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
食
储藏工作是一项长期的
工作
,
粮食储藏过程是粮食生产过程的继续,而在储藏过程中发生数量或质量损耗,就
会
造成实际的不增产。
在当前实际工作中,
完善粮食仓储设施,
做
好
粮食储藏
管理,
实施
储藏
高新
技术,
防止不应有的数量或质量损耗,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一、粮食储藏的做法
粮食是一种有机体,它本身会起生物化学变化,外部易遭微生物、虫害和鼠雀的侵蚀和危害,并
容易
受
到
温度、湿度的影响,尤其是不带壳的小麦与米类,稍
有
不慎,
便
会发生霉变或生虫
。在
新安
县
最
常见的储粮害虫
有
玉米象、米象
(麦牛)
、大谷盗、锯谷盗、谷蠢、绿豆象、麦蛾、一点谷蛾、米虱等。
(一)防治方法
新中国
成立
初期,
新安县粮食系统保管人员大多来自
于
农村,业务知识、技术水平
有限
,粮油
储藏
品种少
、
数量小,
方法较为落后,
清杂用手筛、风车吹,翻倒全凭人力,粮食生虫、返潮
等
都是采取
曝晒
防虫
、冷冻
治虫
、
溜
筛
驱虫
的办法,鼠咬、虫害、升温、霉变时有发生。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
品种
和数量越来越多,
保管任务日趋繁重,原有
的经验和方法难以
适应工作发展的要求,粮食部门针对实际,坚持
“以防为主、防治并举、防重于治、治中见防”和“安全、经济、有效”的方针,按照
国家粮
食储藏
管理办法
,建立
严格的
岗位责任制和
出入库制度,
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和大量保粮仪器在粮食保管上的应用,
粮
食
储藏
始终处于
安全
状态
。
1、清洁卫生防治
。
通过搞好清洁卫生,铲除仓库害虫寄生场所,杜绝其生长、繁殖和传播感染,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各库、站制定严格的清洁卫生制度,实行任务到组,责任到人,分片包干,各负其责。
对
粮仓内
的墙壁、梁柱的缝隙进行掏、刮、刷、扫、洗、堵,
嵌缝粉刷,
做到仓内六面光、仓外三不留(不留垃圾、污水、杂草),
达到上不漏,下不潮
。
对仓房、器材和装具进行清洁消毒
,
杜绝虫害病毒感染和异物异味污染,把清洁卫生贯穿于粮油保管的全过程。
2、
鼠雀害虫防治
。
定期喷布防虫线,安装
“三防门”(安全门、防虫门、防潮门),防止害虫进入仓内。
严防鼠类活动,
保持仓房内外清洁卫生,疏通沟渠、水道,及时整理包装器材,仓房门窗、墙壁洞缝和鼠洞及时堵塞,仓门安装防鼠板,经常检查鼠迹、鼠粪和其危害情况,摸清老鼠活动的各种规律,采取器具捕打、
杀鼠夹
和毒饵诱杀等,彻底消灭鼠害。预防麻雀必须做到地脚粮及时清扫,露天囤垛及时遮盖,仓房门帘及通风洞设防雀网,堵塞仓库屋檐、瓦缝及其它空隙,以防麻雀进仓栖息筑窝等
。
除积极预防外,发现麻雀
需
立即捕打。同时,
做到储粮库与器材库、加工车间、生活区、办公室等的隔离,虫粮与无虫粮、干粮与湿粮、成品粮与原粮、商品粮与储备粮的隔离,对符合入库储存的粮食,按其品质特征和仓库具体情况采取不同
的
储藏方式,对不符合入库储藏条件的粮食,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储粮的清洁度。
3、
霉坏事故防治
。
新
