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  2020年02期 38-42   出版日期:2020-03-31   ISSN:1003-2576   CN:51-1058/F
加快推进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之我见


  《汉书 ?郦食其传》中记述,战国末年的郦食其最早提出“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观点 ,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先生适应国情民情将其改成“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粮食安全战略地位的不断攀升,“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的粮食安全理念自然而然地诠释了国民惜粮爱粮情结和生生不息美好向往的生活实践。

  粮食是重要的国家战略物资,涉及到国计民生。那么,粮食质量安全就是人民健康生活的物质基础,更是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保障。做为食品的源头产品,粮食质量安全更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指出: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把“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由此 可见 ,确保粮食质量安 是我们的重要职责和任务,也是作为一名“粮食人”的初心和使命担当。

  一、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意义和影响因素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对 “粮食”的定义,粮食是指谷物,包括麦类、豆类、粗粮类和稻谷类等。从食用价值和流通意义上讲,粮食就是供食用的谷类、豆类和薯类等原粮和成品粮。显然,粮食符合食品的基本属性,而且是食品的初级产品,也是源头食品。

  那么,什么是粮食质量安全?根据粮食安全的要义,粮食质量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企业或家庭从生产或提供的粮食制品中获得营养充足、卫生安全的食物以满足其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它包括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卫生指标、感官品质和储藏品质等方面。 这体现出两层 义:一方面是粮食来源的安全性,主要包括粮食的生产种植、管理、收获、收购、存储的安全;另一方面是粮食转化过程的安全性,主要包括从原粮到成品粮的加工销售、成品粮到食品的再加工转化过程。在这两个方面中,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安全性始终伴随其左右,是粮食质量安全的突出、重点保障因素。

  近些年来,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与粮食质量安全的矛盾日益突出,广大消费者对粮油食品质量安全的诉求日趋增多,国家对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对粮油食品质量安全的管控举措也不断提升。因此,保障粮食质量安全,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切实提高粮食质量安全水平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以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当务之急,更是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理念的迫切需要。

  从粮食的食用属性看,必然贯穿“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其影响因素涉及如下 环节:

  ( 种植环节 ——污染是难点

  种植 环节 主要影响因素:一是品种,品种是质量的内因。二是土壤,土壤是外来污染物的载体。三是水源,水污染是各类重金属、有机农药、病毒、病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的重灾区。四是大气,大气污染物主要是煤和石油等矿物质的燃烧生产带来的。五是真菌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B1、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赭曲霉毒素等,容易在粮食作物生长期、收获期、储藏期间形成、聚积。

  从近几年 濮阳 市粮食质量安全的监测检验 结果 可以 ,粮食种植环节污染日益严重。粮源主产地存在代购点、购销企业集中 现象 存在 环保意识薄弱、 设施 设备相对落后、处理水平低、监管难度大等现实情况,种植的粮食极易受到有害重金属等污染;还有化肥、农药存在不合理使用和滥用 情况,极易造成粮食农药残留物超标。所有这些 给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带来了 隐患和风险。

  ( 收获环节 ——自我防范是重点

  粮食收获季节的气候条件、装备晾晒条件、整理环境条件直接影响到收获粮食质量安全,遇到连日阴雨天气,小麦会出现大面积麦穗发芽、品质下降、真菌毒素超标的情况。如2016年河南省全省区域内,小麦收获时节,阴雨连绵,加之农民管理措施不当、处置条件有限、收储企业跟进不及时等原因,导致收获 小麦大面积减产、受损, 进而 严重影响了小麦质量、品质和卫生安全。

  ( 收购环节 ——产销联合是关键

  粮食收购库点直接面向种粮农户,收购时,即使按照国家政策实施了 “以质论价、优质优价”的收购原则收购入库,但仍然难以对散装收购的粮食进行依质分类存放,仍会出现因水分偏高、杂质偏重、霉变粒多等造成粮食整体质量下降,加快粮食质量的劣变。

  同时,由于当前粮食购销市场多元化发展,收购的粮食产地多、来源复杂,监管成本大,风险隐患高,给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带来了新的难点。

