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站在新时代,稳健奋进新征程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面对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
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
的
发展之间的矛盾。全国粮食产业必须紧扣住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紧紧把握
“历史交汇期”的新机遇,有效应对新挑战,稳健奋进新征程,
勇做新时代新征程的坚定者、奋斗者、搏击者、得胜者。
(一)新征程,新特点
党中央、国务院在
“十四五”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和
“
中央一号文件
”
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中,擘画出粮食产业经济的未来发展的新蓝图和新征程。在国家发展新蓝图中画出两条底线:这
“两新”又
赋予我国现代粮食产业经济
的新特点:
一是
粮食产业经济
面临新的历史方位。
我国现阶段处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处在这一历史方位的中国,主要历史任务是,按照
“十四五”规划指明的方向,集中精力、团结奋斗、埋头苦干,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为历史、为后人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
二是
粮食产业经济面临新的主要矛盾,必须承担新的任务。即满足民众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与
不平衡不充分
的
发展
的矛盾,必须通过进一步改革和优化结构,及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促使
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公平正义得到极大维护,全国城乡呈现出社会和顺、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
;
三是
粮食产业经济面临世界
第四次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浪潮,必须迎头赶上。
第四次科技革命
的浪潮
是人类社会技术文化生活的重大事件,其最重要的特点是
数字化、
信息化管理和智能系统紧密结合,
多方位创新,探索创新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与新技术结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
四是
粮食产业经济面临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必须认真应对。从底线思维出发,我国粮食安全仍然具有
制约性大、任务繁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的特点。尤其是,我国农业粮食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人均水土资源制约性大,大豆对外依存度高,以及严重自然灾害频
发
等。基于此,必须从
“保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的战略高度,坚持底线思维、高线防备,有针对性采取措施补足短板,为确保“大国粮安”打造更坚实的基础
;
五是
粮食产业经济面临多重叠加的新挑战。在当今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以及俄乌
严重冲突等新挑战叠加,导致世界粮食市场行情波动,价格暴涨
。我国必须保持战略定力,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做好疫情防控和加快复工复产工作的基础上,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加强
“大国粮安”的压舱石。
(二)新使命,新担当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农业粮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以及农业粮食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这些重要因素都决定
粮食产业经济必然和必须担当新使命。
1、坚持和发扬
党政同责
的根本优势。
即全面坚持和不断加强党对粮食工作的统一领导,发挥
党政同责
的根本优势。总体而言,全行业要
扛上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说,要把坚持党对粮食行业的领导,要落实和体现到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上;落实和体现在粮食安全的各项责任制及考核中,以及粮食深化改革与发展的各项环节上。
这些是粮食产业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在新征程上扬帆奋进的根本保障,命脉所在,胜利所在。
2、坚持把“人民至上”奉为基本宗旨。
即
坚持全力为人民群众
“谋利造福”奉为粮食行业的基本发展宗旨,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粮食是最大的民生,是维护人的生计和生命、社会的生产和生机的战略物资。
要
始终把人民利益和福祉放在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米袋子”
“油瓶子”和“菜篮子”连着亿万民众的大民生,要牢牢兜住民生底线,保障粮食供应链通畅,在固链、补链、强链上狠下功夫,着力畅通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确保各类产品供应充足、种类丰富、价格稳定,切实
为生产者谋利,为消费者造福;不断
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质,
确保民众充分享有粮食权,使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观。
3、着力构建国内粮食大循环体系。
构建农业粮食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
适应国际环境发生复杂深刻变化,及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变化的内在要求。为
构建
以国内粮食大循环,必须采取如下举措:
首先,大力夯实农业粮食产业基础能力。要确保
“米袋子”
“油瓶子”
“菜篮子”产品全面持续稳定增长,特别是必须保障粮食总产量达到1.3万亿斤以上。其次,大力促进
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联动发展。通过产业化、市场化联动建立共享性技术平台,打造
“政产学研资”等各方面的紧密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性共性技术问题。
再次,大力畅通
供应链和物流链。充分
发挥我国拥有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动各类
产业链的相互联动和结合,形成
