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  2024年01期 4-49   出版日期:2024-01-30   ISSN:1003-2576   CN:51-1058/F
浅谈如何践行大食物观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从传统意义的 “粮食观”,到后来的“食物观”,再到现在的“大食物观”( 1 ),这个观念的转变不仅与时俱进,而且也丰富了粮食安全的内涵。大食物观的确立,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开拓了新途径,也为端稳手中的饭碗增添了新砝码。

一、如何科学认识大食物观

大食物观是传统粮食观的延伸,是建立在我国居民食物消费升级的国情之上,跳出 “食物主要来源于耕地”的传统农业思维模式,是传统粮食安全理念的创新版和升级版。

(一)大食物观提出历程

上世纪九十年代,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就 提出了 “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这可以说是“大食物观”理念的雏形,比较好地顺应了当时我国粮食安全新的供需关系;2015年,“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首次被提出;2016年,“树立大食物观”在中央一号文出现,成为当年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2017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作出了“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重要指示;2022年 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进一步提出 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2023年,“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再次成为中央一号文的重要内容。

(二)大食物观提出意义

“大食物观”理念下食物安全是在确保粮食有效供给的同时,既要保障丰富多彩的食物品种,也要确保市场琳琅满目的食物供给,实现多种食物供求平衡。面对农业生产增速减慢,粮食增产潜力有限,未来农产品增产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加上我国食物市场仍面临多种形式的短缺,以及部分居民“营养不良”,导致与膳食相关的疾病发生率不断 上升 ,树立大食物观,有助于构建新时代新型食物安全保障体系, 尤其对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端稳中国人手中饭碗,助力 “健康中国”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同时,践行大食物观还有助于我国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新途径。

(三)大食物观科学内涵

大食物观是顺应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在确保小麦、稻谷等主粮有效供给的同时,保障其他各类食物的科学供给,是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科学应对百年变局加速演化和各种风险挑战的坚实基础,更是我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的具体体现。践行大食物观更是改善我国传统食物消费的有效举措,千百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食物约有八成来自大米、面粉等主粮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这一现象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餐饮已从过去 “吃不到”“吃不饱”向“吃得饱”“吃得好”再向“吃得健康”“吃得科学”升级转变。基于此,树立大食物观顺理成章地成为我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更高质量、更高层次、更可持续端稳国人饭碗的新举措,使粮食安全内涵不断丰富 路径更加清晰 前景更加广阔。

二、如何多渠道拓展大食物资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 “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大食物观的实践要求”。我国国土广阔而肥沃,水域空间丰富而辽阔,这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得天独厚的优质“粮仓”,为拓展大食物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面向丰富森林索食物

森林蕴藏着丰富的食物资源 为我们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食物。我国森林广阔,森林食物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要充分发掘优势,大力发展森林特色产业和特种养殖业。可以不断扩大椰子、橄榄等油料的生产规模,持续拓展食用植物油资源;可以发展林禽、林畜和林蜂等养殖业,持续拓展肉食 资源;可以依托生态工程实施,着力发展柑橘、桃梨和脆李等特色果业,持续拓展水果资源 ……真正让绿色林海成为老百姓的“油瓶子”“果篮子”“菜篮子” ,为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对多元食物的需求打下坚实基础。

(二)面向广袤草原种食物

我国粮食供需虽然稳定,但是仍然处于紧平衡,尤其是饲料粮等短缺矛盾突出,一定程度上还依靠进口来弥补结构性短缺。 2023年中央一号文提出“深入实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建设优质节水高产稳产饲草料生产基地”。在大食物观背景下,树立种饲草就是种粮食理念,利用广袤的草原,加速发展饲草产业,逐步减少牛羊养殖对精饲料的消耗,实现化草为粮的成效;积极改良传统优质饲草,高质量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有效减缓我国饲料用粮短缺压力,减轻进口风险。

(三)面向水面资源养食物

江河湖海是天然的 “蓝色粮仓”,我国水面资源丰富,水产品为我国居民提供了30%左右的优质动物蛋白。通过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可以获得更多的优质食物蛋白资源。沿海省份积极发展近海和深远洋渔业,提高海洋渔业发展数量和质量,提供更多的海洋鱼肉等食物资源;拥有淡水资源的地方,在大力发展淡水养鱼、养鳖、养虾、养蟹等的同时,大力发展菱角、茭白、荸荠等水上植物种植,不断拓展水面食物资源,共同奏响高质量水上田园牧歌。

(四)面向设施农业育食物

发展设施农业是扩大食物资源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解决我国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严重缺乏等不足和难题。设施农业涵盖设施种植、设施养殖和设施食用菌等等,通过设施农业的重新布局,破解在食物生产中传统农业中的污染、土地瓶颈等痛点和弱点,产出更多更优更廉更绿的食物,丰富城乡居民的 “饭碗”和国家“粮仓”。

三、当前践行大食物观存在的难题

大食物观尽管已经 探索了多年 ,但 如何高质量践行大食物观,还存在一系列难题需要解决。

(一)配套政策亟待出台

目前的农业政策体系大多是以小麦、稻谷等主粮为中心构建的,尽管中央一再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但是仍然缺乏大食物观指引下的配套扶持政策,没有对照大食物观的要求目标和规划 ,建立健全科研、大数据等工作机制,各地区、各部门还没有明确提出像粮食安全工作一样的考核指标,实行类似党政同责的要求, 不利于 全方位推动大食物观尽快落实

(二)传统观念亟待更新

践行大食物观,就是要不断拓展大食物资源,将食物获取途径从耕地资源外延到整个国土资源(如森林、草原、水面) 。我国传统观念影响深远, 部分 城乡居民的食物观念 限于狭义的粮食观念,大食物观念亟需树立 在加大主粮生产的同时,注重其他食物的科学生产和有效供应,平时既要注重节约主粮,也要重视其他食物的节约,要全方位开展食物生产和节约运动,时刻树立生产、节约主粮以外的其他食物(比如酒水、菜肴等)理念,并长期赓续下去。

(三)科技短板亟待补长

树立大食物观,还必须依靠科技赋能,科学实施藏粮于技等战略,全面提高 “国之大者”的保驾护航能力。然而,目前我国与大食物资源相关的科研还没有成系统,有关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技术储备相对而言还存在某些弱点,与大食物观有关的超前规划和科学研究亟待强化,尤其在大食物资源监测评价、战略研究和前沿生物技术应用等领域,亟需补长短板、锻造长 ,切实提升食物供应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