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  2016年05期 4-16   出版日期:2016-10-30   ISSN:1003-2576   CN:51-1058/F
发展中大国的粮食安全策论


2014年被称为我国的“改革元年”。当年11月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了总体部署,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六大方面十五个领域的330多项重大改革。尤其,党中央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5年6月初,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指出,对改革要“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在举国奋力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的新时代,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些重大战略布局和论断,为进一步深化粮改、加强粮食安全、尤其是为加强粮食可持续安全能力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民为帮本,食为政首”。古往今来,保障粮食安全都是治国理政、改善民生的要举。当代许多国家,把保障粮食安全纳入宪法,保障人人都有享受合理粮食消费、保障基本生存的权利。自上世纪70年度中叶FAO首次提出“粮食安全”的命题以来,国际粮农组织和专家学者也从不同视角提出粮食安全的新概念。它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延伸,从世界到国家、再到家庭粮食安全.从数量到质量、再到粮食消费安全。到2001年,在德国波恩举行的世界粮食安全大会又提出了粮食可持续安全的概念。在进入深化改革的新时代,粮食安全、尤其是粮食可持续安全,对于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处于发展中的东方大国,确保粮食可持续安全,是一个需要“警钟长鸣”的永恒课题。然而,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国内看,既有高枕无忧的“盲目乐观”情绪,也有无法做到基本自给的“悲观主义”叹息,还有“粮食安全虚无论”的奇谈。从国外看,既有渲染“中国粮食危机”的吓人论调,又有臆造 “中国粮食威胁论”的无稽之谈。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认识我国当前和中长期粮食安全形势,以及怎样确保一个东方大国的可持续粮食安全,需要站在历史的高度进行深入探讨。本文以“五大新发展理念”为“魂”;以“20字”新战略为“纲;以“粮安工程”为“目”;以“新常态”为“据”,对我国粮食可持续安全这个大课题进行新思考、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