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绪论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事关人类永续发展和前途命运。粮食安全不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道路。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强调要切实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努力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
70
多
年
来,我国粮食安全取得
了
巨大
的
成就
,
令世人瞩目,粮食产量实现稳步增长、谷物供应达到自给水平、粮食储备能力明显增强、贫困人口“吃不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但
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城镇化和工业化占用了大量的耕地面积,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尚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18亿亩耕地红线面临严峻挑战;我国是全世界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粮食生产天然禀赋相对不足的事实时刻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我国粮食进口量逐年增加,自给率严重不足,其中大豆85%以上的需求依赖进口。因此,准确掌握我国粮食安全发展现状,客观分析当前形势和现存问题,探索研究粮食安全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二、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错综复杂的挑战
“粮安天下”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根基。自然资源的客观束缚、市场需求的刚性增长、国内国际环境综合影响等多重因素,仍然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潜在危机。综合来看,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自然资源的客观束缚
1.
耕地资源
①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而人均耕地面积仅1.4亩,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在禀赋天然不足的条件下,我国耕地面积仍在趋势性减少。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704万公顷,比2017年减少95万公顷
[1]
。一方面,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城镇建设挤占和污染了相当大
数量的耕地面积。陈利根等人定量分析了城镇建设占用耕地对耕地减少和粮食安全的影响程度,指出我国粮食安全正面临着城镇建设占用耕地的巨大威胁
[2]
;另一方面,我国是
世界上
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
之一
,每年有
一百
多亿吨沃土付诸东流,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迅速扩展的沙漠化,加速了耕地面积的减少。我国耕地资源的客观紧缺性,对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形成严重制约,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了巨大影响。
②
耕地质量持续下降
随着科技的进步,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越来越多,在实现粮食产量急剧增加的同时也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人类的健康也面临威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公报指出:我国的耕地有相当数量受到中、重度污染,大多不宜耕种。耕地被污染,特别是重金属污染,难以修复,必然会减少我国粮食的种植面积,这样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冲击。加之我国耕地复种指数偏高,长江以南高达180
—
250%,耕地的超强度使用,使得
土壤肥力
下降明显。耕地整体质量持续下降,使得粮食安全形势愈加严峻。
2.
水资源
我国每年有数亿亩的粮食作物受旱,全国有一半的城市严重缺水,
90%以上的城市水环境恶化,地下水普遍严重超采,农业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不足30%,水资源问题亟待关注。我国水资源总量十分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很低,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8%,是全世界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时空分布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然而拥有大量耕地资源的华北、西北地区缺水严重,直接对这些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再者,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相对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适应粮食作物生长的客观需要。随着我国人口数量和工业用水、城镇用水的不断增长,水资源对粮食生产形成了更为明显的约束和瓶颈作用。我国水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过度开发、粗放利用等导致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我国现有耕地资源的充分、合理和有效利用,严重制约了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不利于我国的粮食安全。
3.
气候条件
一方面,气候变化如气温上升,可以缩短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从而降低粮食作物单产,对粮食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气候变化会对宜耕土地造成影响,使得土壤肥力下降,导致粮食减产。气温上升促使土壤中水分蒸发,墒情恶化,将会加速土地荒漠化;第三,气候变化会改变大气系统循环,进一步改变降水时空分布,造成我国本不平衡的降水分布更加失调,阻碍我国农业发展;第四,我国疆域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率较高,灾情相对严重。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致使农业减产,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
(
二
)
市场需求的刚性增长
1.
人口持续增长
人口数量的趋势性增长,是造成市场需求刚性增长,最终导致市场供需矛盾、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口越多,粮食安全压力越大。统计数据显示:
2018年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人,比2017年末增加53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死亡人口993万人,自然增长率为3.81‰,基于当前的人口基数和增长率,结合我国现时的粮食生产能力和人口基本政策,在未来年份里,我国粮食缺口将会越来越大,粮食安全将面临更为艰巨的挑战。
2
.
消费需求变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膳食结构变化明显,带来消费需求的快速变化。人们更加注重食品安全,越来越多的选择优质、绿色、健康的高端食品消费。其中,部分粮食品种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导致国内供给不足,必须长期依赖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粮食市场的稳定性,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影响。
(
三
)
农业政策与流通体制
1.
政策保障作用仍有发挥空间
“谷贱伤农”。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粮食需求是缺乏弹性的,粮农的利润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当粮食供给量的增幅大于需求量的增幅、粮食出售价格的降幅大于需求量增幅时,粮农的利润反而下降。粮食的这种特殊性,使得政府对粮农的政策性扶持显得至关重要。我国不同地区的政策有一定差异,现行普遍的有粮食直接补贴(如小麦直补)、粮食大县奖励、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粮食政策有利于维护粮农利益
、
提高种粮积极性,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仍有进一步发挥作用的空间。如:金融支持严重不足。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逐渐转变和生产结构的不断调整,粮食生产对资金的需求发生显著变化,农业金融服务难以适应农业农村发展要求,特别是在加快农业规模化发展进程中发挥作用不足;价格机制有待完善。粮价是
由
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供需情况共同决定的,但近年来,多重因素导致
粮食生产成本上升已是客观现实,从某种程度上讲,粮价
的
形成与市场供需存在一定脱节,粮食价格合理性有待提高
。
2.
产储流通环节制约粮食安全
一方面,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已成为制约和影响粮食安全的弊病之一。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现象普遍;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很多农民因为缺少晾晒场地而被迫减少种植规模;粮库建设滞后,很多地方粮食“无处安放”,
被安置在安全性较低的简易露天粮仓里
。另一方面,粮食流通渠道不够畅通。健全的粮食流通网络,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农业发展弊端,保障和促进粮食
安全。目前我国粮食流通环节仍有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粮食流通环节多、战线长,产销脱节现象严重,流通成本增长快,整体效率有待提高;物流交通压力大,现有物流技术、承运设施、科技水平等都难以适应粮食流通需要
。粮食高质量流通,对于在全国范围内平衡粮食供需、保障市场
、
稳定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现存问题亟待解决。
(
四
)
“三低症状 ”引发恶性循环
“低收入、低素质、低质量”
是当前粮食生产的三个“痼疾”,长时间制约我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由此带来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粮食安全。
1.
粮食生产收入低
在我国,农户种粮“丰产不丰收”现象时有发生。以2016年为例,在山东滨州种植小麦的物化成本约为600元/亩,按照亩产440公斤,价格2.7元/公斤测算,小麦种植收益约为588元/亩,如果将自用工成本计算在内(每亩小麦平均用工5个,80元/个/天),小麦种植实际收益每亩不足200元。而在玉米种植方面,按照亩产460公斤、价格1.4元/公斤测算,扣除物化成本(420元/亩)和自用工成本后,实际收益为-170
元。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不高,分散经营效率低、成本高,直接压缩了粮食的收入。近年来,在农产品生产成本逐渐上涨的大环境下,种植粮食作物与种植经济作物的收入差距变大,与外出务工收入的差距更是越来越大,人们种粮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可见,粮食收入低对粮食安全带来的不利影响不容小觑。
2.
种粮群体素质低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当代农业生产科技化、信息化程度加深,对从业者文化素质的要求明显提高。粮食种植的低收入现状,直接造成了大量劳动力外流,尤其是青壮年务农比例迅速下降,留下了劳动能力较弱、文化水平偏低的中老年人经营农业。低素质人群大多依赖祖辈传下来的传统种植经验来生产,难以熟练掌握和正确运用现代化生产技术,延缓了高端技术的推广和先进机械的使用,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粮食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