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地方储备粮是地方政府维护粮食市场秩序和价格稳定,确保社会安定的
“压舱石”,一般都由地方国有粮食承储企业承担,地方储备粮轮换业务也是各地方国有粮食承储企业赖以生存的主要业务
。准确科学地选择适合地方储备粮轮换模式,关乎地方国有粮食承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地方粮食安全。当前,地方储备粮轮换面临市场环境复杂、政策导向多变等诸多挑战,如何优化轮换模式、提高轮换效率、增加承储企业经济和安全效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总结和探索。
一、当前地方储备粮常见轮换模式
传统的地方储备粮轮换模式主要是依据政府储备计划进行,轮换时间、数量及品种等均由政府统一规定,具有计划经济的痕迹,这种模式下,企业缺乏自主权,轮换效率较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也
容
易导致库存粮食积压或短缺等问题。随着我国粮食产业的不断发展,经过粮食从业人员长期不懈摸索,当前地方储备粮的轮换模式可谓形式多样,常见的可分为四大类:
自主购销模式
、
合作购销模式、共同购销模式、混合购销模式
。
(一)自主购销模式
自主
购销
模式
指地方国有承储企业
直接面向市场,不受任何其他合作方干预和约束,在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下,自行
按照粮食市场规律
开展
经营的交易模式。一般都由承储企业
自行组织购销经营活动。
1.
自主
购销
模式
从
收购环节
可
分为
门市
部
收购
和
竞价
采购
。
门市部收购
指地方承储企业依据国家有关收购政策规定,根据市场行情,制定收购质价标准,通过各种途径公开对外发出收购通知,在企业门市现场
面
向种粮农民或者种粮大户,直接敞开收购达到国家标准和要求的粮食。
竞价采购
指承储企业通过电子交易平台发布采购质价公告,以招标的方式,让卖家在公开竞争的环境中争夺粮食的出售权,进行竞价,最终以出价最低的卖家获得买家的采购权。
2.
自主购销模式从
销售环节
可
分为
现货
销售和
预订
销售
。
现货销售
指取得主管部门的轮换批复后,承储企业将现有符合轮换条件的地方储备粮通过交易平台进行竞价销售,是实物交付与货款结算同时进行的一种销货形式。
预定销售
指买卖双方事先签订合同或协议,将所需轮换的地方储备粮提前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段,在明确销售价格、数量、质量等前提下进行意向销售的销售模式。
(二)合作购销模式
合作
购销
模式
是指承储企业与粮食生产者、销售者、加工者等主体之间,通过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进行粮食购销活动的一种经营方式
,
可分为
购销一体
、
购销双向模式
。
1.购销一体模式。
此种模式也叫
“包进包出”模式,
是储备企业通过交易平台从供货方采购一定数量的粮食,在未来的时间点将这批粮食销售给供货方,
实现同一数量、同一批次的地方储备粮先采购(轮入)和后销售(轮出)。
2.购销双向模式。
此种模式也叫
“双向锁定”,
指承储企业在一次交易中同时完成粮食的销售和采购两个环节,实现等量或近似等量的粮食品种进出库。
购销双向又可分为
先出后进
和
先进后出
模式。
先出后进模式
指承储企业将同一数量、不同批次的地方储备
粮先轮出后轮入
(
销售陈粮采购新粮
)模式。
先进后出模式
与
先出后进模式相反,
企业将一次线上交易实现同一数量、不同批次的地方储备粮先采购(轮入新粮)和后销售(轮出陈粮)的轮换模式。
(三)共同购销模式
共同
购销
模式
是指
承储企业将一批次粮食提前意向性销售给相关企业或者粮商,意向销售合同内明确出库时间,明确地方政府是粮权主体,明确若出现政府调用征集,合同无责任取消执行。待到该批粮食达到轮换销售时间节点,储备企业在线上对该批粮食进行公开销售,销售底价为意向合同价,意向企业需参加交易参与竞拍,底价由意向企业提供,若底价成交双方完成交割。若溢价成交,则储备企业与原意向企业按照意向销售合同内约定的获利分成模式共享该批粮所获利润。
(四)
混合购销模式
除了以上三种轮换模式以外,也有承储企业在探索混合(捆绑式)购销模式,也就是根据当时粮食市场行情、储备粮数量质量以及企业经营需要,分批、综合使用以上各类模式,来轮换地方储备粮,以便
提前锁定本年度的粮源采购渠道,有效降低收购成本,提升轮换效益。
二、地方储备粮常见轮换膜式的特点和优劣
尽管当前地方储备粮轮换模式多样,
但是纵观各种轮换模式,都各有千秋各具特点,
需要地方粮食承储企业全面认识,科学理解,以便作出谨慎、明智的选择。
(一)自主购销模式
符合市场运行规律,
有利于承储企业主动改善生产经营,主动适应市场需要,更好地抢抓市场机遇。
1.门市收购。
适用于粮食主产区,面向的客户是散户、种粮大户及小型贸易商。企业可以较好地把控粮食质量,并根据市场需求和行情变化灵活调整收购策略,实现经营效益的最大化,同时方便粮农就近售粮,减少
“卖粮难”现象,尤其是种粮大户的粮食品种普遍纯度高、质量优,有利于实现优收优储。缺点是收购笔数较多,时间长,工作繁琐,企业职工工作量大,也增加了收购的部分成本。
2.竞价采购。
