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补贴作为政策工具,是保障粮食安全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抓手。
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条件下,
进一步优化农业补贴政策,稳定粮食种植比较效益,确保粮食生产能力和提升种粮农民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学者主要研究了我国农业补贴的制度变迁与政策转型
,
分析了四川、江苏等地农业补贴政策实施问题和解决路径
,对于北京农业补贴政策的结构和执行效果等研究
较少
。本文在调研基础上,梳理了北京粮食生产相关的补贴政策体系建设现状,
介绍了各类补贴政策要点,对比分析了北京与上海生产者补贴政策差别,针对粮食补贴政策实施
过程
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进一步完善北京粮食补贴政策提供借鉴。
一、
北京农业补贴政策体系现状
(
一
)
农业补贴政策要求
近年来,北京扎实推进
“藏粮于地
”“
藏粮于技
”战略,不断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2020年9月,北京市
下达粮食、蔬菜生产年度目标,确定
“粮食稳定在2019年水平、蔬菜恢复到2018年水平”
的
目标,全面开展常态化调度和工作督导。
《
2020年加强粮食和蔬菜生产督导工作方案》
提出,落实和完善粮食扶持政策
;
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制定本区耕地地力保护实施方案,按时发放补贴资金;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快补贴申请的审核和补贴资金兑付;除中央、市级财政资金外,安排区级财政资金支持粮食生产。
2021年《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提出:“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健全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目标、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的农业补贴政策,提高资金配置效率”。2023年北京市《关于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各项制度”。从财政预算支出水平看,2018
—
2022年
,北京市
农林水预算支出从
576.04亿元降低到462.79亿元,减少了
19.67
%
;
农林水预算支出占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
7.71%降低到6.20%,且低于全国农林水预算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的水平。
(
二
)农业补贴政策结构
粮食相关补贴可划分为生产者补贴和一般性服务支持补贴两大类。其中,生产者补贴主要是指支持对象为实际生产者
,
通过直接资金发放或减免农业税等方式,直接为农民带来经济实惠
,
政策资金比较稳定,
各年度变化不大。一般性服务
补贴
对象是为农业提供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
为种植户提供服务或实物,也称专项补贴政策,政策资金不
稳定,各年度根据规划和实际需求情况确定。这些补贴项目
涉及
农业生产全过程,部分专项有中央引导资金,省市配套资金;部分专项为市区两级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制定政策。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粮食种植相关的各类补贴政策有
15项
,包括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最低收购价
5项生产者直接补贴政策
。
2021年
北京市实施了
小麦
良种更新工程,小麦
良种覆盖率
达到了
100%。2022年
实施了
玉米良种
更新工程,
补贴面积
81.5万亩
(
1亩≈0.067公顷
)
,
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
2.6亿元;2023年
资金增加到
3.1亿元
,
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受益户数
2276户
,
补贴机具
3689台套。北京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6.08%,提前实现2025年规划目标,小麦机械化率达到99.67%,玉米机械化率达到95.47%,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99%,基本实现全量化利用。最低收购价政策与北京市种粮户关系不大,
主要是因为
北京商品粮几乎都是外埠粮商收购,部分优质粮食与普通粮食收购价一致。
二、
北京
农业
补贴政策
面临的问题
(
一
