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  2018年04期 26-29   出版日期:2018-07-30   ISSN:1003-2576   CN:51-1058/F
浅议我国粮食生产的变迁与生产区域的形成


  一、我国粮食生产的历史变迁

  我国粮食作物在历史上作为主要食粮的地位多次变化,并且主要产地也不断变迁。战国前以黍稷为主,后以黍、麦为主,再后又以稻、麦为主。 “五谷”的形成相沿了几千年,在食粮供应中所处的地理位置因区域而异。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长期短的粟、黍等作物,在北方干旱地区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栽培植物之一的“粟”,又叫谷子,去壳之后称小米,《齐民要术》中记载了粟的86个品种。质量上等的粟称为“粱”,意为“好粟”。小米因有黄、淡黄、青等各种颜色,故按颜色称为黄粱、青粱、白粱,故有“一枕黄粱”和“黄粱美梦”的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菽”所具有的“保岁易为”特性被人们发现,也与粟一样成为当时不可或缺的食粮。与此同时,人们发现小麦可以在晚秋和早春种植,能很好地解决食粮青黄不接的局面,加之石圆磨的发明和使用,使小麦的食用形式从粒食发展到面食,极大提高了小麦的适口性,因此小麦受到普遍重视,从而发展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唐宋以前,我国北方的人口多于南方。唐宋以后,由于南方地区雨量充沛,适合水稻种植,水稻生产促进了南方人口的增长,水稻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也日益提高。在明末的《天工开物》记载有:“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而来、牟、黍、稷居什三。”说明在当时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水稻占绝对优势,其他粮食作物,如大、小麦、黍、稷等,退居次要地位。大豆虽然退出了主粮供应,但豆腐的发明体现了中国人巧妙利用植物蛋白的智慧。大麻更多的作用是用其纤维。一些作物退出食粮,而另一些作物又加入到食粮的行列。明代,玉米、甘薯、马铃薯相继传入中国,并成为我国现代重要的糧食作物。可以说,每一种作物的栽培史,就是农耕文明史的重要一章。 [1]

  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大国,初期的农耕文化就是粟作文化和稻作文化。如今, “粟”所代表的旱作文化已被麦、豆、薯所取代。我国粮食在唐宋时期就出现过商品化的态势,唐朝中叶以后,南方政治安定,广修水利,占据了土地、光热水气的有利条件使得水稻的产量大大增加,成为全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每年均有大量南方稻米输往首都和北方地区。然而,“自给自足”的观念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根深蒂固,直至今天仍然有着深刻影响。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中,市场需求的商品化对农作物种类及产地变迁的影响微乎其微。

  随着种植技术的发展进步,食粮作物的产量也不断增长,最具典型性的就是水稻和玉米。汉代以前,我国农业生产区主要局限于黄河流域一带,由于水资源条件差水稻种植不多。东汉以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逐渐开发,水稻在全国食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元代以后,从国外先后引进了玉米、甘薯和花生三种旱地作物,都因适种性广、产量高而得到大发展,逐渐成为重要粮食作物。特别是玉米比较适宜北方的自然条件,加之清朝中叶以后,人口增加很快,玉米适口性好,因而成为一种廉价的食物逐渐取代了原来的旱地作物。大豆是我国东北的原生植物,其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无机氮,而增加和保持土壤肥力。在原来休闲的土地中种大豆,实行禾、豆轮作,可恢复地力。 [2] 当时中原地区的农业耕作正由休闲制向连作制转变,需要寻求养地的新途径。大豆的出现刚好适应了这种需求,由此大豆引入中原,极大地促进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使中原的农业生产以及食物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

  “抗灾、保收、救荒年”也是农民选择粮食作物的重要因素。我国古代先民居住在黄河流域,经常由于水、旱、风、雹、霜及病虫害对作物危害造成饥荒。于是必然要注意到作物的抗灾性能,往往选择能抗灾、保收的作物,尽量避免或减小损失。如小麦在夏初成熟,而一般谷物都是春种秋收,此时正值青黄不接,正好可以实行轮作,接续民食,还可减少闹饥荒的机会。我国著名的农书《农政全书》就着眼于救荒、高产作物,如在“甘薯十三胜”中,甘薯就作为“风雨不能侵损”、“凶岁不能灾”、“虫蝗无所奈何”的作物。芋也是有名的救荒食物。生长期短、耐旱的荞麦,春、夏、秋都可以种,遇到别的作物受灾的情况,可以补种一茬荞麦,而免于一无所获。为了“保收”,像稷等比较低产的作物,也没有被淘汰。
  
  传统农业极少以市场交换为目的,作物种植除了取得衣食的资料外,还需要考虑其他作用。比如高粱,籽实是酿制白酒的原料;秸秆又是河防工程上修筑堤防必不可少的材料,可作建材、织箔编席、编筐、夹篱笆、搭瓜棚豆架、充作饲料和燃料;穗梢可作扫帚;叶子可以织席子,织蓑衣,编草帽,作燃料。张骞出使西域引进的牧草,还可用作绿肥以培养土地肥力。在引进甘蔗和甜菜之前,用大麦制糖以做甜食,名曰“饴”。引进棉花之后,棉花提供的纤维在质量上和数量上胜过大麻,由此棉花取代了大麻,成为人们衣着的主要原料,这在我国农业种植史,以及社会发展史上是一个大变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