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2年,我国共有10个超大城市,这些城市是区域人口、经济和科教中心,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拉动经济发展和维护全局稳定的 关键 因素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向纵深推进,超大城市人口及资源承载压力日趋加剧,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刚性需求日益增长,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的矛盾不断凸显。 成都 地处 中国 西部 , 大后方 区域优势 明显 , 20 22 年 常驻 人口 2 1 26 .8 万人 , 人均 GDP达到98149元,是四川省及全国水平的1.45倍和1.15倍,是我国典型的超大城市。同时,成都市拥有成都平原及都江堰精华灌区等独特优势,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是重要粮源基地。 成都市 粮食 增产 稳产 的 压力 日益 抬升 , 耕地 减少 , 土地流转 “ 非 粮 化 ” , 农民 种 粮 积极性 走低 等 多 问题 交织 叠加 ,人均粮食占有量与全国相比,差距从 2010年的271千克/人扩大到2022年的375千克/人。因此,迫切需要根据成都实际市情、农情,探索超大城市在粮食安全上的可行路径,为超大城市平衡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成都市粮食安全现状
(一)从生产端看
1.粮食产量下滑,稻谷为主要作物品类。 2010—2015年成都市粮食产量逐年下降,从205.48万吨下降到177.44万吨,2016年简阳市划归为成都市后,粮食产量有所提升,在2017年达到历史最高值231.82万吨,之后略有波动,2022年粮食产量为226.99万吨 。从统计数据看,成都市粮食产量虽然呈上升趋势,但主要是受行政区划及统计口径变化影响。 2022年成都粮食产量剔除简阳市后仅为175.11万吨,较2010年下降了14.78%。作为四川资源禀赋最优的地区,成都粮食产量在四川省的占比从第3位跌至第7位 。从品类结构看,成都市稻谷产量最高,占比稳定在五成以上;小麦产量呈下降趋势, 2010—2022年占比从11.99%下降到7.59%;玉米产量不断抬升,占比从2010年的11.90%上升到2022年的24.57%;豆类及薯类占比相对稳定,豆类占比稳定在4%左右,薯类占比稳定在10%左右。
2.粮食单产稳步提升,单产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2010—2022年,成都市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从305.79千克/亩上升到389.64千克/亩,增长了27.42%,年均增速2.04%,较四川省平均水平高7.61个百分点。 分品类看,成都市稻谷单产从 420.31千克/亩上升到531.24千克/亩,年均增速1.97%;小麦单产增长速度最快,从178.78千克/亩上升到312.87千克/亩,年均增速达到4.77%;玉米单产从342.49千克/亩上升到374.77千克/亩,年均增速0.75%;豆类是唯一单产水平下降的粮食品类,从172.60千克/亩下降到了151.33千克/亩,年均增速-1.09%;薯类单产从270.75千克/亩上升到289.90千克/亩,年均增速0.57%。
3.播面对粮食增产产生负向影响,增产依赖单产提升。 运用 LMDI方法对成都市2010—2022年粮食增产贡献因素进行分析,借鉴已有研究将粮食增产量分解为播种面积扩大导致的增产量和单产提升导致的增产量之和 。鉴于成都市 2016年管辖范围变化,粮食产量及播种面积均发生较大变化,将研究时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0—2015年,第二阶段为2016—2022年。2010—2015年,成都市粮食产量从205.48万吨下降到177.44万吨,下降了28.04万吨,播种面积减少是导致其减产的主要原因。2010—2015年,成都市粮食播种面积从671.96万亩下降到548.60万亩,下降了18.37%,播种面积下降导致粮食产量减产38.76万吨,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138.25%。同期,粮食单产从305.79千克/亩提升到323.44千克/亩,由此促进粮食产量增产10.72万吨,对粮食增产贡献率为38.25%。2016—2022年,成都市粮食产量从230.73万吨下降到226.99万吨。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从766.86万亩下降到582.56万亩,下降了184.30万亩,由此导致粮食产量减产62.91万吨,粮食增产贡献率为-1680.69%。同期,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从300.87千克/亩上升到389.64千克/亩,单产提升引致粮食产量增产59.16万吨,对粮食增产贡献率为1580.69%,粮食单产提升弥补了粮食播种面积减小带来的负向影响,使粮食总产降幅较小。
(二)从消费端看
1.粮食需求增势明显,供需平衡难度增大 。 成都市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的超大城市,对周边地区虹吸效应明显,以占全省 2.9%的土地面积承载了25.3%的人口,2022年城镇化率达到79.9%,分别比全国和四川省高出14.7和21.5个百分点。2010—2022年,成都市粮食产量稳定在200万吨左右,但粮食消费量却从579.31万吨上升到877.07万吨,粮食供需缺口从373.83万吨上升到650.08万吨,对外依存度从64.53%上升到74.12% 。目前,成都市粮食自给率仅还不到 3成,若折算为土地需求量,相当于对外占用了1668.41万亩播种面积,是成都市目前粮食播种面积的2.86倍。
2.粮食需求结构日趋多元化,食物性消费用粮缺口较大 。 2010—2022年,成都市口粮消费量从179.30万吨上升到271.49万吨;饲料用粮量从242.73万吨上升到367.49万吨;工业用粮量从134.98万吨上升到204.36万吨;种子用粮及粮食损耗量从22.29万吨上升到33.75万吨。口粮及饲料用粮两类食物性消费用粮在消费总量中占比较大,二者占比稳定在70%左右。2022年成都市口粮需求量较当年粮食产量高44.47万吨,粮食产量已不能满足口粮需求,粮食安全形势非常严峻 。
二、成都市粮食安全的制约因素
(一)优质耕地资源供给趋减,粮食生产面积不断收窄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成都平原正因有沃野千里才造就了 “天府之国”,但“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性使耕地不同形式的“非农化”“非粮化”发展较快。成都市耕地面积从2010年的638.79万亩下降到2022年的489.99万亩,减少了23.29%,乡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亩,较四川及全国低1.24亩和2.89亩,人地矛盾 突出 。 2010—2022年,成都市粮食播种面积在四川省的占比从7.23%降至6.01%,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也从56.43%降至52.76%,较四川省及全国平均水平低10.44和16.85个百分点。同时,成都市多年来形成的种植模式对化肥、农药依赖度较高,由此造成土壤酸化、板结、有机质下降、理化性状变差和面源污染等诸多问题,优质耕地资源日益紧缺 。
(二)种粮主体积极性不高, “谁来种粮”日益凸显
近年来, “谁来种粮”成为稳定成都市粮食安全亟需解决的重要难题。一是,普通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及工业化向纵深推进,务农和种粮收益已无法满足农户基本生活需求。2010—2022年,成都农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从7129元上升到30931元,增加了23802元,但农业收入却仅从1288元上升到1633元,增加了345元,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18.07%下降到5.28%,农业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占比显著下降。二是,新型种粮主体抗风险能力弱。2021年成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率达到72.3%,各类新型种粮主体已经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力量,但仍面临土地流转、资金受限、自然灾害、新技术推广应用、农机具更新换代、烘干仓储设备不足等 困境, 部分 新型种粮主体还处于艰难发展阶段,抗风险能力较弱 。三是,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能力有待增强。总体而言,成都粮食社会化服务体系还处于发展初期,服务主体能力、服务内容、实施机制、配套政策等还不健全,粮食社会化服务供给环节、质量和区域性失衡现象时有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