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是为充分调动和保护农民种植粮食积极性,解决粮食市场化收购条件下粮农收粮、清粮、烘粮、检粮、储粮和卖粮等一系列难题,通过整合粮食流通领域中的土地、设备、房屋、技术和人员等现有资源,依托当前的种粮合作社、粮食加工企业、镇(村)粮食烘干中心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等而建立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粮食产后服务基地。
在我国历史上如此大规模集中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前
所未有,既无现成的建设教训可吸取,也无科学运行的经验可借鉴,所以需要我们粮食人不断去探索、及时去总结、高质量去建设。
一、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的主要作用
(一)促进粮质提档升级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在粮食收割季节遇到台风、连日阴雨等自然灾害,导致收获的粮食水分偏高,
使
发芽、霉变和腐烂等情况
时有发生
,由于处理不及时,又缺乏专门的知识和技术,致使粮食质量明显偏差,不但不符合国家托市收购最低标准,有的甚至作饲料也不符合要求
。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通过提供专业化的分类、清理、干燥、储存等服务,使粮食质量提档升级的同时,
引导粮农或贸易商,将处理好的粮食进行分等定级、分仓储存、分类加工和分类出售,为他们有一个良好销路创造了机会,也为实现优质优价、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供给提供了条件,更为我国食品安全和粮食储备安全,乃至宏观调控安全作出了贡献。
(二)推进粮食节约减损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许多粮农都学会了根据市场规律和行情,选择最佳时机出售,有时会把粮食在家里存放一段时间,待价出手,以图卖个好价钱,有个好收益。然而,往往由于仓容不足或者储存设备简陋等原因,受虫害、鼠害等影响较大,
加之
保管知识和技术缺乏
、
运输
落后等
原因
,常常在出售前就造成较大的损失
;也有的因没有能力及时处理水分偏高等难题,导致粮食发热而霉变、腐烂,最后甚至连作饲料原料也不合格,这个环节的损失,不比餐饮环节的“舌尖上浪费”少。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成后,可以利用自身的仓储、设备和保管知识等优势,及时为粮农或贸易商提供各类服务,使新收获的粮食得到及时处理和妥善保管,
减少粮食在收割、仓储、运输和加工等环节中的各种损耗。
(三)改进粮农议价环境
以前,每当粮食收割起田以后,许多粮农因新收获的粮食杂质率和含水率偏高,但却没有能力及时、妥善处理,干脆在田头直接贱卖了事,议价能力无从谈起,导致粮食丰产不丰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通过向农民提供各类服务,为粮农卖上好价格创造了有利条件和环境,也极大地增强了粮农的议价能力和话语权。有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还及时向农民传递市场供求信息,通过帮助疏通交易渠道,来改进粮农议价环境,帮助提高议价能力和话语权,带动持续增收致富。
二、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现状
(一)服务功能多样
目前,各地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在盘活现有闲置资产的同时,普遍
可实行有偿为种粮农民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五代”服务
,南通市还增加了“代检测”,实现了“六代”服务,而通州区部分服务中心还增加了“代运输”,基本上只收成本费,实现了“七代”服务
。
(二)建设主体多元
建设主体一般包括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粮食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也有的地方利用当地供销部门现有资产和土地,探索把供销合作社作为建设主体,或者粮食与供销部门联合建设,也有的地方粮食部门吸收民间资本单独建设等形式。
2019年,探索形成了以南通地储库为代表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独立建设和南通季和米业为代表的民营粮油加工企业独立建设两种模式,为全国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作了探索;在通州区,有3家建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内,1家建在大米加工企业内。
(三)运营成效显著
近
年来,南通市共投入
6000多
万元,建成16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先后为10
00余
户种粮大户直接提供粮食产后服务;通州区4家产后服务中心建成后,“七代”服务也取得显著成效,仅2020年,清理烘干小麦、稻谷2.5万吨,为10个主要镇(区、园、街道)粮农减损粮食200多吨,同时,也为这些企业增加了新的经营和业务、提供了新的盈利渠道和能力
。
三、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覆盖范围有待扩大
