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21世纪头二十年,
湖南
省粮食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实施了“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千亿产业”“粮安工程”“智慧粮库”“中国好粮油”“五扶工程”等一大批大型专项工程,涌现了 “隆平高科”“金健米业”“克明面业”“道道全”等一大批上市公司,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湖南省科技进步奖数项
奖项
。2013年,
湖南
粮食
产业
成为湖南省第九个“千亿产业”。2018年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力争到2022年,湖南粮食产业新增1000亿元产值
。习近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离不开科学技术与创新。近年来,
全国
多个省份都在大力支持建设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建立了“国家玉米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大豆加工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小麦加工产
业
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建设了
“
国家粮食产后服务技术创新中心
”
,山西省建立了“国家功能杂粮技术创新中心”。
湖南
作为粮食大省,
籼
稻产量第一大省,紧跟时代发展,通过建设稻谷技术创新中心,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再创辉煌。
一、
创建稻谷技术创新中心具有
重要意义
(一)
补齐应对重大公共事件粮食应急供给支撑技术短板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发生多起特别重大的公共事件。如2003年的非典
\
2008年的特大冰灾和汶川地震
、
2020年的新冠肺炎事件等等,应对这些重大公共事件不仅是对我国的治理体系和能力的大考,同时是对我国应急保障体系和粮食物资系统工作成效的集中检验。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特殊时期,粮食应急供应的及时充足,对于应对危机、稳定人心、稳定社会显得十分重要。目前,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粮食的应急管理体系比较完善,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应急供应网络,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严重自然灾害或紧急状态时的粮食供应,稳定了人心。但从应对重大公共事件
上
看,仍然存在短板。
1.
大众的大宗应急储备的储藏技术与物流技术欠缺
。
目前,我国粮食应急储备建设重网络,轻技术的问题比较明显。以湖南为例
,
全省建立了粮食粮油应急配送中心省级25家、市级61家、县级174家,粮食应急储运企业省级15家、市级48家、县级191家。但是没有建立应急大米的
出入
库的产品标准,其储藏基本采用的是常规储藏方法,绿色储藏技术没有广泛推广,没有建立应急大米的储运技术规程,不仅造成
了
粮食的浪费,
还
容易导致应急大米达不到使用标准。
2.
对疫区等重点区域的快速方便食品开发技术研究不足。在特别重大的公共事件发生后,冲锋在一线的解放军、医疗救援人员、志愿者的营养健康保障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他们工作量大、压力大,为了人民、为了国家流血流汗,急需营养补给,但很可能由于时间紧,事情急,环境
条件
不允许(比如病毒传染)
等原因使他们
不能够按时集中吃上热腾腾的饭菜,营养卫生的方便食品是应对重大公共事件所急需。市面上的方便面食品营养单一,不能满足一线救援人员营养需求,而方便米饭食品口感差,菜品少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
地
解决。因此,开发米制快速方便食品,解决口感差的难题,为一线救援人员提供方便快捷营养食品,是粮食行业应对重大公共事件的重要创新方向。
《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明确提出,粮食行业发展方向以服务宏观调控、调节稳定市场,应对突发事件和提升国家安全能力为目标,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建设粮食技术创新中心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二)
支撑粮食产业发展,实现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我国稻谷生产领域技术水平已经位居世界前列。稻谷资源已经成为湖南、江西、湖北等稻谷主产省的重要资源。然而,我国粮食产业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
一方面,我国粮食企业存在资产总额大,经济效益差,农户存在种粮收益甚微,农户增产不增收的情况。另一方面,美国ADM、美国邦吉Bunge、美国嘉吉Cargill、法国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等国际四大粮商控制着全世界80%的粮食交易量,益海嘉里
金龙鱼品牌的粮油大米产品占据中国40%的市场。两者之间的差距,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粮食转化途径少,种粮附加值低。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姚惠源曾指出,我国稻谷副产品深加工发展缓慢,稻谷加工全产业链短,副产品深加工发展迟缓,技术不先进,造成粮食加工企业盈利能力差,效能低下。
精深加工是粮食产业链最高层次、最增值的环节。对稻谷进行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可提高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湖南省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值与原值比已达到3︰1-5︰1,而我
湖南
省仅为1.5︰1。全世界粮食深加工产品已达300 多种,仅稻谷(米)及其加工制品国际年贸易额达300 亿美元。表明我国粮油精深加工潜力巨大,目前主要是初加工制品,深加工比例在5%以下,而且初加工中产生的大量次等品、副产物需要再加工升值,如仅稻米初加工(碾米)后,每年有近2000万吨节碎米、2000万吨米糠、3000万吨稻壳需要处理,再次深加工原料极为丰富,增值潜力巨大。
《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明确提出,粮食行业的发展方向是着力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倡导推广粮食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与转化,大力推进主食产业化,不断增加绿色优质和特色粮油产品供给。因此,以丰富的资源为基础,整合产业资源,建设粮食技术创新中心,攻克粮食深加工关键技术,是提高我国粮食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粮食产业效益、巩固粮食产业基础、实现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
(三)
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解决最关切的民生问题的需要
食品安全一直是老百姓最关切的民生问题,粮头食尾,食品安全的源头主要在粮食。2020年中央一号文明确指出“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
的
消费习惯从原来单纯追求吃饱向要吃品质吃健康转变。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既要保障粮食数量安全,更要保障粮食营养和质量安全。从粮食收购、储藏、加工、物流等环节分析,差缺补漏,以更加安全、更加绿色、更加营养为原则,开发粮食产后技术,切实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1.
