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完善了中央和地方储备联动配合、互相补充的粮食储备体系,在粮食市场屡次遭遇
“疫情”时,对调整各地粮食余缺、稳定粮食市场都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然而,保障粮食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国粮食安全仍然面临很多风险和挑战,
提高粮食安全系数,减少粮食安全隐患,不能光靠各级政府以及社会责任储备,
还
必须
充分认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点,看清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将粮食安全问题看得更深一点、透一点、全一点、远一点,
努力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做到关键时刻,即使再
仓促被动封城
,仍然能够确保粮食安然无恙。而高质量地藏粮于民,不但可以作为各级储备的补充,减轻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压力、减少国家财政支出、缓解粮食仓容压力,还可以分散化解特殊情况
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升居民对政府的信心、直接避免了
对粮食供应的恐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作出了
“我国是大国,必须具备同大国地位相符的国家储备实力和应急能力”重要指示,因此,
在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
,
要
充分利用藏粮于民这个传统的粮食安全法宝,对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确保构建更高层次粮食安全、更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深远意义。
一、藏粮于民的意义
我国目前粮食库存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为政府储备(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政策性库存(如托市粮)以及企业商品库存(社会责任储备),而民间储备一般不在统计之列。
解放初期,我国粮食储备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储备数量少,但是我们还是艰难地渡过了种种危机,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定的民间粮食储备,
正是这种广泛而深厚的忧患意识和做法,较好地充当了我国粮食安全的特殊
“稳定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粮食安全隐患和危机,
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如果说各级储备粮发挥了
“压舱石”的作用,那么藏粮于民则发挥了“第一道防线”的重要作用。
(一)便于应对突发事件。藏粮于民是备战备荒的初衷,更是应对突发事件的使命。我国人口数量庞大,粮食需求量大,粮食安全潜在危机也大,但是我们可以化劣势为优势,在变局中开新局、抢先机,利用庞大的家庭数,积极鼓励藏粮于民,让每家每户都能储存一定的粮食,一旦遇到灾害
、
粮食减产,或者突发疫情、战争、地震等特殊情况,粮食价格发生波动时,人们至少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恐慌和抢购,甚至还可以互相调剂、互相接济,同时给党和政府开仓放粮赢得宝贵时间。
(二)便于减轻储备压力。高质量地开展藏粮于民,可以有效减轻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压力。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为例,该区
2019年底共有家庭51余万户,如果按照每个家庭正常储备大米的情况下,再多储备10公斤,全区家庭将多储备大米5100多吨,相当于全区现有大米储备量
(以城镇人口和农村需购买成品粮人口每人一周成品粮供应标准)
的
7倍
多,这就意味着地方政府理论上只需要少量储备成品粮,用于救急、应急就可以了,大大减轻地方储备压力。同理,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目前
全国共有家庭户
49416万户
,如果户均再多储备
10公斤成品粮,理论上全国将多储备大米494万多吨。
(三)便于节约财政支出。藏粮于民不仅提高了粮食安全系数,还可以节约地方政府为此承担的巨大财政支出。
以通州区为例,每年每户多储备
10公斤大米,可以节约政府成品粮保管费和贴息资金近400万元(包括保管费、轮换费、利息、损耗等)。以此类推,按照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的家庭数计算,全国内地每年理论上至少可以节约资金32.6亿元。
(四)便于减轻物流压力。一旦遇到突发事件,交通堵塞,正常的物流受阻,
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能安全顺畅运转
,粮食物流成本显著增加
,
尤其对于一些交通欠发达和偏远地区,粮达天下的风险增大。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由于周边传统产粮国限制粮食出口,致使国际粮价出现波动,我国粮食市场也随之发生连锁反应,尽管我国粮食库存充裕,
但
由于当时
各地先后实施严格的交通管控,加上
粮食流通设施不够现代化,粮食物资信息化相对滞后、物流成本上涨、流通效率低下、流通风险增加,使得一边加工企业
原粮无法按需收购,造成原料紧张、开工率明显不足,一边加工好的成品粮也
无法四通八达
,导致国内粮食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
一旦实行藏粮于民,关键时刻这些问题就能得到较好解决,物流压力也将大大减轻。
(五)便于缓解仓容压力。目前我国粮食仓容压力巨大,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种粮大户的不断涌现,粮食连续多年增产,我国一些产粮区仓容严重不足,不同程度出现
“粮满为患”这个甜蜜的烦恼。藏粮于民是缓解仓容压力非常有效的途径,积极鼓励藏粮于民,每家每户都储藏一定的粮食,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缓解各地仓容紧张局面,大大减轻去库存压力。
二、藏粮于民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粮食商品率明显提高,居民家庭储粮规模却
较
小。以江苏省为例,
2019年全省粮食商品粮2635万吨,比上年增加27万吨,其中小麦商品率达84%,稻谷商品率为63.3%,导致一边国家粮食库存不断创出新高,另一边藏粮于民现状明显不容乐观。2021年
11月1日,商务部网站
一则
“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的需要”的提醒,引发了网友过度解读,2日开始,
部分地区
出现了抢购大米风,这充分说明了平时藏粮于民还很不够,居民对藏粮的意识还不很浓。
(一)储备意愿
下降
。藏粮于民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储粮方式,也是确保粮食安全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我国居民家庭,尤其是农村居民家庭一直有储存粮食的习惯和传统。然而,随着居民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并且多年来粮食市场价稳货足,加上家庭粮食
保管难度
较
大,
我国居民家庭藏粮
意愿持续下降,不仅城镇居民家庭存粮很少,即使农村居民也很少储备一定粮食,粮农平时自己吃粮也常常到市场采购
,
不少家庭甚至
“零存粮”,
对于新时期藏粮于民构成新的挑战。
(二)储备数量
较
小。近年来,由于各级政府重视,我国粮食市场供应相对充裕,加上购买方便快捷,居民家庭存粮
减
少。
2012年,原国家粮食局的一项调查显示,储存够7个月口粮的农户仅61%,仅能维持3个月口粮的农户仅占10%,而29%农户相当于“零存粮”,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此现象不但没有得到改观,甚至愈演愈烈,至于城市居民藏粮,更是少得可怜。
(三)储备品种
较
少。现在的居民家庭,除了存有一定的米面油等亟需
成品粮以外,很少存有大豆、蚕豆等杂粮,即使作为主要口粮的小麦和稻谷等原粮,除了稻谷略有储存以外,农户家庭的小麦几乎全部出售,有的为了便于回笼资金,干脆直接在田间一卖了之,即使有库存的也是极少一部分,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留作养殖之需,至于玉米,除了用于养殖,或者收获时价格未达预期短暂储存以外,平时都很少有储存。
(四)储备时间
较
短。
从粮食的口感角度而言,无论是原粮还是成品粮,存的时间越长,口感越不好,营养价值也会受影响,因而我国居民都有吃新粮的习惯。加上
现在炎日天气
增加
,又缺乏专业的储粮技术和装具等,许多家庭
担心
储存的大米、面粉发生霉变和虫蛀等,储存时间一般都很短。为了减少资金占有时间,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学校的食堂和餐饮单位储粮也不多,一般不会超过两个月的食用量,大多都是随吃随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