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  2022年04期 16-18   出版日期:2022-07-31   ISSN:1003-2576   CN:51-1058/F
河南省城镇化背景下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一、 引言

  河南是我国著名的 粮食主产区,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确保稳定的粮食生产与粮食供给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关键内容,而农耕用地则是粮食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先决条件 。我国已进入 十四五 时期,河南省的城镇化建设还会有进一步发展,可能还会有更多的建设用地 取代农耕用地,进一步加剧土地矛盾 。总之,河南作为我们国家的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对于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和有效供应是河南省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对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 河南省城镇化含义和粮食安全现状分析

  (一) 城镇化的含义
 
  城镇化的过程是经济社会不断变化的一种复杂现象,城镇化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当农村对农产品进行消费和自我满足后,多余部分才会转移到城镇。与此同时,农村过剩的劳动力也会转入城镇,从而为推动城镇化进程助力;第二,农村剩余转移的一大表现是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加快了城镇化进程;第三,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会使资源配置趋于合理,进而促使城镇基础设施更加完备,这是城镇化过程中比较突出的一大特点;第四,用城镇人口数量除以总人口数量可以得出城镇化率,但与此同时,必须要有完备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否则城镇化就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社会也会出现不和谐的现象;第五,城镇化还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人口的流动带来城镇配套设施的发展,从而推进城镇化进程;第六,城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不断地发展变化,以达到动态平衡,推动城镇化进程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第七,城镇化过程会加剧城乡分化现象,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对推进城镇化进程十分有利,这也是新时期城镇化的要求

  (二) 城镇化的现状

  1.城镇化的初始阶段(1949-1960年)

  新中国刚刚成立,国民经济有待恢复和发展。土地革命的推进和一五计划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城镇化的过程,社会工业化进程发展迅猛,对于城镇化进程具有推动作用新中国成立时,河南省的城镇化率仅 6.8%,新中国成立后十年,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达到13.8%,增速十分迅猛

  2.城镇化的波动阶段(1961-1996年)

  这一时期,受社会大背景的影响,河南省的城镇化进程徘徊波动。受 “大跃进”运动的影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也被挫伤,经济发展是这一时期国家各项任务的核心。在此期间,河南省的城镇化率由之前的 13.8%下降到12.3% 。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经济体制丧失活力,河南的城镇化进程也受此影响,十年的时间仅提高了 0.6 %。国家推行改革开放 政策后, 全国各地的经济得到发展, 1990年河南省的城镇化率比1978年增加了1.9% 20世纪90年代初期,河南省的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到1996年,城镇化率已达18.4%。国家在此期间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

  3.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97-2016年)

  20世纪90年代末期和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工业化进程也在加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现象愈加严重,不断向城市转移,极大程度上加速了城镇化进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了要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走富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八大报告又对“新型城镇化”概念进行阐述。河南省早在本世纪初就提出坚持大型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三头并举”的举措。并不断 推动国家住房制度改革并放宽城镇落户政策,对城镇化进程都有着重要促进作用。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在 20年间提高了30%以上

  河南省没有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大城市数量也相对较少。而 Ⅰ型大城市的数量更少,整个河南省仅有郑州 1 个,在城市总数中的占比不到 1%;小城市的数量众多,中Ⅰ型小城市在城市总数中的占比达50%以上。河南是人口大省,但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城区人口很少。以郑州为例,郑州的人口总数为 972 万人,但城区人口不足总人数的一半。各城市之间的人口数量相差巨大,郑州城区人口不到500万,其余地级市中,只有洛阳人口在200万以上,其他仅100 万左右

  三、 河南省城镇化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

  (一) 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1. 城镇化对粮食需求的影响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收入有所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粮食需求总量增加,但人均需求量下降。对粮食作物的直接需求减少,对其他高蛋白、高营养食物的需求增加 ,对精细粮食的需求量增加,而对初步加工的粗粮需求减少。城乡之间的粮食需求差异减少,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关于粮食消费方面的差距不断缩小,粮食消费结构的变化是城乡差距减小的直观表现,在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过程中,城乡之间粮食消费结构的差距也在逐步减小

  2. 城镇化对耕地面积的影响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会造成耕地面积下降。随着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很多农耕用地被侵占,河南省的耕地面积居全国前列,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处于全国中等水平,不足世界水平的一半。我国进入 十四五 时期,对河南省的经济发展来说是巨大的历史转机,城镇化发展水平也将进一步提高,但占用耕地成为了提高城镇化水平而不可避免的措施

  3. 城镇化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劳动力人口的转移是城镇化水平提高的鲜明特征,当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过剩时,会迁往城镇。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比较大,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表明,从 1996 年起,全省的农村人口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2011 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由 2007 年的 3000 万人减少了十分之一以上。另外,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十年前年的 67% 降至 2011 年的 41.8%

  4. 城镇化对粮食生产结构的影响。

  一个地区的发展能力主要通过城镇化水平进行判定, 部分 地区 为了进行城市建设和招商引资,不惜以占用耕地为代价来达到目的,从而减少了高质量的耕地面积。同时,这种做法不利于城乡之间平衡发展,给自我修复能力差的土地带来巨大压力,导致水土流失频繁发生。

  (二) 粮食安全对城镇化的影响

  粮食安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所在。农业剩余是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关键,劳动力剩余、粮食剩余都属于农业剩余的范畴,当农业有剩余,才能将过剩资源投入到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出现过粮食供应不足的状况,对城镇化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整体而言,城镇化进程有对粮食安全有一定影响,但粮食安全在城镇化发展的每个环节都会起到重要作用,虽然这种作用力大小在城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存在差异,但粮食安全问题仍然是影响城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