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 “国之大者”。解决好粮食问题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国家大局的重要基础。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130亿斤,这是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首次迈上1.4万亿斤的新台阶。尽管粮食连年丰收,但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体系仍面临一 些 问题和挑战。 鉴于此,本文在对全链条节粮减损的基本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梳理数字技术赋能全链条节粮减损的价值与困境,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路径。
一、全链条节粮减损的基本内涵
全链条节粮减损 是指从粮食生产到消费的整个链条中,通过综合施策、技术革新与管理优化,系统性地减少粮食在各环节中的损失与浪费,以提升粮食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实施全链条节粮减损,关键在于构建一套覆盖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各环节的综合性减损体系。
在生产环节,需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如精准农业、智能农机等,以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精度 。同时,加强田间管理,优化种植结构,提高作物抗逆性,也是减少生产环节粮食损失的有效途径。在储存环节,应改善储存条件,采用科学的储存技术和方法,如气调储粮、低温储粮等,以延长粮食的保质期,减少储存过程中的损耗。 在运输环节,应优化物流体系,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抛撒和遗漏,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损耗。在加工环节,应提倡适度加工,避免过度加工造成的资源浪费,同时加强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提高粮食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
二、数字技术赋能全链条节粮减损的重要价值
(一)技术革新驱动精准农业,减少生产环节损失
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入,为传统农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契机。通过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集成应用,精准农业得以实现作物种植的精细化管理。这些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养分状况及气候变化,为农户提供精准的播种、施肥、灌溉及病虫害防治策略,从而 提高作物生长的效率和质量。智能农机装备的广泛应用,如无人驾驶播种机、精准施肥机等,进一步提升了作业精度,减少了因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等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这种技术革新不仅 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损耗,还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为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字技术赋能精准农业还体现在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可追溯与智能化管理上。通过构建农业大数据平台,可以整合土地、气候、作物生长周期等多维度信息,形成完整的农业生产数据链。这一数据链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使得农户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生产计划,避免盲目种植导致的资源浪费。同时,智能化管理系统能够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等潜在风险,有效减少了因灾害造成的损失。更为重要的是,数字技术还促进了农业知识的普及和传播,使得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理念能够迅速传递到广大农户手中,提升了整个农业产业链的科技水平和节粮减损能力。
(二)智能仓储保障粮食安全,降低仓储环节损耗
传统仓储管理往往面临温湿度控制不精确、虫害防治不及时、粮食质量监测不全面等诸多挑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粮食在储存过程中发生变质、霉变、虫害等损耗。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智能仓储系统应运而生,为粮食储存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通过集成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智能仓储能够实时监测仓库内的环境参数,精准调控温湿度,有效抑制虫害滋生,从而大幅度延长粮食的保质期。同时,智能仓储系统还能对粮食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质量问题,确保粮食在储存过程中的品质稳定。这种精细化的管理方式不仅显著降低了储存环节的损耗率,还提高了粮食的储存安全和品质,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数字技术赋能智能仓储还实现了粮食储存管理的智能化和高效化。智能仓储系统能够自动记录粮食的入库、出库、盘点等信息,形成完整的粮食流转数据链,为粮食管理提供了准确、及时的数据支持。 此外,智能仓储系统还能与粮食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形成粮食全链条的数字化管理体系。这种全链条的数字化管理既能够提高粮食储存的效率,还可以促进粮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进一步降低粮食在整个链条中的损耗。
(三)数字化物流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运输环节浪费
传统物流 面临信息不对称、运输路径不合理、车辆空驶率高等问题,导致运输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成本增加。而数字化物流通过集成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能够实时获取并分析运输需求、路况信息、车辆状态等多维度数据,从而精准匹配供需,规划出最优运输路径。这不仅减少了运输时间和距离,降低了燃油消耗和碳排放,还有效避免了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车辆空驶和货物积压, 减少了运输环节的浪费。同时,数字化物流还增强了物流过程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使 粮食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情况得以实时监控和及时干预,进一步 减少了因管理不善或信息滞后导致的损耗。
数字化物流还促进了物流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实现了物流网络的高效运转。通过数字化平台,不同物流主体可以共享运输资源、仓储设施和信息数据,形成了协同化的物流生态系统。这种协同模式能够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物流成本,还能增强物流系统的灵活性和韧性,能够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在粮食运输中,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快速调整运输计划和路线,确保粮食能够及时、安全地送达目的地,减少因物流中断或延误导致的粮食损失。
(四)智慧加工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减少加工环节损耗
数字技术的引入,为粮食资源的高效利用开辟了新路径。通过集成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及物联网技术等先进手段,加工过程得以实现精细化管理与智能化控制。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加工精度与效率,还 减少了传统加工方式中因操作不当、设备落后等因素导致的原料损耗。智慧加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生产线上的各项指标,如水分含量、粒度分布等,确保加工参数始终处于最优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粮食的营养价值,提高出品率。
智慧加工在减少加工环节损耗方面的贡献,还体现在对副产物及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上。传统加工模式下,副产物往往被视为无用之物而被丢弃,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对环境产生负担。数字技术赋能下的智慧加工,通过深度挖掘副产物的潜在价值,利用生物技术、化学转化等手段,将其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如饲料、肥料、生物能源等,实现了从 “废弃物”到“资源”的 转变 。这种循环经济的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加工过程中的损耗率,促进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整个产业链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