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  2021年05期 39-45   出版日期:2021-09-30   ISSN:1003-2576   CN:51-1058/F
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思想述论



  引

  当前,我国耕地损耗、土地污染问题持续存在,粮食安全基础受到威胁;种粮比较收益低,农民种粮意愿不强 积极性不高;粮食产量持续保持高位运行困难重重,价格上升空间与成本下降空间双重缺失;补贴上限和资源环境红线双重瓶颈长期存在;全球粮食市场持续低迷,国际粮价波动明显;粮食供求结构性失衡日益显著,产需缺口不断加大,进口持续大幅增加。因此,整体而言,中国粮食安全处于一种“紧平衡”状态,基础并不牢固、形势不容过分乐观。基于粮食安全的历史和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这一战略思想对确保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极为关键、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和基石

  民以食为天,食足则天下安、食危则天下乱。一个国家一旦出现粮食危机,势必影响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进而引发国家的政治和社会危机,在国际交往中也往往授人以柄而处处被动。众所周知,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对粮食有着巨大的需求,十几亿庞大的人口每年消费 占世界人口消费总量二成的粮食,而且,粮食消费增长的趋势尚未停止。虽然 近年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但各种生产要素已趋极限,高位持续稳定增长几乎不可能了,因此,“紧平衡”是今后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态势。鉴于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以及我国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长远眼 看待粮食问题。只要粮食不出大的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庞大人口的国家来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成功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然而 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农业形势好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麻痹松懈、安全意识淡化。对此,我们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和忧患意识,绷紧安全之弦,决不能因为连年丰收而对农业有丝毫忽视、懈怠和放松。

  粮食安全出现问题就会受制于人,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试图依赖他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无疑是缘木求鱼、靠不住的。中国人的饭碗必须 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而且里面装的应该主要是中国粮食,这样心中才能不慌,行动才有自由。粮食基本自给是一个国家奠定大国地位的基石。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和欧盟等大国无一另外皆是粮食强国。我们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绝不能让粮食问题成为我们的短板。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在粮食安全问题上要做到不侥幸、不折腾。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不能寄希望于国际市场,国际粮食市场不能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企图依靠国际市场买饭吃、讨饭吃,既不现实也不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必须立足国内,依靠自身,才能掌控主动权。我们必须依靠自身、立足中国的大地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绝不能买饭吃,更不能拿着中国的碗去讨饭吃。当然,我们提出立足自身、依靠自身解决吃饭问题,并不意味着不可以适当进口一些国内紧缺的农产品,立足自身与适当进口二者并不矛盾,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立足自身与适当进口二者的主次地位不一样,前者是主、后者为辅,立足国内为主,这一点是必须明确和 坚定 不移的国家战略。

  二、确保粮食安全必须保证粮食生产后继有人

  当前我国的现实是,农民 从事粮食生 意愿 降低 ,许多宝贵的耕地被无情地撂荒 芳草萋萋;不少地方,老人和妇女成了粮 种植 的主力军。面对十几亿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谁来种地”已赫然摆在了我们面前。 农业 科技 发展 相对 缓慢 ,粮食价格波动也常常使粮农预期受益遭遇风险,加之生产成本的上升、外出城镇务工收入更高又导致种粮比较收益的降低,因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太愿意种粮了。因此,要想有人愿意种粮,就必须想方设法保障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的利益、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农民勤劳而现实,淳朴又理性。农民是否愿意从事粮食生产、愿意生产多少粮食,关键看种粮收益如何。如果种粮能获得比较好的收益,农民还是愿意种粮的。所以,要强化利益导向,绝不能让农民因种粮而吃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粮食生产的效率能够增加农民种粮的收益。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大力提倡并积极引导农民向走质量兴农之路,生产出高质量的“四化”(即绿色化、特色化、优质化、品牌化)粮食产品;另一方面, 要大力提倡和积极引导农民走规模化生产之路,通过搞规模化经营提升生产效率和收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规模适度,重点支持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要让农民成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中央各项支农、利农、惠农政策措施,以增强农民种粮意愿和调动其种粮积极性。要提升小农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扶持小农户拓展增收空间,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储政策,对农民余粮做到应收尽收,确保农民不致出现“卖粮”困难,积极稳妥改革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以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继续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适当提高价格水平,确保种粮农民的收益,保护其积极性。

