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尚钊.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重逻辑[J].粮食问题研究,2025,(01):32-36.
 [J].SAMSON,2025,(01):32-36.
点击复制

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重逻辑(/HTML)
分享到:

粮食问题研究[ISSN:1003-2576/CN:51-1058/F]

卷:
期数:
2025年01期
页码:
32-36
栏目:
新质生产力
出版日期:
2025-01-30

文章信息/Info

作者:
杨尚钊
贵阳人文科技学院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三重逻辑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在粮食产业中的应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维度,探讨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历史逻辑部分回顾了农具发展和耕作制度演变,揭示技术进步是推动粮食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理论逻辑阐述了新质生产力在粮食产业中的应用,强调通过技术创新驱动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实现粮食产业全链条升级。实践逻辑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包括新技术应用与传统粮食产业融合存在的障碍;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面临的困难;人才短缺与人口老龄化、粮食增产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针对这些挑战,文章提出了促进新技术与传统农业融合、推进标准化与规模化生产协调发展、培养新型农业人才、促进生态保护与产量提升协调发展等解决路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新华社.第一观察|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EB/OL].(2023-09-12)[2024-03-27].

[2]钱毅.提升“七个能力”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J].中国粮食经济,2022,(04):12-14.

[3]北京青年报.农业农村部部长:我国去年粮食总产量达13908亿斤[EB/OL](2023-03-05)[2024-03-27].

[4]刘旭.中国作物栽培历史的阶段划分和传统农业形成与发展[J].中国农史,2012,31(02):3-16.

[5]赵洁, 连东奇, 吴启凡.论“农具变迁”中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J].创新科技,2013,(11):106.

[6]于法稳,新时代农业绿色发展动因、核心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18,(05):19-34.

[7]侯冠宇, 张震宇, 董劭伟.新质生产力赋能东北农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关键问题与现实路径[J].湖南社会科学,2024,(01):69-76.

[8]王菲, 孙淑惠, 刘天军.数字经济发展推进了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吗——来自黄河流域地级市的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23,(09):122-143.

[9]杨庆媛, 陈展图, 信桂新, 曾黎.中国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当前轮作休耕制度的思考[J].西部论坛,2018,28(02):1-8.

[10]蒋春姬, 于海秋, 赵姝丽, 赵新华, 王婧, 王晓光.中国耕作制度历史演变与未来发展趋势[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3):335-341.

[11]李立军.中国耕作制度近50年演变规律及未来20年发展趋势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

[12]张林, 蒲清平.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理论创新与价值意蕴[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9(06):137-148.

[13]陆杰华, 孙杨.中国农村老龄健康:特征、成因与应对方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1(02):49-67.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王青年,王琴,曾位强.对新形势下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粮食问题研究,2017,(04):12.
[2]李梅.浅谈大力实施“互联网+”战略,实现粮食产业转型升级[J].粮食问题研究,2017,(04):34.
[3]唐黎标.浅谈我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现状与推进建议[J].粮食问题研究,2017,(04):41.
 [J].SAMSON,2017,(01):41.
[4]汪文忠.全球背景下中国粮食贸易和安全问题探讨[J].粮食问题研究,2018,(02):28.
[5]陈江,李光萍.做好泸县粮产业经济的对策思考[J].粮食问题研究,2018,(06):21.
 [J].SAMSON,2018,(01):21.
[6]杨伯平.关于推进遂宁市直粮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粮食问题研究,2019,(04):19.
 [J].SAMSON,2019,(01):19.
[7]丁声俊.中国“粮业”大变与加强“粮安”大保障的研究——上篇[J].粮食问题研究,2021,(01):4.
[8]丁声俊.中国“粮业”大变与加强“粮安”大保障的研究[J].粮食问题研究,2021,(02):4.
[9]杨帅.发挥农民合作社积极作用 深入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粮食问题研究,2021,(02):21.
 [J].SAMSON,2021,(01):21.
[10]朱坤林 刘依依.河南省粮食产业“双循环”发展路径研究[J].粮食问题研究,2022,(01):23.
 [J].SAMSON,2022,(01):23.
[11]曾智杰.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我国粮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研究[J].粮食问题研究,2025,(01):27.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5-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