流供应链中,形成战略联盟,协调产销区的利益、上下游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来保障粮食安全,从而获得整体竞争优势。二是粮油协会、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承担更多的服务环节,合作打造平台化、智慧化、绿色化的物流节点园区,建立信息化的多式联运系统,具备铁路货车系统、铁路场站系统、公路货车系统、信息化与通信系统、金融交易结算系统,打造粮食物流供应链体系。三是整合金融资源,引入银行、担保公司、金融物流服务公司等参与主体,开展仓单质押、代收代付等业务为企业融资,起到解决盘活整个供应链金融资源、实现各方共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