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意味着不仅要实现农业的 “现代化”,还需将农业产业做“大”。在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视阈下探讨大产业概念时,“大”的含义远不止于空间规模的扩展,如建立现代化的“大企业”“大工厂”“大基地”等,该术语还涵盖了更深层次的内涵,涉及农业功能的多元化、产业链的延伸、价值链的增值以及经营体系的优化等多个维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搞经济,搞大农业,都需要多一些战略眼光,从时间上看得远一些,从空间上看得宽一些 。现代化大产业既是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关键支撑,又是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判断和战略考量,是党在领导新时代 “三农”工作中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当前,四川在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进程中,如何积极探索和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已成为适应新形势、满足新要求的重要课题。
一、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科学内涵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是保障粮食安全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食物消费多元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福建工作时就提出,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 。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是对粮食安全、食物安全内涵外延的不断深化和拓展,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提升食物供给韧性指明了方向。
(一)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是对粮食安全观的进一步深化与理论拓展
相较于粮食安全观,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涵盖范围更广、生产方式更综合、发展视野更开阔、保障理念更可持续。其拓宽了粮食安全的范畴,除谷物外,还涵盖蔬菜、水果、畜禽和水产品等,形成全面的食物系统观念;提倡综合运用多元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依赖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产量;具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强调参与和优化全球食物供应链;更注重食物供应的长期可持续性,强调数量安全的同时,也关注食物质量和生态安全。
(二)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具有资源利用高效化、生态保护优先化、科技创新驱动化、市场供应稳定化的特征。强调整合和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以促进食物生产的多元化发展;推广生态种植养殖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研发新品种、新技术,探索新的生产模式;通过拓展食物来源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增强农产品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
(三)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是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重要指引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要求加强产业融合拓展,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推动农业延长产业链,包括产前的农资供应、产中的技能培训和资金供给,以及产后的烘干储藏和加工等环节,提升农产品价值。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立体农业,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塑造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优化流通渠道,提升流通效率 , 发展电子商务,拓宽销售渠道。
(四)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能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强调农业的多元化和立体化,丰富食物种类,满足多样化饮食需求。注重提升膳食质量,提高营养健康水平, 推动国民膳食结构从简单的 “有食物、能吃饱”向“多样 、 健康 、 绿色 ”转变。 注重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还承载着丰富的农耕文化内涵,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注重保护和传承传统农耕文化,在了解农业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同时,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二、 现代 化 大农业与传统 小 农业的区别
从涵盖领域来看,传统小农业主要集中在种植和养殖领域,通常较为单一,与其他产业关联度较低,基本处于自给自足或简单的农产品销售阶段;现代化大农业在传统小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特别注重与其他产业融合,贯穿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旅游、环保等多个领域。
参与主体方面,传统小农业主要以农民家庭成员为主,凭借传统经验和简单技能进行农业生产,一般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缺乏专业技能和知识;现代化大农业需要包括技术、管理、营销等各类专业人才,能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生产场所方面,传统小农业生产场所较为分散,小农户的耕地可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布局,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现代化大农业通常具有集中连片、设施完备的大规模生产基地,注重生产场所的规划和布局,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较高。
生产模式方面,传统小农业主要依赖人力、畜力,生产过程较为粗放,缺乏科学的管理和技术支持,生产缺乏标准,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现代化大农业的生产模式更加专业、智能,往往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智能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严格的质量标准和生产流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价值功能方面,传统小农业经济功能相对较弱,以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求为主,收入水平较低,生态功能有限,对社会的影响力较小;现代化大农业经济功能强大,通过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实现高产量、高附加值,具有生态功能,更加注重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社会功能突出,可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三、四川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的现实考量
近年来,四川农业发展取得突出成就, “天府粮仓”不断充盈,稳产保供能力持续增强,农产品加工能力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扩大,现代生产要素不断集聚,农业科技支撑力持续加强,但要把四川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也还面临不少问题和短板。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智慧农业应用不足
四川 省 多丘陵山地,中低产田土占耕地面积的 70%以上 , 在 7800余万亩耕地中 ( 1 亩 ≈ 0. 66 7 公顷 ) ,坡度大于 6度占比超过七成,“一平二坡七分山”的地形特征 制约了 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利灌溉设施基础薄弱,农业机械化领域短板明显。 202 4 年四川全省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仅 5 9. 5 7 %,这一数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相较于北京、上海等地,四川智慧农业在顶层设计、发展基础、人才体系等方面 相对 滞后。智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如在农业物联网监测点建设方面,在农田气象、耕地质量、土壤墒情等关键指标的监测上存在 一定 的差距。部分地区数字农业建设项目大屏展示多,实际应用少。
(二)产业发展多聚焦在生产环节, 三产融合深度待提高
当前,传统农业在四川仍居主导地位,对有限耕地的依赖较为严重,而对林地、草地、水域等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产业发展大多集中在种植、养殖等生产环节,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发展存在短平快、同质化、层次低、布局不合理、融合发展不充分等问题。 产业间的融合程度尚待提高,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亦显不足, 产品附加值提升有限;多数休闲农业仍停留在农家乐、采摘等初级阶段,缺乏对农业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整合。主体间协同合作不足,经营主体各自为政的情况较多,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联合体或合作联盟,难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三)农产品加工与产品开发 相对 滞后, 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
在农产品生产方面,四川大部分农产品以鲜销为主,如茶叶、中药材 70%以上作为初级原料产品出售,极大地制约了四川农业生产效益的提升。 截至 20 24 年 , 四川农产品初加工率仅 6 9 %, 农产品 加工 产值 与 农业 总产值 比 为 2 .4 ∶ 1 , 低于 全国 平均 水平 。四川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达 5923家,与农业大省山东、河南相比,分别仅占其26.0%、59.3%。在品牌建设方面,四川现有农业品牌1000余个,但知名度高、市场认可度高、溢价率高的“三高”名品较少 。 四川晚熟柑橘和生猪养殖在全国范围内均居首位,然而,尚未孕育出如 “褚橙”“双汇”这般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