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国有粮食加工企业,是在当时统购统销、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企业完全依附于行政手段,按照
“以销定产”的方针去完成粮食的加工计划,有过辉煌的历史。但
在
加工企业主体多元化形成之后,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企业依然沿用旧的经营模式,主动走向市场、适应市场的积极性不高,
特别是受企业总体规模小、历史包袱重、债务负担大等
因素的
影响,
导致经济效益下滑,
企业举步维艰,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走好新形势下粮食加工之路,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
存在问题
国有粮食加工企业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
、科技含量不高、前瞻性不强、
产权结构单一、经营机制不活、生产方式粗放
等问题
,
且
沿用的还是老工艺,仅限于粮食初级加工,产品的深度开发不够,
转化率
和
附加值还比较低,资源优势还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
(一)创新能力不足
长期以来,国有粮食加工企业普遍
存在
重生产轻开发,重模仿轻创新,重引进轻消化
等
问题
,导致自主研发能力
薄弱,技术创新水平较低,依靠技术和创新的集约发展受到限制
。
再加上
,
资金、技术等要素及市场化改革滞后的影响,生产要素流动不畅、
结构优化不明显
、
配套能力薄弱
,市场功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设备设施老化
设备设施老化是目前影响国有粮食加工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
因素
。有的国有粮食加工企业设备好一点的
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购置的,
有的甚至是
八十年代购置
的
。
虽然
在
当时相对比较先进,可是从目前的情况
来
看,不仅企业经营规模小,设施陈旧落后,
生产工艺简单,
科技含量低
,而且还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如若更新改造,需要几百万元的投入,更
别
说购置新型的粮食加工设备。
(三)抗风险能力弱
近年来,随着国内居民消费结构和健康意识的增强,速冻类、糕点类、蒸煮类、油炸类等制品因顺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需求量不断增
加
,而粮食制品特别是面粉产品刚性需求逐年下滑,一些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由于要承受上游的粮源高成本以及下游市场的激烈竞争,运行越发
困难
,企业不能通过粮食加工
来
应对
市场风波。
(四)
营销能力不强
一些
企业
观念陈旧、市场竞争力差,
对权威信息掌握不准,购销价格波动很大,不能对市场需求作
出
深入精准
的
分析
,加之,
推广产品意识不强
,
销售渠道多依赖相对固定的经销商
户
,销售方式多是传统的联系客商,通过电子商务和网络平台销售的比例很小,自主开发市场的能力较弱
,
好的产品没有
好的
市场。
(五)
组织发挥不够
县域内的
国有粮食
加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没有叫得响的品牌产品,不能
辐射带动产业发展
,不能
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产品“卖难”问题,
企业要
壮大
发展,
融资
渠道少
,金融部门贷款难度大,优质
粮食
产品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
没有
得到
充分体现
。同时
,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地方政府缺乏统筹规划,一些民营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也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控制,导致开工率不高、产能过剩。
(六)
损害企业形象
国有及民营
同类
粮食
加工企业在生产、购销活动中,
为了增加市场份额,
争抢地盘、争抢市场、争抢客户,相互设
防
、相互抬压价格,导致市场混乱
。
特别是有的企业
片面追求面粉外观和口感,在生产过程中或添加化工原料加工“配方”面粉,或不切实际地夸大产品效果“卖贴牌”,过度加工导致“有量无质”,擀面条蒸馒头“不好吃”,这些虽然是极少数,却在很深程度
上
、很大范围中,动摇了广大群众对
粮食加工
企业的信任,损害
了
粮食加工
企业的整体形象。
二、发展机遇
县域国有粮食加工企业面临的困难和发展瓶颈是多方面的,
需要
国家
提高
对
推进农产品加工
的重视
程度
,
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加大扶持力度
,
为粮食加工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同时
粮食
加工
企业自身
也
应该
努力,
充分
利用当前
相关
的优惠政策,优化粮食加工结构,积极参与粮食产业化经营。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了粮源
为保证我国粮食的可持续优质增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提出,到
2022年全国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为落实这一宏大目标,各地有关部门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通过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引导和撬动作用,采取投资补助、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这必然
能
带动粮食生产,
为粮食加工提供充足的优质粮源。
(二)
对
农产品加工
的重视
提供了
发展时机
国
办
首次出台
的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
明确指出,“
到2020年初步建成适应我国国情和粮情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
,全国粮食优质
品
率提高
10个百分点左右,
粮食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左右,粮食加工转化率、主食品工业化率分别达到88%和25%以上
,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粮食企业数量达到
50个以上
。
”粮食加工企业要
紧紧抓住
这一
有利时机,明确粮食
加工
功能区定位,发挥粮食加工转化引擎作用,形成
粮食
加工产业集群,实现由
专注加工
向“产购储加销”一体化转变,接一连三、协同联动。
(三)
县域内粮食精深加工
降低了成本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以
粮食
为主要原料的粮
食
加工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县域内具有发展高质量农业的自然资源禀赋,
特别是
合理布局
的
粮食精深加工
企业
靠近农民,减少了运输成本。同时
,
县域内的
粮食
深加工企业又参与农业产业的资源配置,能够反向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促进农村土地流转
和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
,
让种粮主体分享加工等环节的增值利益。
(四)
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