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  2022年06期 22-25   出版日期:2022-11-30   ISSN:1003-2576   CN:51-1058/F
粮食安全视角下河南省粮食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粮食问题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粮食产业发展成效明显,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新形势下,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新冠疫情的反复性、灾难性气候的频发性等给河南省粮食产业带来了诸多挑战,也给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因此,河南省如何实现由粮食资源大省向粮食产业强省转变,实现由 “大粮仓”向“大厨房”转变,不断提升粮食产业发展质量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一、河南省粮食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一是产量稳步提高。河南省粮食产能稳定,粮食产量连续 5年超1300亿斤,如图1所示。其中,河南省2021年 粮食产量达到了 1308.84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9.58%。另外,在播种面积上,常年保持在1067万公顷以上,其中,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达505.3万公顷,为粮食丰产提供了前提。

  二是种植结构不断优化。 2020年,河南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474.161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1073.88万公顷,小麦种植面积较上年有所减少;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400.281万公顷,同比增加6.093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持续增加。

  三是生产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近几年,河南省在农田水利建设、生态绿色生产等方面取得较大提升。分指标来看:相比 1978年,2020年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10463.71万千瓦,增加了十倍多,灌溉面积也由3722.67千公顷增加到5586.93千公顷。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效果显著,化肥施用量、农药以及塑料薄膜使用量自2015年来均有较大降幅。


  (二)粮食收购储备能力明显提升

  粮食收购方面,河南省严格贯彻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因地制宜制定 收购方案,积极发挥政策托底作用 2021年 出台了《河南省 2021年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工作方案》,保障农民的种粮权益。另外, 河南 省内各地价格监测部门及时发布信息,反映市场价格,稳定市场信号。发放专项信用贷款,提供粮食收购资金。全面应用 “一卡通”系统,依据售粮人交粮的实际情况,如实录入数量、水分、杂质、食品安全指标检测数据等内容,方便后期粮食售收储管理。

  巨大的粮食生产能力要求有巨大的粮食仓容能力与之搭配,加之粮食对储存条件的要求较为严格,中央和河南省政府格外重视。面对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问题,新修订的《河南省储备粮管理办法》应运而生,有效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目前,河南省已建立完备高效的粮食储备体系,涵盖省市县三个行政区域和政府企业两个市场主体,标准仓房容量居全国第一,社会储量层级丰富。储备结构方面,不断优化现有品种库存布局,并加入新的粮食品种充实储备库。

  (三)粮食加工品牌规模不断壮大

  为满足人们对粮食的多样化需求,河南省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企业,通过政策倾斜、金融扶持加快粮食加工产业链的完备建设,延伸粮食品牌价值链,保障加工产业供应链。近年来,河南省充分利用本土优质粮油资源,深加工粮食产品,培育壮大三全、思念、白象等一批知名粮油品牌,使得粮油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加。目前 河南 省共拥有 “河南好粮油”产品184个,“中国好粮油”产品36个,产品覆盖面广,极大丰富了人们多样化的粮食需求。另外, 河南 省粮油加工企业规模庞大,达 1700多家。

  (四)粮食消费保障能力自给有余

  河南省粮食消费量常年稳定在 800-900亿斤,而粮食产量维持在千亿斤以上,相比之下有较大剩余,粮食自给能力居全国前列,口粮安全得到全面保障。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河南省年末常住人口为9941万人,稳居全国第三,人均粮食产量、消费量分别为686.6公斤、150.9公斤,均高于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和消费量474公斤、141.2公斤。另外,粮食消费结构方面,饲料和工业用粮比例逐年增加,口粮和种子用粮比例则出现较小幅度的下降。

  二、河南省粮食产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粮食生产要素供给趋紧

  从粮食自身来看,粮食的生产对气候和自然资源的依赖极为重要 未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寒恶劣天气的增加,土壤退化、地下水超采等人为问题的频发,河南省面临的可持续性生产危机将加重。

  从长期看,河南省面临着人口不断增加,人均耕地和水资源占有量不断减少,粮食消费不断增加的紧迫局面。目前,河南省大部分耕地还处于 “待提升”状态。根据河南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河南省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为1077.2万公顷,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505.3万公顷,占比46.9%,距离农业高质量发展仍有一段距离。另外,河南省水资源并不丰富。据河南省水利局数据显示,2020年河南省水资源总量为408.6亿立方米,仅占全国1.3%,人均、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为411.9立方米、253.7立方米,约为全国人均、亩均水平的18.4%、14.1%。农业灌溉设施普及率低、灌溉模式和管理方式落后,进一步制约着农业用水效率的提升。

  从社会经济要素供给来看,随着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及疫情常态化的交叉影响,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人口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很欠缺,对高素质的农业技术管理人员需求大。资本投入与财政支出结构失衡问题依然存在,导致农业基础投资建设不足,严重影响粮食基本生产。

  (二)粮食科技创新支撑不足

  一是良种研发不足。河南省作为粮食主产区,长期以来关注增加粮食产量,对良种研发、培育投入力量不足。二是农业机械研发普及力度不够。首先是未能有效研发适应不同农业生产条件的机械;其次在一些偏远、交通不便 地区, 粮食 种植、收割、运输等环节仍 采用 传统的人力或落后的小机械作业,效率低下且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发生粮食损耗 2019年,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与同时期的其他主产区和主销区粮食大省还存在差距,主产区的产粮大省,如山东省、黑龙江省和江苏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为64.56%、67.1%和69.1%;主销区的粮食消费大省,如广东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8%。

  (三)国际国内粮食流通不畅

  国际国内粮食循环的关键在于流通渠道的通畅。现阶段下,国内粮食市场的稳定受国际粮食资源的影响增强,而河南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基地,受国际粮食资源贸易往来的影响更大。首先,金融危机、政治、地缘冲突、疫情等一系列突发事件给国际粮食资源的生产和流通带来了不确定性。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的频发进一步影响 全球粮食的生产与供给。其次,国际粮食流通效率不高。以日本丸红、三菱为例,在全球布局粮食全产业链,经营粮食生产、收购、流通、加工等方面,通过集团化、专业化运营,大大提高粮食贸易的高效运作。相比较而言,我国的跨国粮企在全球粮食产业链布局方面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最后,国内国际粮食承接不畅。以发达国家为例,粮食运输覆盖陆海空、全天候,作业标准化、机械化程度高,装卸效率高。而中国部分地区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如高标准枢纽港口等,粮食装卸配套设施落后,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程度低,无法有效承接国际粮食资源的流入。

  (四)粮食产出比较收益较低

  一是粮食种植比较收益不高。受疫情和全球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国内油价和化肥价格也不断上涨,小农户从粮食种植中所获收益越来越少,粮食种植积极性下降,不少地区,土地出现撂荒、非粮化和非农化现象。 2019年 河南 省每亩的小麦产值为 977.98元,扣除种子、化肥等成本后,每亩净收益为414.3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人均种粮收入不及1/5。

  二是政策助粮效应减弱。随着粮食收购政策的调整和多种新型经营主体的进入,政策性粮食收购比例将不断下降,市场化收购比例将不断上升,而市场化收购又以价格为导向,不免会出现逐利趋势,损害农户的利益。我国目前有 2亿多小农户, 河南 省有 2000万个,如果在粮食收购旺季价格过度下降,下一周期的粮食生产就难以维持,进而危及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