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  2019年04期 23-25   出版日期:2019-07-31   ISSN:1003-2576   CN:51-1058/F
邓州市穰原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与建议


  一、合作社发展历程
  回顾 穰原 合作社 走过的道路,可以概括为16个字 —— 积极探索,理性调整,扬长避短,曲折前行
  (一) 尝试各种农作物种植
  俗话说吃莲藕要到泥里挖。穰原一开始就是试种各种农作物。所种小麦、玉米类作物,因为土地不能连片成方,种植结果 效益 种植洋葱、土豆等蔬菜类农作物,因为这 农作物密集型用工的种管收特点,导致“没逮住泥鳅弄了一身泥”;2017年后受益于市里开展的土地三权分置政策,土地流转能够连片成方,所种小麦、玉米开始收获规模效益。
  (二) 尝试农机作业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划小了经营主体,让家庭农机发展受到约束,一家一户有限的土地面积养不起农机 农民外出务工,让农户农机失去操作者,这一背景为合作社发展农机服务项目提供了用武之地。合作社自有农机和社员带机入社农业机械达到数十台套,经过几年的服务,受到群众高度评价。2014年6月被评为全国农机示范专业社。
  (三) 尝试教育培训,宣传政策,传播农技,凝心聚力
  穰原合作社组建伊始,为了让农民了解《合作社法》,合作社理事会主要成员进村入户,利用各种场合向社员宣传, 随着影响力的扩大,村干部把社员召集到村学校,邀请穰原合作社理事会成员宣讲相关知识。这一尝试对于合作社在农民中凝心聚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后来本社应运而生了自己的“田间学校”,社员可以定期不定期在田间学校交流与传播农技知识。
  二、合作社运行经验
  (一)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邓州市穰原合作社从广泛开展的农作物种植尝试中深刻地体会到,扬长避短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是合作社生存与发展的理性选择。劳动密集型农作物尽可能回避,因为用工中“质和量”的矛盾很难解决。包工型用工容易滋生走马观花、粗枝大叶操作问题,直接影响质量;非包工型用工又产生效率低下问题。有人算了一笔帐,在联产承包的土地上干自家的农活可以起早贪黑、忍饥挨饿一天干三天的活,无论天气恶劣与否都坚守在田间,而招工干农活则是消极怠工,晚出早归,农资铺张浪费,作业支乎应付,三天干不了一天的活。前后两者对比工作效率相去3×3=9倍。
  这样的实际情况下,穰原把自己种植改为服务种植,规避力资问题。穰原社的服务首先在农机服务方面展开。近年合作社农机服务力度不断加大,2016年以来的三年时间里,穰原合作农机服务面积已超过20万亩。包括土地深耕深松、旋耕播种等,每亩土地农机服务都有高低不等的净收益。这样的理性调整,避开了大量用工导致的亏赔问题。这种调整更深层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土地流转方式。如果是合作社依靠自身力量一家一户的方式流转小块土地的话,流转成本可能看“低”实“高”,因为急于流转的承包权人看似没有太高的地租要价,但是条块分割导致的经营成本上升使经营权人支出实际增高,最终让经营者入不敷出,这种形式严重制约了规模化经营效果,传递出假性“经营规模问题”,使经营者不知道多少才适度。其二是机械化作业能力释放程度穰原合作社农机作业服务之所以能够实现较好的发展,如果仅仅看到零散农户对农机的需求,其实是一叶障目,真正原因是邓州市政府连年推进土地片深耕深松项目的开展和土地三权分置后的大方田,解放了农机效力,让农机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让农民从地力释放、土地保墒保肥、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中看到希望,农民愿意接受投入少收益多的农机作业服务。
  (二)农民“田间学校”为农民科学种田“捞稠的”
  农村各类棚架问题表现在诸多方面,而农民种田问题的“棚架”在于谁给农民在田间地头讲“听得懂、捞稠的”一学就会的农业技术。邓州市穰原合作社正如前文提到的积极做好农技教育培训的方式深入田间地头、进村入户借助农村宣讲农民听得懂、喜欢听的三农政策与农技知识。这方面穰原合作社虽然没有获得直接经济效益,但提升了知名度和农民的信任与称赞,为合作社向农民提供农机服务和农资服务打下了基础。
