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  2022年01期 31-37   出版日期:2022-01-25   ISSN:1003-2576   CN:51-1058/F
基于“三调”数据浅析生态退耕对粮食安全的效应



  一、引言

  据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显示,截 目前,我国林地保有面积为42.6 2 亿亩,草地面积为39.6 8 亿亩,湿地面积为3.5 2 亿亩。从“二调”到“三调”期间,生态功能较强的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地类净增加了2.6亿亩,这表明自1999年开始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当前学术界关于生态退耕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在研究内容上,主要强调生态退耕的重要性。一些学者认为粮食的盈余是以生态赤字为代价的,随着耕地的不断开垦人地矛盾变得更加尖锐,耕地质量下降、退化面积增加、农业资源压力越来越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等一系列问题已经对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新的威胁。(衣华鹏等,2005;尹昌斌,2015;何玲,2016)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通过遥感技术对生态退耕政策实施前后某一区域的耕地、草地、林地资源进行动态变化对比分析来反映该地区生态退耕所取得的效果。(楼利明等,2004;张俊,2006 第三,在研究范围上,主要针对某一省份或地域进行。其中大多集中在对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以及西部生态脆弱地区退耕政策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估。(郑伟元,2002;刘贤赵,2006;周万亩,2007)。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于生态退耕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大都从生态退耕政策的必要性和可持续性,或是退耕以后带来的生态效益等角度来展开,而对于生态退耕政策实施以来对我国粮食产量造成的影响研究仍有待深入。本文可能性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三调”数据中反映出的实际数据出发,拓展了生态退耕政策的实施对于耕地保护以及粮食安全的影响。本文认为,生态退耕能够通过显著的土地优化效应、生态补偿效应以及要素密集效应对粮食产量进行补偿,最终达到地减粮增的效果 第二,将研究范围从某一特定区域扩展至全国范围。通过全国性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更好地论证了生态退耕与粮食安全的共赢性,从而为我国生态退耕工作总体的持续稳步推进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粮食产量与农业要素投入的相关性分析

  (一 ) 变量的选取以及数据来源

  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主要有三个途径,它们分别是增加粮食总产量、降低粮食总需求以及扩大粮食进口。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只能从增加粮食总产量入手。因此本文通过对于前人研究经验的总结以及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最后采用粮食总产量Y作为被解释变量,粮食播种面积x 1 、受灾面积x 2 、有效灌溉面积x 3 、化肥施用量x 4 、农业机械总动力x 5 作为解释变量。其中数据主要来源于2001-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 具体变量说明及数据如表1、表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