中
国成立前,所建仓库的防潮方法,下有通风口,上有通风窗,仓底铺麦糠、谷草等,仓内四周袋围散装,离墙
50公分隔潮。20世纪50年代,粮仓建设中开始制作防潮层实现无器材库,新建的苏式仓地坪改为沥青沙,即用沥青炒沙,轧光作地玶,平整光滑,减少铺垫,效果较好。60年代,由于沥青缺乏,改用仓库下边干沙铺底,上边干砖造面,防潮效果明显。70年代,为进一步提高仓房的密闭性能,尽量减少外温外湿侵入,除仓库地面下边用沥青、上边干砖铺面外,有的将窗户减少,或另加一层透明塑料布
;
有的以房顶梁檩为骨架,上钉麻杆芭表面涂泯麻刀灰,或用纤维板对屋顶进行改面
;
有的采用塑料布、苇席和麻袋复盖粮面,达到
“进仓不见粮,储粮不露面”
;
有的加珍珠岩隔热层,进一步提高防潮防热性能。
80年代,由于沥青沙地坪
含有毒素有碍粮食储藏,干砖办法
又因
不够平滑而落后,便
采用两油一毡,青砖铺底
和
两毡三油铺底,上加水泥地坪的方法,防潮效果也好。现在,
新安县
0312、0321库新建的仓库按照现代化标准进行建设,采用的是双T板工艺,密闭性好,配备通风设施、环流熏蒸系统、电子测温系统,仓底使用冰纶布,墙上防潮胶,存粮时用塑料薄膜底部及四周铺垫,加上地上笼铺设,在储粮安全、节能减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物理机械防治
。
20世纪50年代,利用粮食的物理学性质,采用自然或人为,高温或低温的作用,
降低粮食水分,杀灭虫害,抑制霉菌繁殖。如
粮面压盖防治麦蛾
法、
小麦趁热密闭
入仓
储藏法
、
豌豆囤套囤法
、
玉米连续暴晒冷凉入
仓
法
、消毒用石灰防治法、
风筛降低水分防治霉变法
等。
此外
,
还推广使用了一些物理机械保管方法,
若发生虫害,尽早倒仓翻晒用风车和筛子除虫。
1990年后,各粮库普及机械通风测温技术,消防措施全部到位,具备对各种原粮、成品粮的常规化验、检查和安全保管能力,粮食管理智能化向前推进一步。
5、隔断传播防治
。
隔断是防止感染、蔓延和传播的重要措施,工作中用塑料薄膜盖粮堆进行密闭,利用虫害好氧性、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将含氧量降低到一定程度,使害虫窒息死亡。
1976年,
新安国家粮食储备
库首先采用塑料
薄膜
布密封缺氧储粮技术,
以缺氧气杀虫,
还自制充氧机
1部。随后,全县各粮库都推广
采
用
这一方法,不但
避免粮粒残毒
,
又有利于保障粮食的食用卫生和保粮职工的健康
。
缺氧储粮技术
推广以后,保管的粮食逐年增
加且均
符合
“四无”标准。
6、化学药剂防治。1955年以后,逐步推广使用化学药物消灭粮食害虫,具体办法是,新粮入库前,
对仓房认真进行药剂消毒,入库后发现感染了虫害,迅速地采取相应消毒措施,
予以及时消灭。用于空仓喷布防虫线药剂的有六六六粉剂、敌百虫、敌敌畏水容剂、高丙体六六六烟剂等,用于熏蒸的药剂有磷化锌、磷化铝、溴甲烷、氯化苦、磷化钙等,
根据害虫密度
程度
可全仓熏蒸,也可局部熏蒸,治虫既迅速又彻底
。
20世纪60年代采用氯化苦、磷化锌、
溴钾烷
等化学药剂熏蒸杀虫,杀虫效果虽好,粮粒却留置残毒,不利于食用。以后又
使用
磷化铝片杀虫,
每
10万公斤粮食放进100
-
150克磷化铝,使用磷化铝自然潮解,能产生磷化氢气体杀虫,由于具有操作方便,杀虫效果好,残毒低等优点,在全县得到迅速推广,成为仓库主要
熏蒸
剂。
70年代,
随着缺氧保管技术的推广,
相应减少
磷化锌仓外碱试投药、磷化钙水试药,
药剂处理逐渐减少