  ( 运输环节——供给存在短板

  粮食在运输过程中,极易接触未经净化处理的设施、器材、包装物等的混储混运,造成微生物、害虫、有毒有害物质的交叉污染。根据《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运输环节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属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随着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运输环节已经全部市场化,运输主体、方式、量的变化,给运输环节质量安全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由于机构改革等原因,特别是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目前已实施机构整合,专业人员、专项资金、执法力量普遍不足,粮食在运输环节中的质量安全监管变得十分脆弱。

  ( 储存环节 ——绿色储存技术是瓶颈

  近年来, 虽然 粮食储藏技术及仓储条件 不断改善,但储存期间使用的一些储粮药剂,如磷化铝片剂、马拉硫磷杀虫剂等,如果使用过量,储存粮食中农药残留过高,仍会危及粮食质量安全。这种境况在粮食储存企业一直存在并在一定时期内影响粮食质量安全。

  ( 加工环节 ——监管举措待加强

  在粮食加工过程中,粮食加工企业和消费者都存在一些误区, 消费者误以为面粉越白,使用的小麦纯度 越高。粮食加工企业盲目无节制地迎合消费者对食品“色、香、味”等方面的片面需求,在加工过程中过量使用香精、抗氧化剂、过氧化苯甲酰等化学合成添加剂,误导消费者, 消费者的 身体 健康 造成 一定 程度 伤害

  二、目前我国粮油食品检验监测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 2006年开始,我国粮食质量检验机构和队伍才开始了重建、恢复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新形势下,在各级政府和职能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持下,粮食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建设从削弱、无视、可有可无、日益加强,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各地粮食质量监测机构才得以建立和完善,仪器设备和技术力量不断加强,发展前景呈现良好态势。以濮阳市为例,近年以来,在全国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政策指引下,濮阳市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建设也呈现出高质量发展态势。全市粮油质量监测检验机构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粮食种植结构调整、服务于“三农”发展、保障民生质量的大局出发,深入开展收获粮食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和安全监测等工作,每年平均扦样检验小麦、玉米、大米、面粉等粮油及其产品600(批次)样品,有效公开辖区内粮食质量安全和原粮卫生状况,及早发现和正确遏制粮食流通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

  但是,从目前已经建立的粮食质量监测机构运行情况看,多数单位特别是新成立的县级质检机构都存在着运转经费不足、设备不齐、业务不连续、技术人员缺乏、检测能力薄弱等共性问题,已成为粮食质量监测机构生存与发展的最大瓶颈。在往年对粮食质量卫生监管检验过程中,还存在着采样品种数量不全、区域分布不均;技术力量不足,质量调查滞后;检验经费不足,业务渠道单一等等问题。于此同时,作为粮食质量监管的第一道关口,诸多社会粮食经营购销网点,由于缺乏必要的检化验设备和技术人员,正常的粮食出入库检验形式化和简单化,无法保证走向市场、流入百姓餐桌的粮油产品的卫生质量。究其 主要 因为 法律 体系 不完善 保障 体系不健全 监管能力 不足

  ( 法律体系不完善

  目前, 种子 栽培 管理 收获 环节已经制定了《农业法》 《种子法》等; 加工 食品 环节,也已经 出台 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唯独粮食收购、储存环节的流通领域,只有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现仍在运行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涉及粮食质量安全的条文只是散见于《农业法》《国家安全法》等行政法规中, 粮食安全法律保障体系 还不完善 。而且,某些对粮食质量的监管、检验等方面的规章条文并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粮食质量安全的新形势,监管无手段、处罚无保障、效力层级低等问题不能从法律层面解决,粮食质量安全得不到有效 法律 保障。

  ( 保障体系不健全

  近十余年来,我国已经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粮食质量监测检验机构,但是整体建设起步较晚,尤其是市、县两级粮食质量检验机构与卫生、食药、农业行业监管机构相比,不管是机构规模、技术力量,还是监管能力, 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粮食收储、调运等环节缺乏灵活、快速、科学的鉴别手段和完善的制度保障,对粮食质量风险防控以及质量溯源、应急处置等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政策。这是当前制约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

  ( 监管能力有不足

  粮食购销市场放开后,粮食市场呈现国企私企并存、多种经济形式多元化发展的新型模式,粮食收购资格、市场准入制度尚未规范运行,特别是个体工商经营者规模小、人员少,技术设备和检测力量相对薄弱,导致政府部门喊得多、监管检验相脱节、企业消费无着落的参差不齐的难点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