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粮食生产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当前,我国粮食问题逐渐凸显,粮食生产结构失衡、库存积压、价格下行、粮食农民收入下降等,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程度,同时粮食市场化改革也迈出了步伐。本文以四川省资阳市为例,对农发行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粮食信贷工作进行思考。
一、农发行信贷支持资阳粮食产业的历史探索
资阳市位于四川盆地中部,辖雁江区、安岳县和乐至县,常住人口254万人,是 四川 省粮食主产区、经济作物重点产区和全国商品粮基地,粮食播种面积常年保持在520万亩左右,粮食作物主要有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产量常年保持在160万吨左右。2016年,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4.9万公顷,比上年下降0.9%;粮食总产量达162.7万吨,增长0.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422元,比上年增长9.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358元,比上年增长9.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4%。
(一)农发行支持资阳粮食产业的发展历程
1.组建起步阶段(1996年至1998年3月)。 为切实加强对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解决收购给农民打“白条” 等 问题,保护农民 切身 利益,促进农业特别是粮、棉、油生产的稳定发展和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的多样性要求,农发行于1996年12月在资阳设立支行,主要履行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的基本职责。粮油信贷工作按照“保收购、防挪用、促扭亏”的总体要求开展。1996-1997年,农发行向资阳累计投放粮油贷款7.46亿元。截至1997年末,农发行在资阳粮油贷款余额2.59亿元,较成立初增加0.37亿元,其中粮油购销贷款2.16亿元,较成立初增加0.14亿元。
2.收购资金封闭管理阶段(1998年3月至2004年6月)。 为了解决收购企业严重挤占、挪用收购资金的问题,适应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重点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需要,1998年3月,国务院做出了调整农发行业务范围的决策,将农业开发、扶贫等专项贷款以及粮、棉企业加工和附营业务贷款划转有关商业银行。农发行演变成为专司粮棉油收购信贷资金供应和管理工作,主要办理粮棉油收购贷款、储备贷款、调销贷款等业务的农业政策性银行。1998-2004年,农发行累计向资阳地区投放粮油贷款12.81亿元。截至2004年末,农发行在资阳粮油贷款余额2.46亿元,较成立初增加0.24亿元,首次出现粮食政策性财务挂账贷款60万元。
3.多方位、宽领域支农阶段(2004年7月至2014年)。 2004年7月7日,国务院第57次常务会议对农发行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农发行业务范围逐步拓展,将传统贷款业务的支持对象由国有粮棉油购销企业扩大到各种所有制的粮棉油购销企业。农发行资阳市支行于2008年1月升格为二级分行,管辖简阳、安岳、乐至三个支行,内设营业室,负责经营原资阳市支行的业务。2005年至2014年,农发行累计向资阳投放粮油贷款42.75亿元。截至2014年末,该行粮油贷款余额27.12亿元,较分行成立初增加了14.07亿元,贷款规模翻了一番多,粮食政策性财务挂账贷款达3.79亿元。另外,2008年、2010年、2013年至今,国家先后启动了中籼稻托市收购工作,农发行于2008年发放首笔粮食最低收购价贷款63万元,2016年末贷款达8.3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