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受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粮食生产规模较小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增产不增收,导致种粮积极性下降。许多农民放弃了粮食生产,有的改种经济作物,有的甚至让土地抛荒,这将会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因此提高农民种粮收入十分必要。
一、提高农民种粮收入的必要性
(一)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虽然连年增长,但粮食价格长期低位徘徊,农民种粮收入不高,大量的农民外出打工,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越来越少,这将对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我国政府一直将粮食自给率95%作为粮食安全的目标,但到2014年底,这一数字已跌破了90%。主要原因是我国粮食产量虽然连年增长,但由于食品工业、饲料业的迅速发展,导致粮食需求大于供给。因此,要保证粮食安全,必须增加粮食产量,要提高粮食产量,必须增加农民种粮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1]
(二)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
? 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9892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2.75:1。农民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45.2%,家庭经营占人均纯收入的42.6%,其他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12.2%。农民种田收入低于打工收入,农民种田收入低,主要原因是种粮价格低,现在农民种植苗木、蔬菜和瓜果等经济作物的收入,是种植粮食收入的三倍以上。因此,许多农民选择种植一些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放弃粮食生产。一些地方政府也从发展本地经济出发,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许多地方的粮田都改成了菜地、果园。因此,提高农民种粮收入,不仅可以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而且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三)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根测算,2015年全国水稻的平均市场收购价为每斤1.35元,比2014年的1.38元/斤价格有所降低,再加上种植成本增加,扣除化肥、农药、种子、人工等费用后的纯收益,年均每亩不到300元,比2014的310元有一定下降。2014年小麦的收购价格是每斤1.18元,2015实际收购价为每斤1.00元。由此测算去掉各种成本后的每亩纯收益不足100元,明显低于2014年。粮食价格的下降,极大击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因此,只有采取措施,提高农民种粮收入,才能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