  (三)积极参与地方政府中心工作,擦亮合作社品牌
  南水北调中线库区第一个移民村在河南省南阳市13县(市)区做试点,如何让移民移得出来,住得下来,让党委政府各方面都绷紧了一根弦。穰原合作社找到移民新村所在乡镇党委政府主动请缨,与移民村干群对接,承诺在移民立足未稳之即,由专业社垫资种子肥料,自带农机设备为其冬小麦播种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待开春长势优于周边对比田之后收取基本费用。
2016年秋,建国以来河南省最大的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在周口市商水县打响。合作社130余台车辆参与会战(含招募的社员农机),成为所有参战队伍中规模最大的专业社农机队伍。商水县党委政府得知这支能打硬仗的合作社队伍来自邓州后,县委书记县长接见并表扬这个团队,穰原专业合作社指挥部直接搬入商水县农机局。此次项目合作社完成土地深耕作业数万亩,成为宣传邓州的一张名片。
  (三)合作社发展得益于相关部门的扶持。
  邓州市穰原合作社在十时间里得以不断发展壮大,除了理事会成员竭尽所能倾其全力不断集资投入推进各项工作之外,相关部门为其助力加油功不可没。首先是各级供销合作社自下而上给予了不可替代的扶植。邓州市穰原专业合作社成立伊始,邓州市供销社提供了一栋办公楼和1万平方米晒场,成为本社区别于其他专业合作社的最大亮点。合作社利用这样一个舞台,凝聚了上千户社员加其中,这种“供销社搭台,专业社唱戏”的模式,不仅帮助专业社实现了发展,同时也擦亮了供销社品牌,专业社代表供销社系统在配合地方政府中心工作中的出色表现,让供销社形象在受众面前耳目一新。受到南阳市社、河南省社和国家总社的认可。因此邓州市穰原专业合作社也成为全国供销总社五代会代表单位,在京受到李克强总理接见,理事长光荣当选全国劳模。邓州市政府为穰原合作社批复第一个针对本市专业合作社的政府文件(邓政土[2014]46号),使穰原合作社进一步得以规范化发展。
  三、专业合作社面临的共性问题
  (一)种地不赚钱
  主要农作物种植成本统计:1、小麦/亩费用:(1)种子40元;(2)化肥140元;(3)深耕旋播100元;(4)化除25元;(5)一喷三防两遍60元(有三次情况);(6)浇水两次100元;(7)机收费40元;(8)运输晾晒30元;(9)管护费65元;(10)地租350元(麦季)。按平均产量800斤计算,亩产值960元,实际收益在危险的盈亏临界点上。2、水稻/亩费用:(1)杂交种子4斤×35元/斤=140元;(2)化肥80斤,40%含量120元/袋;(3)深耕(旋耕)35元;(4)播种35元;(5)化除三次60元;(6)病虫害防治三次60-80元;(7)含短途运输费50元;(8)人工管理费110元;(9)浇水三遍150元;(10)地租300元。十项合计亩费用逾1000元。3、玉米/亩费用:(1)种子35元;(2)化肥100元;(3)旋播35元;(4)化除15元;(5)控旺20元;(6)病虫害防治2次30元;(7)浇水2次100元;(8)机收50元;(9)脱粮晾晒40元;(10)地租300元,合计亩投入成本725元。玉米常年1000斤×0.8元/斤,投入产出比也在盈亏临界点上。这种种地不赚钱的境况使带着一腔热情在土地上投入的人,来一批离开一批,因为他们看不到效益,农村也因此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土地撂荒,导致少种少赔多种多赔的问题出现。
  (二)融资难难于上青天
  说专业合作社负重前行,一点也不为过。主要原因是基于以上所述种地种好了保本微利,更多因天气和病虫害问题导致的灾害问题不可抵御。种粮大户深切感受到了“粮食安全问题”就在身边。此外这样的大背景之下的融资难问题犹为突出合作社贷款担保抵押物难以解决,无人担保。情急之下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只能向社会资金支付高额利息,从而是合作社发展进入恶性循环,土地经营权人丢了钱,伤了心。
  (三)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深加工问题得解决
邓州市穰原专业社引领发展的优质水果——晚秋黄梨,因为适应本区域种植,产量高品质好,面积在五六年间发展壮大到数千亩,年挂果量超千万斤。销售困难使种植积极性受挫。如果政府能够在该产品产地深加工上进行引导和扶持,例如生产梨饮料、果酒、果醋等产品,不仅解决了产品滞销导致的腐烂问题,更能拉长产业链条,促进就业,增加税收,三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