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5年中央 一 号文件 将 “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置于首要位置,凸显出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与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始终受到高度重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将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任务,提出“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观,并明确确立“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 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必须肩负的政治责任。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粮食安全的 “压舱石”, 其粮食产业的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供给能力,也对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稳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了解东北地区粮食产业发展情况,对于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至关重要。
一、 东北粮食产业发展现状剖析
(一)产业规模与生产能力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拥有广袤的耕地资源,粮食种植面积大且稳定增长。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 , 2024年东北地区粮食播种面积达到 3 119 . 6 1 万 公顷 ,占全国粮食播种总面积的 26.1%。其中,黑龙江省的粮食播种面积达到 14 7 5 .4 0 万 公顷 ,吉林省为 5 85 .3 8 万 公顷 ,辽宁省为 3 5 7 . 7 5 万 公顷 ,内蒙古自治区为 7 0 1. 18 万 公顷 。从种植面积 增长情况来看,自 2012年以来,东北地区粮食播种面积总体保持增长,12年间增长了约0.94亿亩,年均增长率约为2.1%。
在粮食产量方面,东北地区的表现同样亮眼。 2024年,东北地区粮食总产量高达18868.5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6.7%。其中,黑龙江省粮食产量高达8001.7万吨,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吉林省粮食产量为5853.8万吨;辽宁省粮食产量为3577.5万吨;内蒙古自治区粮食产量为7011.8万吨。在过去几十年间,东北地区粮食产量实现了大幅增长。以黑龙江省为例,2012年粮食产量为5761.5万吨,到2024年增长至8001.7,增长了近38.9%。
(二)产业发展的优势
1.土地肥沃。 黑土地是地球上珍贵的土壤资源,具有黑色或暗黑色的腐殖质层,是一种土壤肥沃,适合农业种植的优质土地 [2] 。东北地区黑土地面积广阔,根据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数据,东北地区黑土地总面积达到土地总面积 10 9 万平方千米,其中耕地 18 5 3. 33 万 公顷 。据东北地理所研究发现 [3] ,东北黑土区有机质含量大于 30 g/kg的耕地面积占比高达68.31%,这种高肥力的土壤能够为农作物提供丰富的养分,从而提高粮食的产量和品质。黑龙江省黑土地上种植的水稻,米粒饱满,口感软糯,香气浓郁,在市场上备受青睐。黑龙江的五常大米更是市场中的 “明星”产品,以其独特的品质,成为了高端大米的代表。吉林省的玉米,颗粒饱满,淀粉含量高,是优质的饲料原料和工业原料。肥沃的黑土地不仅是东北地区粮食产业发展的天然优势,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使得东北地区能够在粮食生产上具备强大的竞争力。
2.机械化水平高。 黑龙江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99.07%,稳居全国首位。2024年,全省植保无人机保有量和无人机航化作业面积均位于全国首位,其中植保无人机3.3万架,无人机航化作业面积 340 0 万 公顷 以上 。吉林省和辽宁省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也不断提高,各类农业机械在农村地区广泛应用,从耕地、播种到收割、运输,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为粮食产业的规模化、高效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政策支持力度强。 国家高度重视东北地区粮食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在粮食补贴方面,实施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多项补贴政策,直接降低了农民粮食种植成本,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2024年,黑龙江省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每亩补贴标准为75.61元,惠及全省1000多万农户。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加大了对东北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优化了农田的灌溉水源的调配和输送、完善了排水设施,提升了农田应对洪涝灾害的排涝能力。2024年,东北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和资金投入创历史新高。辽宁省完成建设 2 1 .0 7 万 公顷 ,占永久基本农田比重达到 61%,提高4个百分点。吉林省计划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20 万 公顷 。黑龙江省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 6 9. 33 万 公顷 。在粮食收储政策方面,实施了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时收储政策,稳定了粮食市场价格,保障了农民的利益。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东北地区粮食产业的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了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东北粮食产业 面临的问题
(一)黑土地退化
气候变化是黑土地退化的原因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黑土地区年均温度普遍升高,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增强,这导致了土壤中的腐殖质分解过度,腐殖质积累量逐渐减少。此外,东北黑土区典型的地貌是漫川漫岗,坡缓且长,同时黑土地表层基质多为团粒结构,而底层基质质地常黏重,这种性质差异致使表层黑土在风力侵蚀和流水冲刷下极易被剥蚀。这些因素共同导致黑土积累量受到影响,进而引起黑土地退化。另一方面,人类过度开发在 一定 程度上加快了黑土退化。《东北黑土地白皮书( 2020)》显示,高强度的农业开发作业也是导致黑土地退化的原因之一。人类大面积开垦黑土用于耕作, 破坏了原生植被和自然地理环境, 使 黑土形成更为困难。 过度开垦、 深耕等破坏土壤结构的耕作方式,使得黑土层 变得更加 脆弱, 更容易 受到 水流 与 风沙 的 侵蚀 , 进而 导致 土层 不断 变 薄 。黑土地退化使得农作物生长环境恶化,粮食产量和质量受到 影响, 给东北地区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从科技投入来看,东北地区粮食产业的研发投入相对较低。与发达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在农业科研经费、科研设备购置等方面的投入存在明显差距。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发达的省份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占比较高且呈进一步增长态势,而东北地区其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较小且近年来相关支出还表现出减弱态势 [5] 。此外投入不足,可能导致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发能力受限,难以开展前沿性、关键性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东北地区也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部分 农业科研成果未能有效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一方面,科研成果与实际生产需求不一致,科研人员在开展研究时,其研究内容大多数不会考虑粮食生产和加工企业的实际需求,而是考虑研究如何能够产出与课题相符合,这导致一些科研成果很难在实际中应用。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和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使得企业和农民难以获取和应用最新的科研成果。科技创新人才短缺也是东北地区粮食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产业集群难以形成
东北地区粮食加工产业整体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较低,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大多数企业以初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较弱。例如在大米加工领域,许多企业只是生产普通大米,没有对大米进行深加工生产米制品等产品附加值高的产品。据中国粮食加工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东北地区粮食加工企业的平均产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60% 。产业上下游之间发展的协同性不足,粮食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之间难以产生有效的沟通与合作,产业链条较短,未能充分发挥产业协同效应,导致粮食产业的经济效益较低,农民从粮食生产中获得的收入也相对较少。东北地区粮食产业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尚处于初级阶段,整体融合程度较低。在产业融合方面,虽然出现了一些 “企业+农户”和“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但这些模式大多通过订单形式进行合作,在市场价格产生较大波动时,双方 容 易出现违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