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粮农组织(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
FAO
)
2011
年估计,到
2050
年世界人口将增长到
98
亿,人类社会需要多生产
70%
以上的粮食。提高粮食产量是应对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的重大策略。
全球每年约有 13 亿吨(价值1万亿美元)的粮食在收获后作业中被损失掉,占粮食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稻米是全球35亿人口的主粮,
FAO
在
2014
年统计的全球稻谷产量
为
472.25
百万吨,
到
2025
年全球对稻谷的需求量
预计达
880
百万吨
[1]
。全球稻谷收获后不同阶段(收获、脱粒、运输和储存)的损失合计 15%
-
16%
[2-3]
,其中在田间损失
2.7%
,而
9%
损失是由于陈旧过时的干燥、研磨方法,以及不合理不科学的仓储、运输及处理技术。粮食收获后损失是由生物因子(昆虫、霉菌、鸟类、螨虫、啮齿动物等)和非生物因子(含水率、温度及湿度等)造成的
,
其中仅因仓储害虫造成的稻谷储存损失被估计是
4%
—
6%
。减少粮食收获后损失,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如增加粮食供应、降低对自然资源的压力、消除饥饿及改善低收入人群的生计。本文概述稻谷仓储害虫的检索特征、综合防治的常规技术及最新技术进展,以期对我国稻谷储存和技术革新有参考意义。
一、
稻谷仓储害虫的检索特征
稻谷仓储害虫属于鞘翅目(甲虫)和鳞翅目(蛾)两个重要的目。相对来说,甲虫对粮食更具破坏性,由于幼虫和成虫都会损害储存的粮食,而飞蛾只有幼虫阶段会破坏粮食。除了导致稻谷数量损失外,它们还会通过尸体、蜕皮、排泄物以及它们的织带污染粮食而降低质量等级,甚至引起储存的粮食产生难闻的气味、颜色和味道。在严重的损害下,粮食变得不适合食用。一些储粮害虫会侵染田间的谷物,如米象和麦蛾。稻谷仓储害虫可分为初级和次级仓储害虫。初级仓储
害虫
是指破坏完整谷粒的昆虫,包括米象、谷蠹、麦蛾、赤拟谷盗及米蛾,其中米象、谷蠹、麦蛾取食谷粒内部,赤拟谷盗和米蛾取食谷粒外部。次级仓储害虫指为害已经破碎和被破坏谷粒的昆虫,包括锯齿谷盗和长角扁谷盗。
(
一
)
米象
属于
鞘翅目象甲科
,也叫稻象鼻虫,在粮粒内部取食。它们体形小,
具有特征性的鼻子和略呈杵状、肘状的触角。它们在谷粒上造成直径
1
-
1.5mm
的不规则孔,掏空谷粒,将谷粒变成粉末
,
成虫对谷粒切钻出圆形孔。它们严重感染粮堆期间会导致粮食发热,被称为
“干发热”。
(
二
)
谷蠹
属于鞘翅目长蠹科,也称为小型粮食蛀虫、连帽粮食蛀虫、稻谷蛀虫甲虫。成虫是棕色至黑色的甲虫
,
头部在其前胸下方偏转程度几乎达到隐藏在其背视图中
,
前胸和鞘翅之间有明显的收缩。它们在谷粒中钻出圆形隧道(
1
毫米),特征性症状是出现蛀屑、籽粒结硬壳及恶臭。在它们严重的侵染下粮堆生热是很常见的。成虫将粮粒变成蛀屑,幼虫吃空粮粒或取食粮粒粉尘或淀粉材料。
(
三
)
麦蛾
属于鳞翅目麦蛾科。麦蛾呈现肮脏的黄褐色,狭窄的尖翅以倾斜的方式完全折叠在背部。它们只侵染稻谷,不能侵染大米或其他谷类产品
,
对稻谷籽粒造成独特的翻板或活门板的圆形孔。只有幼虫会破坏谷粒,而成虫不危害。谷粒被掏空,侵染仅局限于
粮
堆
上部
30
厘米深度。幼虫通过谷粒的裂缝或磨损进入谷粒
,
在谷粒里面取食并且只保持在一个谷粒中。
(
四
)赤拟谷盗
属于鞘翅目拟步甲科。这种甲虫体形呈长方形,扁平,红褐色
,
触角末端有三个较大的部分(棒状)。对稻谷,它们先危害胚或胚芽部分。它们在穿过面粉和其他颗粒状食品时能够建造隧道。它们侵染的重要特征是面粉中存在幼虫、成虫、蜕皮和酸味
,
幼虫以碾碎的产品为食。此外,它们会向粮食介质中释放气态的奎宁,
形成重度侵染情况下易于识别的酸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