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  2023年06期 27-32   出版日期:2023-11-30   ISSN:1003-2576   CN:51-1058/F
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实践样态与战略意义



  粮食安全是 “国之大者”,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日益严峻和我国迈上民族复兴新征程的时代背景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对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新时代 中国 粮食安全的形成 背景

  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粮食安全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粮食安全论述,立足于全球粮食安全所面临的客观形势,回应了我国粮食安全工作的时代关切。

  (一)理论背景 :新时代粮食安全观的理论依据
 
  新时代粮食安全观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粮食安全论述出发 ,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粮食安全思想,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八大以后不断丰富完善形成,其理论逻辑一脉相承。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粮食安全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与安全,他们的诸多著作中涉及粮食安全的论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 “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 ,认为粮食安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 “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 ,认为粮食充足安全是人们获得解放的重要基础。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粮食安全思想。 中华民族是人类农业文明的引领者,纵观历史发展 ,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将粮食作为重要的国家物资,摆在治国安邦的最重要位置。从粮食生产角度,孔子要求统治者“使民以时”,荀子认为圣王之道应该顺天时得地利,做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管子》认为:“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充分重视粮食生产和储备的重要性。

  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后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粮食安全是 国家 总体 安全的 重要内容和基础 ,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 ,提出了 “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为核心战略思想的新时代粮食安全观。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可控,不断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论述对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重要意义 ,是对新时代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力回应。

  (二)国际背景 :全球粮食安全面临的客观形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局势。全球变暖极端天气的频发、突发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国际粮食产业链风险的增加都是全球粮食安全所面临的客观形势。

  1.气候变化为粮食生产带来压力。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农业生产仍无法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自然因素仍然是诱发世界粮食危机的直接原因。全球变暖是不争的事实,气候变化引起的气象灾害频率越来越高 ,降水的区域性和季节性更加不均匀,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给全球粮食生产带来更多的风险和挑战。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专家毛留喜认为,“十四五”时期,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总体弊大于利。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和近几年频繁出现的极端天气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

  2.突发公共事件影响国际粮食贸易。 俄乌冲突等国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对全球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产生消极影响。在生产环节,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限制了劳动力和农资的投入,直接对粮食的生产环节产生了制约;在消费环节,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爆发往往会导致居民收入水平的下降和粮食价格的上涨,削弱了人们的粮食购买和消费能力;在流通环节,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导致国内粮食运输受阻,以及国际贸易中断,阻碍了粮食生产和需求的有效对接,加剧粮食危机爆发的风险。

  3.国际粮食产业链风险持续增加。 面对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以及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的现状,中国粮食进口需求不断扩大,国际粮食产业链的稳定性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国际粮食产业链受到地缘政治、自然灾害和贸易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在中美持续贸易战、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的复杂国际背景下,国际粮食产业链风险持续增加,我国需要提升对进口粮食的自主管控能力,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粮食安全治理,降低国际粮食供给输入性风险,全方位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

  (三)国内背景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现实困境

  从规模和数量上看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但从效率和质量层面来看农业大国与农业强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农业现代 短板突出。大国小农的分散经营格局,生产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餐饮浪费和粮食产后损失都是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现实困境。

  1.大国小农的分散经营格局困境。 中国大国小农的分散经营格局可以追溯到铁犁牛耕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从组织形态和经营模式上再次使得小农成为我国最基本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新时期农业全球化竞争的大环境下,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经营格局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社会和谐稳定起到积极作用,但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制约因素。细碎化的土地 生产经营 ,使得我国粮食生产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小农生产缺乏自我发展能力,大多以短期获利为前提,以提高产量为目标,在农业生产方面科学技术的投入动力不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存在矛盾,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 粮食产品国际竞争力不足。

  2.生产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加速。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 “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 改革开放 40多年来,我国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关系不断调整,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但从现实来看,受到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城乡资源配置的不协调、城乡治理体制的差别化等因素的影响,土地、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更多地呈现出向城市“单向”流动的趋势。城乡发展不平衡使得乡村社会粮食生产潜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3.餐饮浪费和粮食产后损失严重。 粮食安全事关人类生存,节粮减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节约粮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温饱问题得到逐步解决,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餐饮浪费现象开始抬头,“大胃王” “吃播”等不良社会风气扭曲餐饮文化,造成“舌尖上的浪费”。除了餐饮环节的浪费外,在粮食 存储、流通、加工环节也存在着大量的粮食损耗。依靠科技创新、健全监管体系,实现粮食全链条减少损失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保护资源环境和促进公共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