  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粮食生产主体要大力发展、扶持、鼓励和培育。为此,国家新增补贴要向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多产粮的农民补贴也多。为实现地有人耕、粮有人种,还要加快构建一支有技术、懂经营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20 0 5 党的 十六 五中全会 已经提出, 有关部门 深入 研究 抓紧制定专门规划和切实可行的具体政策,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农业后继有人。”为建设一支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要建立健全专门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以吸引年轻人务农,为确保粮食安全供稳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和保障。

  粮食主产区是一个国家粮食生产的主力和核心,是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因此,粮食主产区的偏好和选择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因而国家要尽力保护粮食主产区抓粮积极性。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不高、农业对 经济发展 贡献 相对 不大 ,这些原因导致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意愿不如原来强烈,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改弦易张,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模式,主要产业非农化、粮食生产兼业化、农田工业化、农民市民化,如此一来从根基和根本上动摇了粮食安全。因此,调动粮食主产区种粮积极性必须处理好利益平衡问题,确保主产区相对利益,加强政府的支持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增强粮食主产区发展经济和增加财政收入能力,实现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和经济实力增强有机统一、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齐头并进。”为此,要尽快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体系,研究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具体办法,新增粮食补贴要向主产区集中,切实做到让主产区种粮有积极性。对于粮食生产的补贴,要改进和完善政策的精准性、导向性,粮食生产的补贴办法和方式也需调整和完善,实现激励性和公平性相统一。

  三、确保粮食安全必须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粮食安全之根本在耕地,没有耕地,粮食生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耕地作为一种资源的宝贵性主要体现是它直接关联着人们的吃饭大事,这是就一般而言的;就特殊性而言,耕地 保障 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就更突出了。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 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任何闪失。虽然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其实,比较而言,我国的耕地毫无优势可言。不但广袤的国土中可耕地所占比重不高,可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先天不足,人均耕地面积就更低了;而且更让人不乐观的是,我国有限的耕地还面临着数量减少和质量变差的风险和担忧。因此,新时代确保粮食安全,必须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落实“藏粮于地”战略。

  必须保护好我国现有的耕地,18亿亩耕地“红线”绝不能突破,必须守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耕地要像保护文物那样来做,甚至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来做。”保护耕地,各级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切实履行好这项职责,要立军令状,没有一点讨价还价的余地! 农村土地流转,要依法、规范、有序推进,要有利于粮食生产,流转土地,耕地的性质不能变,决不允许将流转后的耕地搞非农建设。 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是我国耕地最基本的现状。因此,将最优质、最精华、生产能力最好的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资源、集聚力量实行特殊保护,实现“四定”(即定量、定质、定位、定责)保护,划准、管住、建好、守牢 15.46亿亩 永久基本农田 ;对违法违规擅自改变农地用途的行为要严厉整治。一些农民可以从事非农产业,农民还可以市民化,但有限的耕地不能非农化、工业化。一旦有限的耕地非农化了,粮食生产就会出问题,粮食安全就难以保障。

  耕地“红线”应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指数量上的 二是指质量上的。所以,保护耕地其实也是指两个方面:一是从数量上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通过严防死守确保数量不减少;二是采取一切措施,确保现有耕地质量不下降。鉴于耕地占补平衡中出现的“狸猫换太子”的虚假行为和“以次充好”自欺欺人乱象。习近平总书记给予尖锐批评:“搞占补平衡不能把好地都占了,用劣地、坡地、生地来滥竽充数,最终账面上是平衡了,但耕地质量是大大亏空了。这不是自欺欺人吗?!”为此,必须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强对耕地占补平衡行为和过程的监管,坚决防止耕地占补平衡中出现的补充质量不到位问题,坚决防止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的现象。2015年,根据中央要求,农业部出台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这一行动方案的主旨是,坚持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并重的保护和提升原则,方案强调各级政府在落实保护耕地数量的基础上,以后要更加重视耕地质量的提升,落实“质量红线”和质量保护的硬性要求。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地方的耕地开发利用强度过大,一些地方地力严重透支,水土流失,地下水严重超采、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加重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为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要有序实现耕地修养生息,利用国内外市场粮食供给相对宽裕的时机,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实行耕地轮作轮休制度,对休耕地区的农民给予必要的粮食或现金补助。耕地轮作休耕情况复杂,可以先重点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区试点。强化土壤污染管控、修复和治理工作,切实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严格保护耕地质量。此外,还要强化耕地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力度,优化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