,
改用低药理埋藏粮堆熏蒸
。
80年代后,
大力推广
“
三
低
”(
低温、
低氧
、
低药)保管方法,
操作简便,既避免粮粒残毒,保持了营养成份,还能达到防治害虫的效果。
现在
,随着科技的发展,按照
“高质量、高营养、高效益、低损耗、低污染、低成本”的发展要求,
对虫粮
分别进行综合处理,积极推行低温储粮绿色环保等措施,向
“无公害”化储粮迈进
。
7、露天贮藏方法
。
1984年后,粮食收购量大增,大量的粮食进行露天外垛,其方法是,在晒场上铺上牛毛毡,高于地坪40公分左右的水泥垛基,铺上沙、砖、塑料薄膜,周围边缘垛袋,内装散粮或中留孔道,上边和四周盖防雨帆布。为防鼠害,垛周围加筑防鼠墙,平时注意帆布密闭,每隔半月垛顶通风一次,起到不霉不变质不生虫的效果。
(二)出
入库
管理
1、入库。
粮油
入库
前,
组织足够的人力
,
对仓房内外清扫和药物消毒,
检修设备,补充器材,
校正度量器具,购置磅码单据,培训磅粮和填写码单技术,分包到人
、
包接粮任务。入库中
按验质、过磅、开票、
接收
的程序进行,
不弃容器不估数量,
准确检斤两。
根据仓容定额和不同的仓型条件,结合入库粮油的
种类、
数量、
好次、干湿、
等级、存期,
按质分等
、
分类储存
。
对
虫粮、水分大的险粮及时处治、
分别储存。对有异味的物品,严禁与粮油同仓储存,防止污染
。
建立健全仓库卡片和粮账,做到满一仓,封一仓,熏蒸一仓。
2、
出库。出库包括城镇居民供应、军粮供应、市场销售、调出等。
粮油出库凭上级粮食部门调拨令或调拨计划,
列出品种、数量、等级,装包检斤,办理出库单,不得私自开仓或无令出仓
。出库前首先取样化验,仓房内是装具的抽取
10%进行化验,是散装者按“三层五点”法(即粮仓分上、中、下三层,四个仓角加中间为五点)
抽检,
填写化验单据,按化验质量标准外调,如发现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库方负责降级、降价处理。出库时由出库仓号的保管员负责组织标磅、装袋、封口、装车,直至
粮食出完,保管员负责到底。对出库粮食填
写
调拨明细表,以自存表冲账建卡,一仓调完后,清理账目,若超耗必须认真审核原因,作出处理
,保持账、卡、粮
相符。
(三)
保管
保管是粮食入
出库过程中,根据不同粮种的特点,所采取
灵活
的储藏方法和保粮方针,
保持粮食在储藏期的相对稳定性,避免损失,保持固有品质。
粮食在保管过程中,易受外界风雨、湿度影响引起霉变和生虫,既要防潮结霉失去食用价值,又要防高温降低营养成
分
,还要密切注意生虫、盗窃、失火和出入仓中的差错。
在
保管
过程中,
贯彻执行推陈出新,先调销原粮,保管新粮、商品粮、备战粮、附加粮、种子粮等,做到专粮专管,各归其位,保证各种需要。充分利用仓容,合理将原粮散装堆放,便于药物熏蒸防治、检查取样和机械操作,节约保管费用。
妥善安排小品种粮食的存放,对
仓内成品粮及露天垛的四周,用麻袋或布袋装粮缝口后堆放,仓内通风垛、仓口包装垛
合理使用
。
春季及时密闭覆盖粮面,夏秋季库房周围喷打防虫线
,
冬季通风降温降湿,冬春季每季化验一次,夏秋两季每月化验一次,掌握水
分
变化。库内做到粮食出入卡、器材收支卡、粮情检查卡和四无卡
“
四卡
”齐全
。年终在全县普查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评选先进,树立旗帜,推动保粮工作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