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目前,作为典型丘陵粮食生产大县的武胜县,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已经过大半,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大为减少,农业人口城镇化进入中后期,农村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摸清辖区粮食生产、产后干燥、储藏、销售等农业生产及购销经营中面临的新问题,切实有效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探讨如何建立适应后、农业人口城镇化后期的农业产业模式,笔者实地走访部分村社粮食生产一线,对农户粮食种植和产后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详细了解非城镇郊区的农业人口情况,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情况,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粮食种植投劳、投资成本、销售赢利情况,与农户及村社干部进行了广泛的交谈、查明现状、讨论问题、商量对策、分析发展趋势。
一、基本情况
由于城镇郊区农村多半能就近就业或经商,不具代表性。作者调查了武胜县非城镇郊区的赛马镇水口村
2社、真静乡观滩村1社、烈面镇大鱼塘村1社 3个村社。对其户籍人口、旱地面积、稻田面积、当前人口及从事农业生产户数、人口、劳动力状况和种植品种、种植方式、种植成本、种植收益、产后情况等进行详细了解。
赛马镇水口村
2社户籍有农户31户、人口142人,旱地75亩、稻田73亩。现居农户有12户,39人,73亩稻田基本种完,75亩旱地只种65%,其余35%属于高坡地基本被撂荒。3户农户种得较多一点,59岁的张进成老两口种水稻11亩,年收获水稻6000斤;65岁的张玉志老两口种水稻10亩,年收获水稻5500斤;70岁的杨玉珍老两口种水稻8亩,年收获水稻4500斤。生产的稻谷大部分作为商品粮销售,小部分自己消费。其余9户也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在家带着孙子,一般都是种2-4亩水稻,年收获水稻1000-2000斤,主要是自己食用,剩余部分作为商品粮销售。每户农户均种有2-3亩旱地,种玉米、油菜籽、红苕、蔬菜,用于自己食用或作为畜禽饲料。
真静乡观滩村
1社户籍有农户26户、人口101人,旱地33亩、稻田63亩。现居农户有8户,24人,61亩稻田基本种完,33亩旱地只种75%,其余25%高坡贫瘠地被撂荒。其中有3户农户种得较多,57岁的潘文虎种水稻12亩,年收获水稻7000斤;65岁的刘兰英老两口种水稻10亩,年收获水稻5500斤;67岁的刘大才老两口种水稻8亩,年收获水稻4500斤。生产的稻谷主要用于销售。其他农户也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在家带着孙子,与赛马镇水口村2社小规模生产农户一样主要是自己食用或作为畜禽饲料。
烈面镇大鱼塘村1社户籍有农户42户、人口145人,旱地45亩、稻田67亩。现居农户有9户,29人,67亩稻田基本种完,43亩旱地只种70%,其余30%高坡贫瘠地已被撂荒。其中有3户农户种得较多,64岁的姚祖付老两口种水稻15亩,年收获水稻8500斤;65岁的姚本国老两口种水稻11亩,年收获水稻6000斤;64岁的孙德民老两口种水稻7亩,年收获水稻3500斤。生产的稻谷主要用于销售。其他6户农户也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与以上两社农户一样,在家带着孙子,种植的粮油主要自己食用或作为畜禽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