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粮食安全自古以来
都
是
“国之大者”,关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民族复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多次强调“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
这根弦
都不能
松
”。2022年中央一号要求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并且“十四五”规划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都将粮食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进行了专题部署。正因为党中央将保障粮食安全摆在突出位置,我国粮食产量
才
连续
8
年稳定在
1.3万亿斤以上。我国粮食真正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实现库存充实
、
储备充足
、
供应充裕,市场运行总体平稳的现状。但从国际上来看,受
疫情、气候变化、国际紧张局势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多个粮食出口国纷纷出台保护性政策,国际粮食价格高位震荡,导致全球粮食供应链不确定风险增加。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
2022世界粮食安全与营养状况》,2021年全球有8.28亿人受饥饿的影响,全球粮食风险进一步加剧,在此时代背景下,“十四五”时期我国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进一步巩固我国粮食安全体系,是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一、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根基。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粮食贸易形势、供求格局的变化,粮食安全的外部风险不断增
加
,厘清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有利于
面对各种粮食安全的发展形势和挑战。
(一)国内粮食生产端现状
我国粮食生产从粮食产量、粮食生产面积、粮食单产三个角度进行论述
。
从粮食产量来看:
2012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数量呈增长趋势
。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
我国粮食总产量从
2012年的61222万吨增长到2021年68285万吨,增幅
超
1
1
%,粮食产量再创新高
;
从粮食种植面积来看:粮食播种面积呈现波动中缓慢上升的趋势,
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从
2012年
的
114368千公顷增长到2021年117631千公顷,增幅为2.8
5
%
;
从粮食单产来看,我国粮食单产从
2012年
的
5353.12公斤/公顷增长到2021年5805公斤/公顷,增幅达7.8%。其中
小麦单产年均增速最快
,
增幅为
14.15%
。
稻谷的单产
较低
,增幅
为
4.7%
。
玉米、豆类、薯类增幅分别为
6.7%、8%、11%。
总的来看,粮食生产呈单产有增长、种植面积变化小、产量稳定增长的变化情况。
(二)国内粮食消费端现状
我国的粮食消费主要由口粮用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四个方面构成。口粮上,
2012—2020年我国农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64.3公斤/人增加到168.4公斤/人,增加量为4.1公斤/人,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78.8公斤/人增加到120.2公斤/人,增加量为41.4公斤/人,整体来看,我国城乡人均粮食消费量差距逐渐缩小。饲料用粮主要由玉米和大豆构成,2021年,我国饲料用粮占粮食全部消费比重达51.7%,饲料用粮缺口大,依赖进口。
[1]
工业用粮主要多用于酒、糖浆等的制作,我国每年工业用粮约
1600亿公斤,工业用粮消费量逐渐增大
[2]
。而种子用粮是粮食主要消费中比重最低的一项
,稳定在
115亿公斤左右
[3]
。总的来看,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消费量明显增加,口粮用粮和种子用粮消费量相对稳定。
二、我国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安全关系到民生福祉。就个人而言,饮食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对国家而言,粮食安全是农业健康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国家稳定安全的重要保障。当前国际形势和国内粮食供求格局都发生巨变,维持粮食丰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更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耕地约束和劳动力弱化
我国粮食生产受耕地、劳动力两大生产要素
制约。粮食安全长期存在的老问题是耕地约束和劳动力弱化
。耕地上
的
主要问题是:耕地面积有限,人均面积少且
不断
减
少
。根据
2021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土“三调”数据显示,我国耕地为1.28亿公顷,相对于国土“二调”的1.35
亿公顷,耕地面积下降
0.07亿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从0.101公顷到人均耕地面积为0.087公顷,下降0.014公顷。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主要源于以下原因:一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部分城市周边的土地被占用。二是调减政策和各地种植结构调整,如广西、四川、贵州等省份进行“粮改饲、粮改草、粮改经”来调整种植结构,种粮面积有一 定
程度
的下降。三是存在部分地方政府对耕地
“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耕地保护意识,监管举措亟待提高。劳动力弱化主要表现为:老龄化、稀缺化
[4]
。根据
2017年第三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6年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31422万人,55岁及以上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占比33.6%,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比仅为1.2%。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劳动力弱化原因主要三点:首先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21年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岁,推进了我国老龄化发展趋势。其次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到非农产业部门工作,
留下来从事农业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小孩。最后,
部分
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对新事物的接受和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职业农民数量不足。
(二)种粮成本上升,农民收益变低
粮食生产成本上升
[
5
]
,种粮利润空间不断压缩是我国粮农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造成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人工成本稳步上涨
;
二是土地成本增长
;
三是物质和服务费用增长。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编制的《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数据,
2012年到2020年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的平均生产成本从770.23元/亩上涨到880.77元/亩,具体来看,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的人工成本从371.95元/亩增长到412.76元/亩,土地成本从166.19元/亩增长到238.82元/亩,物质和服务费用从398.28元/亩增长到468.01元/亩,净利润从168.40元/亩下降47.14元/亩。可以看到种植粮食的亩均收益一直下降甚至出现亏损,严重挫伤粮农积极性。
(三)疫情威胁、地区冲突、极端天气增加粮食进口风险
随着疫情威胁、地区冲突、极端天气等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全球的粮食生产端和供应链。
2021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口粮做到绝对安全,但为了推动食品与粮食消费结构的升级,我国每年仍进口大量的大豆、玉米、大麦等饲料粮
。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
2021年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6453.9万吨,其中,2021年我国大豆消费量为10872万吨,国产大豆生产量为1640万吨,进口量为9652万吨,我国大豆对外依赖度高。然而,时至今日粮食和化肥的主要生产国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俄乌冲突爆发;美国、巴西新冠疫情仍在蔓延;阿根廷受严重的干旱等极端天气影响,全球主要的粮食生产和出口国出现不同规模的减产
。
综上所述
,未来我国的粮食进口,尤其是大豆进口存在一定的风险。
(四)国外粮食能源化利用对我国的影响
粮食具有多重属性,既可以给人食用,也可以用来生产乙醇等生物燃料。基于对环境保护和化石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的考量,欧美国家大规模发展生物能源,大量玉米用于生产生物燃料,造成了工业争粮现象。
2021年,美国、巴西、欧盟生产生物燃料所消耗的粮食约3亿吨。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粮食占有量400公斤的安全线计算,3亿吨粮食相当于7.5亿人一年的粮食占有量,形成“人汽争粮”的矛盾
[5]
。而我国拥有
14亿人口,粮食关乎人民生存之本,对待粮食能源化的利用方式要慎之又慎,否则会影响国内粮食市场供需平衡,产生粮食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