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7年国内小麦市场概况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小麦播种面积3.60亿亩,比上年减少299万亩,下降0.8%;全国小麦产量2595亿斤,增产19亿斤,增长0.7%。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度农业部小麦质量检测结果好于往年;4%的样品达到优质强筋小麦标准,10%的样品达到中强筋标准要求,31%的样品达到中筋小麦的要求。2017年国内小麦产量增质量升使得麦市年度内供需格局呈现宽松态势,由于2017年产小麦托市收购数量仍处于高位,小麦政策性库存数量不断增加,结构性矛盾阶段性仍凸显。消费结构升级使得国内制粉需求延续萎缩态势,而小麦与玉米价差处于高位使得饲用小麦替代需求大幅下降;政策性粮源虽库存数量高企,但因质量差且价格高,市场有效供给能力明显受到制约。在国内食品质量要求较为严格以及下游产品“量价”不给力的情况下,面企小麦采购质量、数量以及成本控制较为严格,2017年国内麦市行情走势进一步反映流通市场供需格局,阶段性市场行情走势明显,区域间麦价价差缩窄制约跨区域流通,麦价整体呈现“北高南低”格局。 据统计,2017年 国家临储小麦拍卖市场累计投放粮源数量12236.6982万吨,实际成交量911.6939万吨,平均成交率7.45%,周度成交均价2281-2522元/吨;相比之下, 2016年 国家临储小麦拍卖市场累计投放粮源数量10130.9661万吨,实际成交量418.2709万吨,平均成交率4.13%,周度成交均价2338-2535元/吨。 据统计,2017年 产跨省移库 的 2012年 产 小麦投放量1970.7829万吨,实际成交量94.9587万吨,平均成交率4.82%,周度成交均价2298-2423元/吨。
二、2018年国内小麦市场展望
(一) 小麦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国内的小麦生产不再只是重产量,而是逐步朝着产量、品质并重的方向转变,区域布局更加集中。2017年2月5日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稳定小麦生产,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重点发展优质强筋弱筋小麦;在地理位置上,一号文件指出要科学合理划定小麦粮食生产功能区;在产品品质上,一号文件表示要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据农业部农情调度,2017年国内秋冬播作物面积稳定、结构优化,预计冬小麦面积较上年稳中略减,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面积比例达到30%。 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专家会商分析,预计2018年小麦主要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9.0亿亩次;其中病害4.8亿亩次、虫害4.2亿亩次;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麦区偏重流行风险高,条锈病在黄淮南部、江汉平原、西南和西北部分麦区发病程度重,麦蚜在华北大部和黄淮北部麦区大发生,白粉病和纹枯病在高产麦区发生普遍。
(二) 2018年国内主产区托市收购仍将启动,小麦托市收购价仍将下调
2017年10月27日,国内主产区小麦最低收购价在连续保持4年不变后下调3分/斤至1.15元/斤,预计2018年国内主产区小麦托市收购政策仍将启动,托市收购量或将下降,未来国内主产区小麦托市收购价仍将面临下调。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价格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围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口粮绝对安全,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稳定政策框架,增强政策灵活性和弹性,分品种施策,分步骤实施,逐步分离政策性收储“保增收”功能,激发市场活力,同步建立完善相应的补贴机制和配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