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最后,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合作相结合。通过促进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衔接,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大的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
4、加快农业农村粮食现代化进程。
现阶段加快发展农业粮食现代化,既是实施
“乡村振兴
战略
”的必须,又是粮食行业在新征程上的重要使命。
在现阶段,我国
构建农业粮食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加快现代化进程。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地域条件下,
农业粮食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不尽相同。新发展阶段农业粮食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可以概括为
“六化”:农业粮食产业体系现代化,农业粮食生产体系现代化,农业粮食经营体系现代化,农业粮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现代化,广大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质量现代化,农业粮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于推进粮食现代化,
需要转变传统观念,把粮食由单纯的
商品
转变为一项新的
现代产业经济
,
大力构建其现代化体系
。按照产业自身特点着力实现
“六化”:(1)粮食管理宏观化、数字化;(2)粮食市场统一组织化、规范高效化;(3)粮食产业模式融合化、规模化;(4)粮食贸易市场化、国际化;(5)粮食资源开发综合化、科学化、精细化;(6)粮食加工适度化、标准化;(6)粮食消费理智划、营养化;(7)粮食储备制度化、智能化;(8)粮食市场业态实现连锁化、网络化;(9)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物流连结合化、系统化
;
(
10)粮食服务社会化、专业化。
5、着力加强全国统一大市场体系。
2022年
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这个重要文件,明确指出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和重大任务,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的转变,为建设全国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坚强支撑。同时,文件明确提出,要
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加快营造可预期的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具备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基础条件。但当下的中国商品市场并不统一,而是由成千上万的实体小市场零星组合而成
,
存在
“分散、混乱、孤立”,及由此产生的“组织度低、规范性差、成本较高”的短板
。鉴于此,必须
消除
“难点”
“堵点”和“痛点”,加快
建立健全国内统一大市场。其
实质是指,把
国内各地区的经济在社会大分工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融合成一个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有机统一的市场体系。从经济学理论的高度看。它具有
科学内涵:
从空间上看,商品和要素可以跨区域跨行业自由流动性较大;从时间上看,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跨期稳定性较强;从价格上看,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价格差异较小。
建立健全国内统一大市场,关键要在
“全国统一”
“做大做强”上下功夫。在总体上,要在
党的坚强的统一领导下,
坚持问题导向、破旧立新,从
“立”的视角出发要抓好“五统一”:
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和劳动力市场;加快发展统一的资本市场;加快培育统一的技术和数据市场;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培育发展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市场都要大而强。
具体到建设全国统一粮食大市场,
必须加强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的
“五统一”:
完善统一的
产权保护制度;
实行统一的
市场准入制度
、
落实
“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
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
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形成覆盖全部信用主体、所有信用信息类别、全国所有区域的信用信息网络。总上述,我国粮食行业必须建立健全具有统一性和组织性、整体性和竞争性、灵活性和规范性的大市场体系;实现
全国一盘棋,提高整体市场效率和效益的目的。基于此,要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配合、整体配套,把各种市场藩篱都彻底打通,全国
畅通、统一流通!
(三)大手笔,谱新篇
稳健奋进新征程,
勇于忠诚新担当,满怀信心再启航。这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粮食产业经济必须紧扣住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在新发展理念统领下,挥斥椽笔,浓墨重彩,谱写粮食新篇章:坚持和发扬
“党政同责”的根本优势, 在更高水平、更高质量上强化“大国粮安”的定海神针;坚持和忠诚“国之大者”崇高信念,让民众充分共享粮食权,端牢端稳中国饭碗;坚持和发展“大食物观”,开发多样化资源,丰富百姓“油瓶子”和“菜篮子”;坚持和加强“道路自信”,落实“立足国内、以我为主”的正确方针,确保中国饭碗主要盛中国粮;坚持和创新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实施“五优联动”,让优质粮的产业链条“优产”
“优购”
“优储”
“优加”和“优销”相互联动,使其“优上加优”;坚持和深化以农业粮食“供给侧”为重点的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促使粮食“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相适应;坚持和充实“大国粮仓”,成为储粮数量足、质量优、储得进、调得出、用得上、调控力强的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坚持和提升粮食市场,促使其成为全国统一、竞争有序、规范高效、结构完整的粮食市场体系;坚持和采取科学食物消费模式,既有益于人体健康,
又
有利于
节粮减损
;坚持和探索以国内粮食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外
“双循环”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