比较适用于粮食主销区,尤其是苏南等地区
,因粮源较少,储备粮实行地方政府财政兜底政策,承储企业只需要完成储备粮轮入即可。
竞价采购的最大特点就是价格灵活,它根据市场供需状况来确定粮食价格,这样既能保证价格的公平性,又能合理反映市场价值,同时能锁定粮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储备粮的轮入任务;可以有效避免暗箱操作
等
行为,为买卖双方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供应商参与,有助于提高粮食质量和经营效益;买方能够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获得所需粮食,从而降低采购成本。缺点是粮价容易受市场供需变化的影响,出现较大的波动,可能会给农民和粮食企业带来收益上的不稳定;对于一些小型农户或粮食企业来说,他们可能缺乏足够的市场信息和竞价经验,从而在竞价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由于市场的复杂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
监管部门很难有效防止市场操纵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如果储存的粮食品质与竞价交易时承诺的品质不符,
容易在交易后出现商务纠纷。
3.现货销售。
现货销售犹如一把双刃剑,具有即时性和便利性等优点,而且
与粮食期货或其他衍生品相比,
价格相对稳定,降低了客户的采购风险,容易吸引采购商,也
为采购者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和
多样性选择;缺点是
尽管现货销售价格波动相对较小,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尤其是可能导致采购商在购买后面临价格下跌的风险等。
4.预定销售。
预定销售在明确出库时间的同时,需要在交易公告中明确粮权主体是地方政府所有,出库时间以政府批复报告为准,若出现政府调用征集,合同将无责任取消执行。预销售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提前明确本年或者来年利润值,规避一定风险。问题是在结算方式上如何合理化,溢价成交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此外,主管部门认不认可这种模式,且算不算擅自动用储备粮,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二)合作购销模式
合作购销具有合作形式多样、分布地域广泛、产业链延伸、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等特点,可以优化粮食流通环节,提高粮食供应链的效率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各方互利共赢。通过合作,可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粮食流通的速度和质量;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可以确保粮食的供应和质量;合作模式的推广,可以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可以推动粮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从交易的本质来说合作购销属于一种投机行为,是对未来粮食涨跌的意见分歧所产生的不同决策。
1.购销一体模式。
这种
模式一般非财政托底企业使用较多。一旦采购
合同成交,销售合同同时成交,利润体现在进出库价差上,规避了一定的跌价风险,
提前锁定本年度的粮源采购渠道、
明确来年的利润;缺点是溢价低,部分成交的购销一体模式中采购资金的利息足以抵扣轮换差价(尽管利息一般都由财政提供),甚至有些承储企业倒贴费用来促成合同成交,其次,当第二年的粮食跌价幅度跌破保证金额度,存在毁约风险的可能,而且采购价的达成存在许多不确定性,甚至猫腻和腐败,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2.购销双向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一次交易锁定购销两端的数量和价格,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交易效率。通过双向交易,承储企业可以提前锁定粮源采购和销售渠道,确保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销售的可靠性。优点是陈粮轮出价格高减少了当年的亏损,但同时新粮轮入的价格也高,有寅吃卯粮之嫌,经营风险大,不利于承储企业的后续经营发展,一旦遇到较好的市场机遇,也只好将利润拱手相让给合作方,不利于本企业抢抓机遇和获得更多效益,同样有猫腻和腐败的风险。承储企业需要根据库存轮换规模合理使用,不宜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