)农业补贴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
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以来,
农业补贴政策转为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新导向。北京市农业补贴政策绿色高质量发展导向尚有差距。一是一般性服务项目占比
较
多,生产者直接补贴项目占比
较
少。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粮食种植相关的各类补贴政策有
15项,其中,服务性项目补贴政策有10项,需要具有资质社会化服务主体为农户提供服务或实物。北京市级政策良种更换补贴、有机肥补贴、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为市级政策,其余均为国家政策,有4个项目有市级配套资金。从产业链角度看,对于粮食生产环节补贴多,缺少对于粮食仓储烘干条件建设、特色品牌建设等产后环节的补贴。二是补贴政策目标指向性不明确。北京市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程度较高。如,顺义区土地流转率60%、延庆区土地流转率62.65%。北京本地粮食种植户不多,大多数是从镇政府联营公司流转土地的外地大户。这些外地种粮大户虽然承担了很多种粮任务,但无法享受到北京地区技术服务、农业补贴等政策。自2020年起,北京市农民家庭经营净收入在可支配收入中占比下降到6%以下,本地农民收入对农业生产经营的依赖程度
较
低,农户不愿意增加农业生产投入,政策性补贴对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有限。调研显示,
补贴金额对种植大户的影响较大,
对
种植规模较小的农户
影响不大。
补贴政策目标没有根据农业生产实际进行调整,由补贴农民收入转向补贴产业发展。三是补贴政策的绩效跟踪评估不足。如
,耕地地力补贴政策,未对种植规模进行限制,所有种植户均可享受。普惠制的补贴政策效果很难评估,小农户把补贴作为收入一部分,对于生产发展引导作用有限。由于有机肥见效慢,部分种植户担心土地租期不稳,有流转风险,在有机肥补贴政策支持下,即使
1/4有机肥购买成本,种植户也不愿意
支付
。农户对有机肥采购价格不信任,尽管化肥年年上涨,但价格较为透明,农民倾向于选择见效较快的化肥。
(
二
)
生产者直接补贴引导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关于农业补贴与粮食生产关系的问题,现阶段
部分学者
认为多年来的农业补贴已内化为农民的收入补贴,并不会直接影响农户的粮食种植行为(黄季焜,
2015)。
一是生产者直补对种粮行为引导作用不足。如,耕地地力补贴并不针对种粮农户,只要土地不撂荒都可以领到补贴。补贴政策对于地力没有具体评价标准,更没有将地力提升水平与补贴资金联系起来。种植户所领取的补贴并没有投入到粮食生产环节中,补贴与生产投入脱钩。在劳动力与土地流转背景下,普惠式补贴难以发挥资金的规模效益,还增加了基层的管理成本
。
调研的
148个种植户中,有49.33%受访者不清楚补贴政策导向。良种更换补贴政策执行过程中,种植户所购种子来源于育种公司,
自身难以分辨种子好坏。实际上,即使没有补贴,种植户也会尽量使用良种。二是补贴政策对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考虑不足。
根据中国农资流通协会数据,
2022年我国化肥批发价格综合指数同比上涨263.88点,涨幅8.78%;2021年、2022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政策标准均为10元/亩,2023年补贴标准下调为6元/亩,其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作用有限。三是补贴发放过程中还存在金额少、发放次数多、手续繁琐等问题。调研显示,村集体在春种、夏收、秋收时统计并分三轮发放,流转地需要流转种植双方签字确认。发放补助时间正赶上农忙阶段,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需要分批次去村集体
签字确认领取,费时费力。如果小农户想放弃补贴,也需签自愿放弃确认表。
(
三
)
服务性补贴项目执行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政府投入农业补贴资金的一般服务性项目补贴,涉及物化商品或补贴服务项目。一是物化商品补贴质量控制不严。如,有机肥补贴项目,部分地区补贴项目发放有机肥存在肥料不纯、肥力不足的问题,作物要增产还需搭配化肥。二是补贴服务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存在
“寻租”行为。主要是补贴专项资金分配公开性和透明度不够,导致部分种植主体或企业不算种地账,算补贴项目账,为“寻租”提供了空间。名目繁多的补贴项目,吸引了更多社会化主体参与土地流转的竞争,进而推高地租,使得真正有种地意愿的农户流转和维护土地比较困难。如,顺义区、昌平地区有的土地租金高达1500-1800元/亩,种粮的专业大户流转土地成本增加,面临着失去原有土地风险
。因此,亟需完善补贴项目监管制度,降低对土地流转市场价格干扰,让真正种地农户享受政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