收购环节
。
由于种植农户专业知识缺乏,技术落后,尤其是晚稻收获季节,易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部分农户未配置粮食专业烘干机,造成新收获的稻谷存在发芽、霉变与品质劣变等问题。即使农户配置了粮食专业烘干机,由于烘干机专业性强,未经培训的农户存在烘干操作不当,造成粮食黄变率增加。
2.
储藏环节
。
湖南
省粮食仓储技术落后,“机械通风、粮情检测、环流熏蒸和谷物冷却”为主要内容的“四合一”储粮技术尚未100%普及,气调储藏、低温储藏等绿色储粮技术应用率极低。首先,近年来,随着国家粮食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和“优质粮油工程”的实施,口感好、营养价值高的优质稻种值规模突飞猛涨,优质稻即将与早籼稻平分天下,甚至未来取代早籼稻的主要地位,成为
湖南
省粮食仓储企业收购储藏的主要品种。由于优质稻还具有抗虫情差、耐高温性差、不耐储等特性,需要准低温或低温储藏技术进行储藏,造成
湖南
省粮食仓储企业不敢储又不能不储藏优质稻,只能采用常规储藏技术储藏优质稻,进而造成优质稻在储藏期间品质劣变严重、储藏周期短、增加粮库进出仓作业次数等问题。其次,粮食在储藏过程中,在高温季节,不可避免的会滋生大量害虫蛀食粮食,高毒农药磷化氢是当前
湖南
省储粮害虫防治的主要手段甚至是唯一手段。磷化氢长期反复使用,造成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害虫抗性、农药残留和害虫再增猖獗等问题,影响粮食食用安全。
3.
粮食加工环节
。
湖南
粮食产业受重金属超标和过度加工等问题的困扰。
农民种粮积极性
受打击
,影响了农民增收
、
农业增效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碾米企业为了给市场提供既好看又好吃的成品米,同时受市场消费
误导
的
影响对大米进行过度加工,使大米的精度达到原国标的特等米水平,甚至超过特等米标准,过度加工目的是追求大米的“白度、光亮度”,错误消费观念的
指
导下提高一点价格以维持企业的生存
。
4.
粮食物流环节
。
受限于机械化、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落后,我国粮食在物流环节存在粮食产后损失大、粮食冷链运输技术落后等问题。一方面,粮食流通费用占销售总成本的35%左右,撒漏损失一般占3%-5%。而欧美国家最高流通费用率不超过25%,撒漏损失不超过1%。另一方面,粮食运输大多采用普通的货车,当所运输粮食为偏高水分粮或成品粮油时,落后的物流方式会加快粮食品质劣变,影响粮食营养和质量安全。
各个环节所存在的问题,需要集聚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系统的科技攻关,因此加快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是实现稻米的绿色安全供给,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的重要举措。
(四)
搭建优质平台,实现人才兴粮、科技兴粮的需要
目前,我国从事稻谷产后研究开发的人才不是很多,分散在大学、科研机构和众多的稻谷加工企业,由于条块分割和市场竞争等原因各自为战,成为我国稻谷产后领域技术水平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技术创新中心的建立将为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人才提供搭建优质平台,从而实现人才聚集,资源整合,形成合力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
“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