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  2017年02期 41-43   出版日期:2017-03-30   ISSN:1003-2576   CN:51-1058/F
新常态下我国粮食批发市场实现转型升级的途径探析


  经济新常态是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质是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中高速增长阶段。从结构层面看,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变化,不断实现优化升级。作为粮食调控的重要载体和粮食流通的重要场所,我国的粮食批发市场起源于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粮食流通市场化的逐步推进,粮食批发市场抓住有利机遇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特别是2006年以来,粮食批发市场承担了国家政策性粮食的销售任务,通过销售国家政策性粮食,稳定了粮食市场价格,理顺了粮食流通秩序,粮食批发市场的调控管理功能进一步凸显,得到政府和企业的认可。但是,在粮食批发市场大步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新形势、新常态下的粮食批发市场实现跨越发展,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艰巨。

一、粮食批发市场存在问题

(一)业务单一、政策依赖性强,主营业务不稳定

  粮食批发市场应具有交易结算、调控管理、价格发现、信息共享、降低信用风险、综合服务等多种功能。但在实际经营中,粮食批发市场的主营业务为组织政策性粮食交易,并形成了对政策性粮食交易的依赖状态。尤其在近几年政策性粮交易大起大落,极不稳定。虽然在2016年国家有关部门加大“去库存”力度,成交量创下了新高,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政策性粮食竞价交易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作为粮油产品交易的第三方,粮食批发市场的业务单一,盈利途径单一,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优势,主动参与粮油市场购销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另外由于缺乏相应的增值服务,除政策性业务外,对客户的吸引力相对较弱。

(二)缺乏法律、政策上的支持,批发市场协调能力不强

  粮食交易数量大、利润薄、标准化程度低的特点,注定了交割过程中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协调。一般而言,交易的参与主体越多,协调越难。2016年超期储存粮食成交1300多万吨,成交金额突破200亿元。交易总体顺利,但也常有问题发生。由于超期储存粮食主要是11年至13年的陈粮,质量相对较差,再加上投放市场时间集中,这就造成承储库出库压力增大。而有些地区洪涝灾害频发,出库期恰逢汛期给出库造成一定困难。协调处理商务纠纷缺乏有效的手段和依据在处理纠纷中处于被动局面。

(三)粮食批发市场之间联动性不强,交易不活跃

  我国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区域性、差异性和互补性等特点使得粮食流通经常大量的跨地区乃至全国性的流动,这就为粮食批发市场在组织大宗交易、疏导流通渠道、实现产销衔接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为各粮食批发市场开展合作提供了业务基础。但由于多年来开展政策性粮食交易,其业务范围和服务对象基本局限在本行政区域,服务意识和水平也亟待提高。因此粮食批发市场对促进粮食流通、组织省际间、跨区域粮食贸易的观念、认识不断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