由于国家实施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工程项目是以县域为单位,各种性质单位实行自愿申报,有些产粮大县的粮食主产乡镇因种种原因没有一家申报,造成区域空白,使布局区域不均衡,导致县域内的部分地域不能全面覆盖,还有盲点,不能全面、彻底解决重点种粮大户产后社会化服务的难题。因此,光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还不够,尤其是有些不是产粮大县,其中的产粮大镇(现在的镇一般都是以前两三个,甚至四五个镇合并,粮食产量巨大),受资金、土地、人员等限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还是空白,给当地部分粮农带来不便。
(二)服务能力有待增强
在已建的众多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中,有的由于缺乏仓储专业人员和知识更新缓慢等原因,只能满足普通的浅层次“五代”服务,在深层次“五代”服务以及其他领域,还缺乏经验
和
创新,有待进一步拓宽;人员紧张是服务中心普遍存在的难题,在两季粮食收购期间,服务中心业务繁忙,普遍缺乏服务人员,虽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常年拥有专业人员,情况稍微好些,但是,收购季节业务繁忙,从事各方面的产后服务同样囿于人力有限,使服务能力大打折扣。
(三)设备利用有待提高
一方面夏秋两季粮食收割时节,一旦遇到连日阴雨或者强台风等自然灾害,以及赤霉病等病虫害,服务中心的烘干、清理等服务应接不暇,有时甚至预约也来不及;另一方面,一旦收割时节,遇到老天帮忙,粮食质量上乘,并很快可以入库,服务中心又显得特别清闲,致使门前冷落鞍马稀,无形中造成设备、土地、厂房和资金的浪费,服务中心的设备利用似冰火两重天。但是,不管是否遇到各种灾害,一旦两季粮食收购结束,许多设备大多开始闲置,一旦维护不到位,极易生锈损坏,给来年正常运转埋下了隐患。
四、高质量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路径
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应坚持布局合理、需求匹配、功能完善、运行规范、服务优质,实现高质量为农服务,这也是建设的关键点、着眼点和立足点。
(一)科学规划
1.合理布局,向重点粮区倾斜。
合理布局是高质量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的前提,在考虑现有
粮食流通领域中的土地、房屋等现有资源
的同时,要统筹规划。一般应结合不同主体的实际情况,以当地粮食生产的集中度、总产量、服务功能的辐射半径等,作为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项目布局的重要依据和原则
。
同时,还要兼顾考虑当地交通运输条件的优劣、电力供应半径的大小、产业集聚效应的强弱、市场繁荣程度的高低等实际情况,组织专家进行充分论证后实施
,最好结合“十四五”农业和粮食规划进行布局,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区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粮食年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产粮大镇,或者几个连片镇全覆盖,也可以打破市(县)区域界限,统筹规划,打造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全覆盖升级版,基本满足当地粮食产后服务之需。
2.合理设置,选亟需服务内容。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建设的服务中心应该着重在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销售和代检测等方面提供服务,至于代加工等方面,应因企而异。目前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绝大多数以储备、购销为主业,粮食加工很少涉及,加上人员少,代加工还是要慎重,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最好还是让加工企业建设的服务中心去实施。
同时,要未雨绸缪,为今后功能扩容和创新服务留有一定空间和余地。总之,千万不要为了片面追求面面俱到的业绩搞一刀切,甚至打肿脸充胖子,成为形象工程,最后成为摆设,这样反而得不偿失。
3.合理整合,与合适主体合作。
整合粮食流通领域的现有资源,是减少建设成本、提升建设速度和服务水平的捷径之一。但是,在建设主体选择上要合理、合适,
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国有与民营一视同仁
,
坚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从满足条件的申报主体中,选择经营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资产优质、有积极性的最合适的建设主体作为合作对象,
与农业农村部门联手建设,以社会化、市场化运作为主。同时,应该明确服务中心建成以后,必须坚持服务5年或以上,也可以根据种粮大户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作为参考,确定运营服务时间,确保国家投入资金发挥作用。另外,现在许多村都建有粮食烘干中心,以通州区为例,全区12个产粮大镇
中,建有烘干中心
100多
个,拥有近500台套各类烘干机,装机容量6200多吨,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最好能充分选择这些存量资源作为主体进行集成,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金和土地等的浪费。